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品质初探

2011-04-13周彦华

山西建筑 2011年4期
关键词:星海肌理广场

周彦华

城市广场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称为城市的“客厅”。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广场建设作为当前城市更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提高城市活力、改善城市空间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大规模的建设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空间规模尺度偏大、广场空间单一均质、服务设施不完善等影响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合理提高品质是广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1 现代城市广场空间品质构成

英国人安文在 1902年出版的《城市设计基础》中将城市广场看作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延续;相对于“街道空间”,克里尔认为广场是一种“场所空间”;阿明德认为:“城市广场是由边界限定了的三维空间”。这些解释都道出了城市广场的共同属性:空间以及人在空间里的活动。

1.1 城市广场空间形态

按照城市广场空间的区域划分模式,广场空间包括广场的界面与底面以及广场空间中的设置物三部分[5]。广场的底面一般就是地面,空间界面是围合广场空间的要素,又是广场的边界。从物质要素来看可分为硬质边界—建筑物和软质边界—非建筑物,前者对广场起强限定作用,而后者起弱限定作用。广场中的设置物由两大功能主体构成:主体标志物和非主体标志物。主体标志物包括建筑物、纪念碑、雕塑等。非主体标志物包括广场中的各种辅助设施及环境小品。

1.2 城市广场的空间品质

广场的空间品质是决定广场优劣的重要因素。广场包含了社会(非物质)和物理(物质)的两大范畴,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城市广场的品质;具体而言,即是人的活动以及空间的物质构成[2]。

2 大连星海广场实例研究

广场占地面积 100 hm2,是大连市最大的海滨景观广场。分为内外两个环,长轴的北端为大连星海湾国际会展中心,南端为大连建市百年城雕。

2.1 广场空间形态

2.1.1 广场底面

1)底面形态。广场平面呈椭圆形,长轴长 1 010 m,短轴为630m。星海广场在区域划分上可以分为五部分,由北向南依次为:葵花喷泉广场区、中心的星形华表广场、中央绿化区、中央步道区、百年城雕广场。以广场中心为观察点,广场的主要建筑物——会展中心的水平视角为 21°,长宽比并不理想。广场具有明确的轴向性和向心性。

2)底面肌理。下沉的葵花广场形成了圆形的小广场区域,周边以 8块绿地限定空间。华表广场中央的圆台以红色大理石铺砌,上刻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及十二生肖。圆台外围是黄色的大五星,四周按照东周、西周以来的图谱,雕刻了造型各异的 9只大鼎。两层椭圆形的绿化带包围着中央的圆形,并从中散发出8条道路,这种布局是为了暗合放射线和交通环岛的城市传统肌理。椭圆形绿化区域灌木与草坪形成了强烈的图底关系,构成了又一底面肌理特征。总之,其底面肌理强调纪念性和形式感。

2.1.2 广场界面

星海广场的界面客观上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个界面层次是会展中心、好乐迪、中海楼、现代粗粮等 4层 ~6层的早期公建。位于正北端的会展中心是广场的控制性建筑物,其轴线与广场轴线相重合,强化了广场的轴向性。其次北侧的星海旺座、世纪经典、国航大厦等近期高层建筑及山脉为第二个界面层次,强化了广场的围合性。第三个界面则是围绕广场的周边绿树。1)界面尺度。同济大学蔡永洁教授在前人梅尔藤斯垂直角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垂直角在18°~45°之间时是比较理想的。站在华表广场的边界观看周边垂直角为 4°~5°;在内椭圆形环路上观看周边建筑形成的垂直角为 7°~11°,可见第一界面对广场缺乏围合感。第二界面在华表广场边缘形成的垂直角为 8°~15°,可见第二界面加强了广场的围合。按照熊明的“建筑场效应”理论,人与建筑的视距(D)和建筑高度(H)的比值 1≤D/H≤2最为理想[6]。按此理论分析周边高层建筑,其形成的建筑场域相互叠加在一起,有二分之一的广场受其影响。且在椭圆的外环活动区域内大多受建筑场的影响,空间暗淡压抑。2)界面肌理。星海广场周边建筑有三种肌理形态,首先是折衷主义风格的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强调竖线条,屋顶起坡,角部以尖塔收顶,形成了一定的统一性。高层建筑中星海国宝比例更为合理,其美丽的小尖塔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其次是多层的现代建筑。第三是周边高层的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由于建设时间不一致,风格存在很大差异,肌理没有得到合理的过渡与转换,使得广场缺乏场所感。

2.1.3 广场设置物

从华表广场沿中央大道每隔 20m设一支航标造型的石柱灯,增加了广场的导向性。广场中最重要的雕塑是核心处的华表,观察其的最佳范围是位于半径为60m和19m的两个圆之间,略小于圆形广场的范围,因此作为象征物来说,尺度稍显不足。周边为高度 12.34m的 5盏大型白玉石柱宫灯,增加了华表广场的场所感。广场轴线最南端是纪念大连建市百年雕塑和一本似敞开的书的高台。在椭圆形广场的外环布置了 30尊运动主体的雕塑,烘托了大连体育城市的城市主题。

2.2 广场使用状况

2.2.1 使用特征

星海广场是大连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其使用主体以旅游者为主。研究组分别于2010年6月6日(周日)、2010年6月 12日(周六)和 2010年 6月 16日(端午节)对其进行了全天观察记录,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段性。在 3 d时段中,广场活动面积与活动人数比值分别为75m2/人、47m2/人、34.7m2/人,胡正凡通过对北京市区二里沟和美术馆两块绿地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40m2/人的户外空间最具生气[3],可见广场非节假时人气并不旺(见图 1)。人在广场上仅仅是穿越式停留,且草坪面积将近 8万 m2,可见广场的利用率并不高。

2.2.2 可达性与易达性

广场分别向人民路与会展路开口,人流也主要来自于这两个开口方向。广场内部主要的人行道是中央景观大道两旁的人行路以及中央水景两边的人行路。车行路主要有三条环形道路将广场各部位联系,两条交叉的直路将椭圆分割并与城市连接,内部道路是人车混行,且广场周边没有指定停车场,人车混行与停车共同构成了其交通问题。

2.2.3 环境设施

在对星海广场“你认为最需要改善的几个服务设施”的 102份问卷调查中厕所与座椅的需求最高(见图 2),广场环境设施急需提高。

2.3 广场的空间品质评价

一个优秀的城市空间应该是空间与活动的默契。星海广场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但就其空间缺乏对合理的尺度的控制,同时缺乏人性化的设施,可见该广场空间品质需进一步提高(见表1)。

表1 大连星海广场品质评价

3 提高广场空间品质的建议

3.1 空间尺度的限定

对于空间尺度偏大的广场在不影响其整体性的同时,采用适宜方式对其进行空间的再次划分和限定,形成尺度宜人的小空间,从而改善单质均一的广场空间环境。

3.2 整体环境的统一

广场周边建筑界面应和谐统一,良好的建筑天际线都直接关系到广场空间环境的优劣程度,由于建设的不同步使建筑与新建筑之间很难达到统一,在广场有机更新中要处理好既有建筑与新建筑之间的关系。

3.3 活动空间的拓展

城市广场中草地破坏尤为严重,活动空间在节假日里表现的尤为局促。绿地、水面的增加会导致广场“活动空间”的减少,而活动空间的增加又会导致“观赏空间”比例的下降,影响景观功能的发挥,因此应合理协调景观空间与活动空间的面积比例。

3.4 服务设施的完善

增加休息设施的数量,并与景观相结合。使广场边界形成不同程度的围合空间,并考虑遮阳,如与高大乔木、水体景观及环境小品等相结合。

[1]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0.

[2] 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38.

[3] 胡正凡.空间使用方式初探(上)[J].建筑师,2007(24): 58.

[4] 李 一.大连城市轴线的空间解读[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6-81.

[5] 任中泉.城市空间设计[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

[6] 熊 明.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75.

猜你喜欢

星海肌理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在广场上玩
璀璨夺目的陇原国宝星海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星海音乐学院六十华诞公告
广场上的大钟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灯海和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