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组站实施综合自动化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2011-04-14何会兵上海铁路局运输处

上海铁道增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编组站调车调度

何会兵 上海铁路局运输处

编组站是货物列车的主要终到和始发地,主要担负货物列车的解编和中转作业,其在路网中都是处在比较重要的节点位置,是路网车流调节、枢纽作业组织的主要实施者。我局管内共有六大编组站,京沪通道三个,分别是徐州北、南京东和南翔,二通道三个,分别是阜阳北、芜湖东和乔司站,这些编组站在日常运输组织中所处位置极其重要,是实施各项货运战略的主要落脚点。由于编组站在运输生产中的重要性,提升编组站自动化水平,提高编组站管理和作业效率始终是编组站发展的主要动力。

1 编组站自动化发展的节点和现状

我局编组站信息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依托全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2002年开始,路局启动了SMIS1.0系统的更新换代,一直持续到2005年1月阜阳北站SMIS1.0完成,全局全部完成了SMIS1.0的改造。2008开始筹划TMIS2.0的升级改造,2009年开始实施南京东和徐州北站TMIS2.0升级改造,2010年三季度六大编组站全部完成。二是调车自动化方面。调车自动化主要表现在驼峰控制自动化和尾部防溜自动化,目前全局六大编组站基本采用了驼峰自动化控制系统,尾部防溜也基本采用了停车器。驼峰机车自动控制在部分编组站已经实施。三是接发列车方面。各编组站全部采用计算机联锁系统。

另外,2009年各编组站在实施TMIS2.0的基础上,利用调度TDMS4.0在编组站的延伸系统,开发了站调系统,基本实现了站调甩表作业,实现了局站一体化,但是该站调系统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站调的实际应用。

虽然我局编组站在信息化和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发展相对缓慢,与全路先进编组站相比也存在差距,自2007年成都北站实施综合自动化改造以来,目前全路已有新丰镇、武汉北、贵阳南等编组站相继实施了综合自动化改造。

2 编组站管理和作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信息化程度较低

编组站作业组织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接发列车、调车机运用、本务机管理、货运管理、现车与调车管理。各编组站计划调度及相关岗位靠TMIS管理现车、预确报收发,接发列车靠计算机联锁以及TDCS系统,其它作业基本靠手工管理,编组站车站技术作业大表(运站一)与车站班计划大表(运站二)虽然实现计算机管理,但是实际应用存在很多缺陷,部分车站仍靠车站调度员人工推算车流,人工绘制作业大表。因此编组站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缺失且不连贯,较为落后。

2.2 作业信息不连贯不共享

编组站各种作业是连贯的并相互影响,但是目前信息的管理却是割裂的,例如行车与调车的分别由TDCS和TMIS分管,因信息共享程度很低,导致可能对同一个列车在不同的系统中信息不一致,另外各编组站车号识别设备已装备多年,但因为信息不共享而不能起到替代室外车号员的作用。

2.3 信息质量不高

按照现有TMIS管理信息模式,被管理的各种信息属于“人造”信息,依赖于人为录入,信息的流动全靠人的“推动”,手指头不到,信息自身不会按照运输生产过程自行流动,因此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时性均受人为因素限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调度指挥信息也可能不准确,不及时。

2.4 智能化程度不高

编组站信息化现状主要表现在用屏幕替代纸(或毛玻璃板);键盘替代笔;打印代替计划部署。无自动决策和优化可言,有也无法用。归根到底是因为决策需要的基础信息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不到位。

2.5 信息传递手段落后

信息技术发展有三种模式,面向具体职能的个体、面向部门和面向企业,而目前各编组站信息化水平处于面向个体的低级模式,使得有机联系的运输组织整体相互无法共享,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因此仍不得不大量使用调度电话或口头交流代替信息的共享和传输。

2.6 计划兑现率不高

由于没有信息化的支撑,人工编制阶段计划时,由于受到各种限制,不得不分时段静态管理。静态管理产生的计划提前量大、计划期长,难以随机应变,因此调度人员纸面上计划准确性有限,兑现率不高。但是采用计算机高速运算机制辅助管理计划时,可以实现任意时刻动态管理其后3 h阶段计划,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执行兑现率。

2.7 管理效率低下

编组站管理决策部门目前主要依靠班分析、日分析以及旬月分析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管理决策,分析的基础数据仍然靠人工去查询技术作业大表、班计划和阶段计划等书面资料,造成分析的结果比较滞后,不能反映编组站实时的运输生产情况,决策效能不高。另外,分析工作也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必要性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后,将给编组站管理和作业提升带来质的飞跃。

3.1 实现车站优化运输生产组织方式、提高运输效率的需要

编组站进行综合自动化改造后,通过编组站整体闭环,优化调度;自动处理各加工生产工序间的链接(零切换);为领导科学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编组站的线路、径路及机车资源;取消人为参与的计划布控和作业人员间的横向沟通与协调联络时间;加大调机车载和外业人员的信息化,取消调度人员取获作业上报和作业进度信息的时间;铁路局调度对编组站的当前工况透明;利用车号识别信息辅助生产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改善,可综合提高编组站的整体生产作业效率。

3.2 实现车站科技提升、优化运营生产组织结构的需要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本身并不一定要求生产流程改变,并不以流程再造作为使用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前提。但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大量替代了编组站生产人员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岗位流程的合并与优化创造了条件,进而为全站指挥与监控人员的大集中创造了条件,为编组站组织结构提供了可优化的空间。组织结构管理更加扁平化,表现出职责权限向中央集权的演变趋势。因此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促进编组站生产布局的重新调整、指挥层次减少、减员增效。同时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计算机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大大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作条件,提升科技水平,在促进文明生产方面体现其社会意义。

3.3 实现岗位集中控制、践行调度单一指挥的需要

集中是编组站生产管理者多年的期盼,但是早期的技术难以支撑。编组站实时自动化改造后自动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与作业人员的大幅度减少,以及站内当前所有工况尽收眼底,被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得在一个调度大厅内集中计划调度、监控与操纵全站到、解、集、编、发的作业成为可能、必要和必然,获得单一指挥、统一办理、流水执行、高效运转的效果。

3.4 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编组站难管首先是因为领导与决策者没有技术手段及时、真实、准确地随时了解与掌握生产中的各个方面的情况。改造后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使得编组站管理者对运输生产的掌控有了质的飞跃,管理人员对生产情况的把握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可以足不出户而明察秋毫,通过有效管理提高编组站效率。无论生产总结、当前工况、或趋势预测均有比较客观、真实的量化科学数据,生产管理的透明度和穿透性都大为提高。管理就是质量,管理就是效率,管理就是效益。由此产生的编组站生产质量与效率方面的企业软实力提高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

3.5 减少人为因素、实现编组站生产安全的需要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能够提高编组站生产安全,最主要是在技术上解决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利用各种手段大幅度提高信息质量与信息安全,编组站行车与调度计划是指挥生产的源头,并以信息的形式受到管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在保障信息流与现场实际车流、生产流同步;利用计算机逻辑引导与强制执行标准化生产工艺;过滤人为操作失误导致信息出错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技术手段,并上升到“信息联锁”的高度来保障信息安全。其次,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大量自动化功能前所未有,从而将大量人控因素转化为机控因素,由程序全部或部分承担人为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由于程序逻辑的可验证性以及计算机输出的相对规范和一致性,提高了编组站的生产安全。

4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主要功能

根据其他编组站实施综合自动化改造的效果,以CIPS为例,编组站实施综合改造后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4.1 实现调度指挥信息自动化

综合自动化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推算车流功能。所有自动决策信息与调度计划均以车站技术作业图表的形式在界面上反映出来,形成滚动阶段计划。作业流程通过信息反馈,自动实现了实时、逐勾报点的功能,并真实记录在车站技术作业图表上。

4.2 实现进路自动化控制

在微机联锁方面,除闭塞手续需人工办理以外,所有列车进路、调车进路均自动办理;在驼峰控制方面,推峰过程全自动受理,驼峰主体信号与推峰速度自动控制;在停车器控制方面取消人工操作,完全由系统根据调车作业计划自动控制。

4.3 实现调机自动化控制

通过无线局域网实现车载设备与综合自动化的信息交换,完成计划传输、机车控制、安全防护、站场信息显示和车载调车单打印等功能。用于调机自动化与无线调车灯显系统相结合,地面调车人员可以通过平调电台发送信令直接操纵机车推峰和连挂,调车安全和效率有了保障。

4.4 实现管理决策信息实时显示分析

综合自动化的管理功能彻底改变了车站的生产管理方式,按照车站管理部门、专管人员的需求,综合自动化利用强大的基础数据平台提供了大量多维度的统计与分析资料(即站段报表),包括运技报-10、运站报-12及大量自定义报表的自动生成,既有综合性分析,也有专项分析,建立完善的车站工作分析体系,提高统计分析质量,指导运输生产。并能实现远程复示、指标实时分析、车辆跟踪、过程回放以及能力查定等各项功能。

4.5 实现运输基础数据智能维护

综合自动化采用了多功能电子地图方式进行维护,可以直接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快速圈定与核查车流径路;可以预先制定多个车流径路方案,在需要改变车流径路时快速切换。解决了车流径路、车流组号经常变化维护困难的问题。

5 结束语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是编组站发展的趋势,自动化改造势在必行,但是在编组站自动化推进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三点。一是先重点后一般。对于位置重要、能力紧张的路网性编组站先实施,后面逐步推开;二是先论证后准备。进行充分的论证,并深入调研,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及短平快的项目后再实施。三是要结合铁路近远期规划,避免决策错误,投资浪费。

猜你喜欢

编组站调车调度
《调度集中系统(CTC)/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维护手册》正式出版
一种基于负载均衡的Kubernetes调度改进算法
虚拟机实时迁移调度算法
CTC与STP结合的调车作业控制方案
SAM系统在哈尔滨南编组站的综合应用
客车调车作业管理的探讨
增设调车信号机 防止调车越出站界
我国编组站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发展
编组站停车器自动控制开通方案
一种调车防护应答器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