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读

2011-04-13田中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个体信息

田中阳,肖 睿

(湖南师范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学解读

田中阳,肖 睿

(湖南师范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微视频个体表达具有“个人的‘使用’与满足”、“淡化‘沉默的螺旋’”、“挑战‘传统把关人’”、“多元的‘议程设置’”等传播特点,也具有“公民新闻的新平台”、“网络狂欢的新场所”等新的媒介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自由发布与信息超载的悖离”、“民主提升与理性迷失的悖离”、“精神独立与技术依赖的悖离”等问题。提高法制监管力度和提高网民的素质则是促使微视频个体表达走向良性的有序发展最重要的保障。

微视频;个体表达;传播学;媒介功能;有序发展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讯息”,他认为媒介的发展本身并不仅是一种传播介质的改变,其更有价值的信息是对人们感知方式乃至存在方式的巨大影响。这在3G时代又一次得到了印证。人们用一台手机和一根数据线就能开始影像的记录和分享。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OPA(Online Publishers Association)对用户所做的一个“在线视频观看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美国有“24%的互联网用户每周至少看一次视频,46%的人每月至少看一次视频”。[1]这种“网络尽带微视频”的现状为我们解读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

一、微视频的兴起和发展

学界对微视频的定义一般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又称视频分享类短片)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短则30秒,长的一般在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2]与此相对,专门承载微视频短片的网站我们就称之为微视频网站,网民在这类网站上自主交流沟通,既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微视频,同时还可以点击分享他人的微视频,并加入自己的收藏夹。

微视频行业中的领军者是创办于2005年的美国的YouTube,其定位是让普通人通过自己的视角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其最大的优势是会员用户可以利用代码把视频链接到邮件或其他任何站点上,此外还可以任意添加YouTube这个圈子里的朋友给任何人发影音邮件。目前该网站排名跃居全球网站前十名,在所有网民观看的在线视频中,YouTube占据了 60%的市场份额[3]。

YouTube的成功引发了国内微视频网站如雨后春笋般产生。现在我国实力较强的微视频网站有:土豆网、优酷网、悠视网、六间房等等。2006年,受通信技术升级和音像设备技术平民化的影响,更多的草根阶层开始加入到微视频的大潮中来,国内150多家的微视频网站遍地开花,因此这一年也被称为“视频元年”。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网络视频的用户达到了6 300万人,其中有超过5 000万的互联网用户访问过微视频网站,已占到中国宽带用户总数的60%。如今,这个数字还在大幅度上升。[3]而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4]

二、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特点

之所以出现“网络尽带微视频”的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微视频纯个体化表达的特点。从传播内容上看,微视频的主体表达已打上“去专业化”的个体标签,创作者对原创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在多点对多点的交叉辐射循环传播模式中进行着纯个人化的表达,以草根娱乐的方式实现精神领域的自我满足。从组织结构上看,微视频行业与生俱来有着明显的“个体归属感”,弱化传统大众传播模式中的单一中心,边缘化媒介组织,以个体表达的率性和宽容取代专业义理的严谨和规范,在个体表达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再来寻求族群的归属与认同。从传播模式上看,微视频不以覆盖性和大范围为传播初衷,奉行趣味优先的第一原则,期望以此获取浏览点击量,进而确立个体在族群结构中的权威地位。3G时代微视频的传播活动均由一人肩负完成,并完全遵从个体表达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达到自我需求的释放与满足。下面对微视频个体表达的传播特点作些分析。

1.个人的“使用”与满足

现代社会实现了个人对自由的追求却减少了人际沟通和交往;扩大了物质所得却使人异化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于是增加了个体的孤独与软弱感。而微视频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社会转型期中焦虑个体的需求。

首先是对心绪转换的满足。微视频个体化的传播方式赋予了任一个体依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选择浏览和发表意见的自由,使个人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由此产生一种挣脱现实束缚的解放感。此外,在网络虚拟假面的遮盖下,微视频的个体表达者可以做身体缺席处理,遮蔽真实身份,摆脱客观世界的束缚羁绊,消除现实社会的身份枷锁。粗布蓝领可以在这里成为高级西装;乳臭未干可以在这里变成老练深沉;半老徐娘可以摇身一变成窈窕淑女。这种虚拟特性没有历史传统的规定、风俗习惯的框限、道德规约的束缚,从而让人获得了在真实世界难以企及的安全感。

其次是对人际关系的满足。微视频多点对多点的交叉辐射传播加强了个体交流的速度与范围,即时反馈不仅取得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更能方便传播者对微视频信息的再创造。一群个体以近乎自恋的方式不断述说,与此相对应,另一群个体则以近乎把玩的方式随时倾听。如此,人人都在进行着交往互动,这种表征带来的群体归属感消解了现实生活的孤独无力感,满足了人们传情达意的愿望。

再次是对监测环境的满足。微视频的内容表达多是个人化的,或是个体的内心独白、情感体验;或为个体的生活记录、自我展示,都是社会在个人生活感悟中的折射和缩影,其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的汇聚,反映了个人对社会整体的认识和看法,从而达到了个体监测环境的需求。此外,个人化的内容选择使人摆脱了异化为工业机器的渺小与挫败感,达到一种被他人关注、认同、欢呼的成就感,实现由“草根”到“偶像”的飞跃。

2.淡化“沉默的螺旋”

传统媒体对主流价值观和“优势意见”的强调使得劣势意见渐趋沉默,如此循环往复。而微视频自由不受控的个体传播方式正努力摆脱“沉默的螺旋”的作用机制,打开了其坚固城墙的一个缺口。

一方面,压力恐惧的弱化致使沉默的螺旋淡化。纽曼认为劣势意见之所以会沉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劣势意见的持有者已感知到信息环境中优势意见带来的压力和恐惧,而每一社会个体均害怕这种背离带来的孤独恐惧,因此迫使自己改变初衷。而微视频的个体表达者置身于3G时代自由的信息传受环境中,话语权极大分散,话语相对自由。如果某个微视频传播者在这个传播群体中处于劣势地位,那么他不必改变自己的初衷来迎合优势意见群体,而是通过摆脱原有的身份束缚,采取转移群体的方式来平衡调和压力,在另一个群体中就同一个问题上找到支持者,完成“倒戈者”向“同盟者”的身份转变,由此最大程度地弱化由孤独压力带来的恐惧。在3G时代,压力恐惧感可以通过意见分类和群体差异来弱化,即使意见理解上的鸿沟被不断加深,也不能让多数人同时因为一个因素而失语缺席。

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膨胀使沉默的螺旋淡化。微视频的个体表达具有浓烈的自我意识与个人属性,其信息内容的生产再造、信息传播方式的选择也都是个体原创真实的表达,不再跟随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甚至,传统媒体的优势意见也不见得能够在微视频的传播网络中顺利立足。即使微视频个体传播的议题来自传统媒体,也都经过了选择、甄别与加工改造的过程。此外,在倡导自由的信息传播新时代,个体表达者都希望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参与大众舆论,劣势压力恐惧感的消除也让绝大多数的个体表达者更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追求标新立异与特立独行所获得的满足感很大程度上超过了趋同行为带来的安全感。于是在微视频的世界里,意见的螺旋现象依然存在,但螺旋的结果却不再是沉默。

3.挑战“传统把关人”

微视频多点对多点的交叉辐射传播结构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介的线性传播路径,使得传统把关人角色对信息的追踪把握变得力不从心。在微视频的个体传播中,传统的把关作用已被弱化,但是并没有消失。

首先,职业的把关作用依然存在。3G网络中的微视频信息的复杂来源与即时传播加重了职业把关者的社会责任。为避免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充斥3G网络,民众也期望微视频信息的传播者能够提供高质与高效的视频信息,成为有职业操守和专业优势的把关者。事实上,每当重大新闻发生时,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传统媒体集团下的权威网站去获取、核实微视频信息,得到确认之后才会进行个人传播,这也是时代发展赋予广大网络使用者更多的理性与自制。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职业把关者的作用主要是宏观层次上的,即对整个舆论信息环境的把关。

其次,存在个人把关的分解作用。3G网络的出现极大地分散了话语权,每一个体都可以自主地选择信息而不必跟从传统媒介环境中把关者的编辑安排,每一个体也都可以突破时空地域的限制,通过个人移动媒体终端,将个人的视频信息即时展现。在这种情况下,把关作用所依据的原则不再是真实、新鲜等新闻专业义理以及媒介组织的意识形态旨趣,而是信息是否符合个人的价值与兴趣,能否获取个人眼球和注意。从这一层面上来说,个人化的把关作用主要是在微观层次上的,即对个人信息内容的把关。

最后,职业的把关与个人的把关相互作用。职业把关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始终担负着引导网络舆论、提高整体质量的重担;反过来,个人化的把关使信息垄断权难以为继,使职业把关人在进行信息选择与改造的同时不再单纯考虑专业义理的要求和媒介组织的旨趣,而将普罗大众的爱好与兴趣纳入选择标准。从这一点上来说,职业把关者与个人把关者是相互监督的关系。而从个人传播者获取信息的心理需求和目的来看,在获取硬新闻时,职业把关人的优势地位得以凸显;而获取软新闻时,个人把关者受到更多的追捧。从这一点来看,职业把关者与个人把关者又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分工协作。

4.多元的“议程设置”

与“沉默的螺旋”和“把关人”理论不同,微视频的个体传播对“议程设置”并没有消解,而是以一种更加多元离散的方式加以呈现。

从个体传播的过程来看,微视频议题的起点多是分散的个人意见。其内容既可以是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既可以旗帜鲜明地推崇,也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评。个体传播者利用超文本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的交互访问与整合,以某种共同的概念为表征,扩散意见,使其赞同者越来越多,完成多元的个人意见向一种集体意识观念的演变。当这些集体意见影响足够大时,传统媒介就会积极介入参与,分析引导,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个体传播所代表的个人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已具有对传统媒体议程的修复、重构作用,这种作用正是通过个人议题——媒介议题——公众议题这样的蜕变过程来完成的。

从个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互动来看,一方面,个体传播者可以利用大众媒介中自我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个人传播,他们无意中成为了“意见领袖”,开始了对议题的二次设置与推动,这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化的议程设置。另一方面,个体传播又有效地促进了大众媒介更多元的议题设置。某些微视频信息之所以能进入传统大众媒介视野,就是因为它们是公众关注焦点的部分反映,符合大众传播中新闻义理的要求。

从个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差别来看,个体传播与大众传播分别承载的言论信息可以拓宽彼此的言论空间。个体传播既可以是理性表达,也可以是感性宣泄。但传统大众媒介因内部体制和外部政策环境的作用,即使遇到触发“兴奋点”的信息内容,也只能选择过滤过激言论,由此造成双方议程的差异。因此,议题的敏感性与可控度就成了微视频个体传播与传统大众传播议程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两者对同一议题的设置重点也有所不同。以两会报道为例,传统的大众传播往往将议程设置的重点置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比如“新农村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等。但在微视频的个体传播中,这些热点多半散见于个体传播内容的方方面面,我们很难依据议题“热度”来归类,只能依据个体的身份来整理。如教育界人士所传播的微视频主要关注教育问题,而医疗工作者传播的微视频则注重医疗问题。当然,这只是议程设置当中的一种发声方式,另一种更重要的,则是来自于浏览者。我们可以通过点击量知晓哪些微视频受欢迎,哪些问题关注的人更多。当这种关注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微视频的个体传播也就实现了议程设置。

三、微视频个体表达的媒介功能

麦克卢汉认为:“从漫长的社会发展史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带来的社会变革。”[4]据此观点,微视频的出现不仅是对传播模式上的创新,也是对社会文化空间的一次刷新。这种新的个体表达方式通过影像的自由表达建构了自我展示的视觉文化平台和知识共享的人际交往方式。

1.公民新闻的新平台

公民新闻发端于美国“公民新闻事业运动”的新闻实践,以德拉吉博客网率先揭露克林顿性丑闻内幕为代表,包括伊拉克战争中的“战争博客”、“9·11 事件”中的“民众日记”,以及杰伊·罗森等人的“新闻思考”等新闻实践活动。公民新闻主要指的是公民,特别是非专业的新闻从业者,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利用个人通讯工具得到或掌握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在网络社区、博客等发布的第一手新闻报道。[5]3G时代出现的以微视频为显著代表的个体传播形式多样、传输快捷。它构建了公民新闻的新平台。

从传播技术上讲,3G时代构建的公民新闻平台是一种零成本、低门槛、立体化的网络个体传播方式。早期公民参与新闻传播需要电脑、网络等技术设备的支持,这就限制了公民参与传播的地点条件。而微视频则可以使公民通过手机、掌上电脑、DV等任一个人移动终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从事件现场采集发布个人信息,关注与自我利益密切相关的群体事务或是社会关心的公共事务。在道德伦理、规范体制以及市场规律等方面实现真正开放,解放了传者、内容、受者这个传播链条上最重要的三方主体。此外,微视频打破了过去或以文字、或以图像为主的单一表现形式,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铃声的多方结合,并且不受节目单安排的限制,在多感官的综合刺激下真正实现全方位立体化传播。

从媒介意义上讲,微视频这种新兴的个体传播方式所建构的公民新闻平台能实现新闻时效和平衡报道的全面性,是传统新闻的重要补充血液。以微视频为代表的公民新闻则可以保证第一时间原生态记录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由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发布的时效性。形形色色来自于一线市民公开真实的声音囊括了同一事件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影响、不同观点的多元报道,由此也保证了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在全方位关于事件的报道之后,人们可以在多样信息中总结、提炼自己的看法观点,而不是被动地被灌输、被接受。此外,微视频可以充分利用3G的数字化技术和多元传播手段打破话语霸权的垄断神话,对传统新闻的失实报道产生极大的舆论压力。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中,西方主流媒体对事件进行歪曲报道后,各地公民通过博客、播客等,以事实真相来还原新闻的真实面孔。这些来自不同形式的“公民新闻”在3天之内点击量接近120万次,各种语言的评论达7.2万多条,近2000人给网站提供了各种证据。[6]最终,多数外媒发表致歉声明,承认西藏事件报道失实。

2.网络狂欢的新场所

狂欢理论由俄国思想家巴赫金提出,其理论来源于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狂欢节文化。在狂欢节这一特定时期内,人们不用顾忌长幼尊卑等社会伦理规范,尽情释放原始本能,形成一个全民共享、恣意纵情的“乌托邦”式的生活。巴赫金将狂欢节活动的仪礼、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其外在特点一是全民参与,是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世界的复兴和革新。[7](P12)二是换装仪式,人们化装后改变原有的身份地位,通过脱冕来完成加冕,象征性地实现自己拥有权力、财富的美梦。[8](P23)三是社会秩序和等级关系被打破,形成一种解放了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四是戏谑诙谐,以违反常规的特殊表现形式来调动欢乐气氛、解放人性。

在微视频个体传播的世界中,同样具有一种全民参与性。只要会使用简单的电脑操作技术,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此外,由于网络赋予传播个体身份隐匿的特点,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真实身份“脱冕”,改变职业、改变性别、改变个性,进而加冕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需要指出的是,狂欢世界中的加冕与脱冕所推崇的并非“皇冠”本身。这种换装仪式为人们暂时提供了一种拒绝精英文化、脱离现实正常生话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暂时的‘快乐’”,并被这种快乐所引诱。[9]当然,这种快乐的获取方式主要依靠插科打诨式的戏谑娱乐。

我们说微视频的个体传播建构了网络狂欢的新场所,这个“新”主要表现在:(1)狂欢场所的自由进入。3G的微视频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不受限制地接入网络,实现真正的全球无缝覆盖,并全面支持各类数据业务。由此也催生出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状态。(2)狂欢信息的充分表达。3G的微视频用户可以很好地传递情境信息,特别是关于自我原创表达的视频内容,加之微视频容量小、3G传播速率高,可以做到即时传播,使交流主体互相感知情境,并据此调整最佳的自我展现方式,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微视频传播不会过滤掉携带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使交流的双方接收足够的“狂欢”信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动赋予自我的解释,体验他人的狂欢经验。

四、微视频个体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微视频的个体传播在高扬自我个人化的旗帜日益占据网络领地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垃圾、责任萎缩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它宛如一个潘多拉魔盒,若缺乏引导与控制魔盒的力量,则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就会使网络世界变成秩序混乱的闹市。

1.信息自由发布与信息超载的悖离

网络实现了“思想意见的公开自由市场”,其“分权”特性使得每一个体都能真正成为传播的主体。从过去语言的自由表达,到现在影像的自由表达,网络个人传播改变了个体被动接受的普遍状态,实现了从“草根”到“偶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微视频为那些追求个体快乐自由的表达者提供了力量强大的个体传播方式,打通了其进入网络进行传播的交通要道。由此,“处处是中心”的传播理念快速扩张,这就突破了原有的市场操控垄断,使传播内容摆脱商业影响和文化控制的因素。

与此同时,信息超载的困扰也随之而来。个人传播渠道的畅通极大地刺激了传播信源的增加,个体信息在网络世界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一方面丰富了网络文化,但另一方面,无节制的个人信息发布也导致了信息过量、超载,大量无关的冗余信息、低俗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对价值信息寻求的正常的判断,阻碍了迅速查找相关信息的速度和选择的正确性。

以优酷网为例,作为国内首家微视频服务平台,其首页设置的本周视频TOP10这个板块上排名靠前的大部分微视频都是情色视频。尽管多数网管会对这些微视频信息进行审核、过滤,但出于其对点击率的提高作用,多数网站的此类微视频仍以半隐藏的方式存在。

弗洛依德建立的精神分析结构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代表所有驱力能量的来源,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伦理道德、社会规范的外在束缚。自我按现实原则行事,依据现实外部环境调整本我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理性地满足本我冲动。超我遵循道德原则,通过内化社会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现代生活中的压力常使本我的满足处于压抑状态,而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则给予了使用者身份遮蔽的条件,其把关很大程度是自我控制,因此具有了高度的自主性。无论是多么难以启齿的事,只要是能引发自我快乐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在网络这个空间里横冲直撞。加之以3G技术赋予更多的人以更多的机会享用这一便利条件,因此加剧了网络变成信息垃圾场的可能。

2.民主提升与理性迷失的悖离

微视频个体传播的兴起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民主进程的一个强大推力。它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话语平台,使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普通平民百姓都拥有了某种话语权,同时也正积极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自由发声的行为习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升,由此为民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一块有益的土壤。

正如一枚硬币总具有正反两面一样,微视频的个体传播在加速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有理性迷失的悖论。

从微视频个体传播的现状来看,一种缺乏规范引导、空前开放自由的形态得到了普遍认可,即对个人欲望充分展现的肯定。而欲望膨胀的满足必定带来思想理性的迷失。从宣传工具这一属性上来看,微视频个体传播无疑日渐式微,但若从满足个人私欲这一方面来讲,它却力量强大。理性的迷失使得网络成为谩骂、攻击、泄愤的场所。以2006年的“韩白论战”为例。老评论家白烨在网上发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对80后作家的身份及其文学作品表示质疑。随后,80后作家韩寒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白烨的评论太主观臆断,缺乏文学评论家应有的严谨。白烨对此表示,韩寒用粗鄙的字眼骂人,已经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

从这一事件来看,个体化的传播方式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手段革新,更应对其作一种人类理性的哲学思考。自由、快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展现日益成为个体传播的动力,冰冷的网络承载着炙热的欲望,彼此冲突又无法单独存在,要想维持两者间的平衡,就需要建立一种富有弹性的张力。这是网络个体表达者需要做出的努力和应负的责任。

3.精神独立与技术依赖的悖离

无数的草根阶层正以个体化的传播方式来宣泄个人情感、表达个性特征,进而满足个人的欲望、丰富个人生活、追求个人价值,展现他们独立的精神世界,并对这种传播方式所表现的个性独立引以为傲,认为这是个人社会文化权利实现的重要体现。以微视频为例,任一个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像自由地展现自我,生产自己的产品并迅速地传播出去。无论是摄像镜头前简单的肢体语言表演,还是对影视作品的剪辑组合,无论是以个人视角展现社会的视频记录,还是草根原创导演的视频短片,都充分体现了每一个体麻雀变凤凰的可能性。

但这种独立精神的展现是需要前提的,那就是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所有个体表达的实现都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传播手段的更新,需要信息通信与互联网络的结合,需要高速率的信号传输速度,需要多样的能接入3G网络的个人移动终端。如果一旦离开了这些支持力量,那么,几乎所有的个体传播者都会丧失进行自由表达的精神独立,陷入盲目趋同的从众泥潭。因此,精神独立不能须臾离开对传播技术的依赖,对人的依附转变成了对技术的依附。

五、微视频个体表达有序发展的对策

微视频的个体传播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其革命性力量不仅在于其能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更在于其催生出了新的价值观念、行为规则和生活方式等。但它在给予信息透明、自由流动机会的同时,也导致了传播失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微视频的个体表达走上有序发展的道路,是每一网络个体传播者都必须正视和思考的问题。笔者仅从法制监管和网民素质提高两方面提出某些“对策”,笔者认为这也是微视频个体表达走向良性的有序发展最重要的保障。

1.法制监管

我国自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数部互联网络管理法规相继问世,法制监管体系已初步建立,但仍需健全完善。

首先,应明确网络个体传播行为的考量标准和具体权责范围。制定专门针对网络个体传播的法律法规,以个体传播所具有的开放、隐匿、自由等特殊属性为出发点,限定网络个人传播的判定标准、权利范围、义务内容及处理规则、法律责任等等。真正做到网络个体传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其次,明确界定网络个体传播者与传播媒介之间的权责关系。对于虚假低俗信息的传播,个人传播者和传播载体、服务媒介之间权责关系如何划分,各自承担多大的责任,这些问题都应以制度规章的形式予以确立,以制度的威慑力保证个体传播的有序进行。

再次,以法的权威来合理引导传播内容。依照管理传统媒介的办法来管理,一是已不适应这种与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已完全相异的新媒体,同时若强制推行也会大大削减个体传播的活力,降低民众的参与度与自主性。应当以法理的神圣权威来引导网络个体传播的内容建设,须从个体传播的特殊性出发,分别定制不同的内容管理原则和管理标准。如根据政治新闻类的、娱乐生活类的、教育类的等不同类别的传播内容,实行多种分类制度,科学掌握自由与规范之间的平衡点。

2.国民素质的提高

法制监管是外在的硬性的约束,而提高网民素质则是文化内质的改造和优化,两者比较,后者更为根本,更为艰难。网民素质的提高有许多方面,比如遵纪守法、知识和技能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道德的素养。网民既要明白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范围,学会使用网络信息的方式方法,合理定位它在生活中的角色,又要善于运用网络检索这一工具,充分合理地获取、整合各类信息,从而大大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而要达到如此良性的目标,道德素养则是基本的前提保障。

网民的素养反映的是国民整体的素养。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明的发展史,传统文化中既有着辉煌灿烂的宝贵遗产,又有着落后与愚昧的糟粕。近现代百余年战乱不止,救亡成为时代主题,“改造国民性”的任务无法完成。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国民既丢掉了承传几千年的优秀的中国道德文化,又对西方现代的法制思想和道德价值标准隔膜无知。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中国当代的主旋律。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社会的文明水准得到空前提高。但由于体制和历史惯性的影响,国民的道德素质依然存在许多令人忧心的问题。比如尚权尚金尚利,责任感丧失等等,如果不采取根治的举措,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种道德失范现象在网络传播、包括微视频传播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鲁迅先生在1934年写的《偶感》一文中说:“‘科学救国’已经叫了近十年,谁都知道这是很对的,并非‘跳舞救国’‘拜佛救国’之比。青年出国去学科学者有之,博士学了科学回国者有之。不料中国究竟自有其文明,与日本是两样的,科学不但并不足以补中国文化之不足,却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之高深。风水,是合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合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合于化学的,放风筝,是合于卫生学的。‘灵乩’的合于‘科学’,亦不过其一而已……科学不但更加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高深,还帮助了中国文化的光大。麻将桌边,电灯替代了蜡烛,法会坛上,镁光照出了喇嘛,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往是《狸猫换太子》,《玉堂春》、《谢谢毛毛雨》吗?”[10](P479-480)中国的现代传播在技术层面上已居世界前列,现代传播工具的使用普及率在世界也居前列,但假如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整体上文化素养偏低、道德严重失范,对现代传播工具的传播优势异化为“为恶”可能性切切不可掉以轻心。对媒介负面效应的研究亦是西方传播学关注的重心之一。1948年,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在与罗伯特·默顿合著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中,就重点探讨了媒介的负面功能,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更大。”强大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人际传播不可比拟的传播力度,但“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造成的恶果也巨大得多,就像坐飞机比坐牛车要快得多,舒服得多,但飞机一旦出事,后果便不堪设想。[11](P137)现在网络传播包括微视频传播道德失范现象严重,由于网络虚拟和自由的特性,无中生有、蓄意诽谤、造谣中伤的事件屡屡发生,造成混乱无序,严重侵犯人权,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这不禁使人想起“文化大革命”中的“大字报”给千千万万中国人造成的危害和对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造成的混乱无序。但大字报的传播只在一个有限的区域,而网络传播则瞬间即可传遍全中国全世界,“地球村”的人都可能知道。假如一个人被诽谤,被中伤,他是无能为力去向所有的“人”诉说“清白”、澄清真相的。除此之外,利用网络传播宣扬低俗、甚至行骗的事件也屡屡发生,这都需要引起足够的警惕。要彻底根治这种现象,除了进一步加强法制监管外,提高国民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则无疑是根本的途径。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一定要着力于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的承传与弘扬,以民族文化为根本,为立足点,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形成一种能为国民所认同的新的中华文明道德价值体系。不以民族的传统为根为本,则一定不会被国民所认同,没有国民的认同,社会就失去凝聚之本、稳定之根,而网络传播的监管也只能事倍功半、甚至连事倍功半都不得的效果。

[1]一 平.网络尽带微视频[J].新电视,2007,(2):92-93.

[2]古永锵.微视频在中国的机会[EB/OL].http://tech.chi-na.com.

[3]符 彤.公民新闻理论视角下的微视频网站[J].新闻知识,2008,(7):62.

[4]田中阳,王海刚.3G时代湖南手机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130.

[5]陈养凯.公民新闻的理念与实践[D].暨南大学,2008.

[6]梁纪朋.公民新闻发展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2008.

[7]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北京:文学艺术出版社,1997.

[8]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田中阳,赵颖峰.狂欢的符号[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1.

[10] 鲁 迅.鲁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1] 李 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Abstract:The individual expression via Micro-video has such communicatory characteristics as“personal use and satisfaction”,“the fading of silent spiral”,“challenger of the traditional gatekeeper”and“multi agenda-setting”with the new mass functions of“new platform of civil journalism”and“new plaza for online carnival”.Nevertheless,there also exist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free express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overload,between democracy advancement and rationality lost,between spiritual independence and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The sure way to an orderly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expression by Micro-video is through strengthening law management and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he netizens.

Keywords:micro-video;individual expression;communication;media function;orderly development

(责任编校:彭大成)

A Communica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Individual Expressions by Micro-Video

TIAN Zhong-yang,XIAO Rui
(Journalsm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G220

A

1000-2529(2011)02-0129-06

2010-11-20

田中阳(1954-),男,湖南湘乡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 睿(1985-),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个体信息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订阅信息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