APP下载

学习一号文件精神加快灌区改革发展

2011-04-14林兴潮

陕西水利 2011年3期
关键词:公益性水利改革

◎林兴潮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以2011年一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定位,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首次出台的水利改革发展的综合性文件,是我们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成果,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预示着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决定》对水利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传统水利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发出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是多年来人们对水利的基本认识和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崛起,水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宽泛,增强水利防灾减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加快水利经济方式转变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决定》开篇首语“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它不仅是对水的重要性的阐释,更是对水在人类社会中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它把一种自然形态的水,上升到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依赖的要素,使我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水在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珍爱水、保护水、节约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利作为国家基础产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相比交通、能源、通讯等产业仍有较大差距,水利职工的收入居众多行业的后两位,水利工作和水利设施基本上延续着传统的“维持模式”,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老化,灌溉面积萎缩,水利科技在农灌中应用滞后,基层水管单位深陷“社会效益巨大,自身效益低下”的怪圈,使灌区发展与现代水利、节水型社会的要求呈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决定》把握全局,高屋建瓴,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在指导思想中提出“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三个把”从不同侧面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些定位和表述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对水利事业的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指导意义。

《决定》为灌区改革发展提供了源动力

水利的公益性定位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长期以来,水利的公益性仅体现在防洪保安方面,国家对水利的投资大多局限在影响防汛的重点工程上,灌区管理和运行仍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模式。农灌的根本意义在于农作物遇旱时,及时补水、抗旱增产,达到弥补雨水不足的目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农灌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加之受国家“三农”政策、农产品价格、用水户承受力等政策性因素制约,水价很难到位。目前宝鸡峡灌区综合水价为0.138元/立方米,仅占2010年省物价局核定成本价0.68元/立方米的20%。对农民来说,目前的水价已处于较高水平,受国家政策、农业弱势地位和灌区群众承受能力的限制,水价不仅没有提升空间,而且还会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供水成本还会不断增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会愈来愈大,灌区仍会处于一种用水愈多、亏损愈大的状态。因此,要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转,保证改革成果让灌区职工同享,从根本上扭转灌区的困难局面,就必须将农灌纳入公益性范围,解决灌区的政策性亏损问题,建立合理的农业供水成本补偿机制。《决定》对水利公益性的定位以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的规定,为出台相关的农灌倾斜政策提供了依据,这是保证农业和水利事业长期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

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近十多年来,通过世行贷款、水库除险、泵站改造和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实施,灌区工程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对一些老灌区和大灌区来讲,欠账仍然很多。就宝鸡峡而言,灌区干渠衬砌率为80.7%,支渠衬砌率仅为53.3%,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配套工程更是破烂不堪,农田灌溉利用系数始终徘徊在0.50左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投入不足。《决定》要求“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切中了制约灌区发展的症结,抓住了农田水利建设薄弱环节的关键。同时提出“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从政策上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了保证。《决定》明确要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到2020年就有4万亿元水利建设投资,这是水利发展的基础动力,使我们对水利的长远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是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决定》提出“要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国家针对灌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对人员岗位进行了分类划定,公益性岗位仅占编制的20%,没有考虑农灌供水的公益性范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管单位的矛盾,挫伤了水管单位职工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农业供水效益的正常发挥。农灌的实质是提高农业产量,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其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抗旱、防汛、排涝,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在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下,水管单位要考虑自身效益,势必淡化为“三农”服务、为粮食增产服务的职能,削弱水利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宏观效益的作用。《决定》中关于“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的政策,是彻底解决灌区运行困难和问题的金钥匙。我们必须加大力度,解决好水管单位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这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落实《决定》精神加快灌区改革发展

一要深入学习文件,全面领会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立足水利,着眼全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含金量高,对水利事业发展意义深远。认真学习好文件是贯彻落实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抓好原文的学习,县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其次要大力宣传,集中宣讲。除在局机关组织领导干部宣讲外,还要结合灌区实际,组织编写学习辅导报告,局级领导要分头下到各总站、局直单位集中宣讲。还要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厅直单位领导干部会议精神,认真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二要抢抓历史机遇,全力加快发展。中央一号文件给水利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对灌区发展更是弥足珍贵,必须瞅准目标紧抓不放。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水利的理念。要跳出传统看水利,充分认识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而不仅仅是以往认识上狭义的命脉,努力实现供水新突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二是在水利投入机制上要走出“农田水利农民办”的误区,积极争取国家对灌区的投资,针对灌区工程设施老化、田间工程配套不全等实际,及时制定更新改造方案,尽早予以实施。三是正确认识水利的公益性地位,增强水管单位干部职工的信心和热情。要深入开展“事业发展我发展”大讨论,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敢为人先的勇气,顽强拼搏的精神,全力以赴抓好落实。

三要弘扬宝鸡峡精神,圆满完成全年任务。宝鸡峡是一个大灌区和老灌区,虽然有很多困难和矛盾,但她更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灌区,老一代宝鸡峡人那种“艰苦奋斗,敢为人先,务实创新,富民强局”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支撑。结合学习和贯彻一号文件精神,我们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深化“供水、发电、人事”三大改革,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我局经济高效快速发展。二是力推灌溉发电再创新高。斗口水量突破1.4亿立方米,实现收入2500万元,上网电量1.2亿度以上,电费收入3600万元,恢复失灌面积3万亩。三是加快项目建设,提高工程质量。要抢抓“水利建设年”、水利投资翻番和老灌区改造新机遇,加快2010年节水、泵站改造尾留工程和2011年建设任务,王家崖水库水毁修复工程务必在汛前完工。四是加大前期项目储备,搞好初设和可研。按照瞅得准、动得快、抓得住的要求,抓好98公里塬边渠道安全性评估、小水河水源工程和王家崖水库扩容项目,加快漆水河倒虹改造项目的审批。五是做大做强三大实体。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项目上给予倾斜,技术上提供支持,帮助实体发展壮大,年内综合经营产值实现5880万元。六是依法维护水利工程设施安全,按照灌区工程管理办法,落实责任,强化管理,提高干支渠道输水能力和输水安全。加大水政执法力度,严查侵占、损毁水利设施案件,依法保护灌区权益和设施安全。我们决心在厅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真抓实干之风、埋头苦干之风、敢闯善干之风,静下心来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奋力推进灌区改革发展新跨越,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和塬上通水40周年献礼!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公益性水利改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做好公益性报道让温暖在城市流淌
改革之路
关于准公益性和公益性水利项目PPP回报机制的探索
改革备忘
一家医院的“公益性报告”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