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为教授应用气化升降理论治疗疑难杂症的学术思想研究*

2011-04-13马战平屈小元武彩霞指导刘华为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1年12期
关键词:失司中医学气化

马战平 屈小元 武彩霞 指导:刘华为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 710003)

刘华为教授是国家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第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兼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刘华为教授从医 40余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学验俱丰,独具匠心,誉满杏林。尤其是他对中医学“气化理论”有独特的见解并创造性的将中医五行学说与“气化”理论结合起来,为中医“气化理论”注入了新意,200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撰的《国医年鉴》对此评价为“深化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者有幸师从于刘华为教授,历经3年的师承学习,深感有必要将老师的这一独特的临床经验加以总结并发扬光大,以启迪后学之人,从而使中医学的奇葩更加的争奇斗艳。

众所周知,“气化理论”源于《内经》,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是《内经》中首次提出“气化”的名词。很显然,这里的气化是指膀胱的生理功能。贮藏在膀胱中的尿液经膀胱的气化开阖作用,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实际上纵观《内经》全书,我们可知“气化”的实质至少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其一为天地之气的运动变化,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其二为生命活动中的气的运动变化。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以六经辩证为总纲[2],六经分阴阳,阴阳为标。六经与六气,六气为本。标本之间所维系的阴阳表里关系,则称之为“中气”。《伤寒论》中虽无标本中气的说法,但究其实质,标本中气理论融会贯穿在整个六经之中。抑其太过,弥其不及使之恢复正常的寒热、燥湿、升降气化稳定状态是《伤寒论》气化理论的实质。总之,张仲景虽未直接提及“气化理论”,但观其用方及其对中医医理的论述无不体现了“气化理论”的思维,堪称第一位将“气化理论”具体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取得重大成功的中医大家。

至隋唐时期[3],以王冰为主对其进行理论阐发,气化含义逐渐扩展,并对“膀胱气化”加以重视;宋金元时期,由于金元四大家重视并创新中医理论,“气化”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时尤其强调“亢害承制”;明代命门学说全面讨论了“水气互化”与“三焦气化”;其后“气化”概念泛化,成为脏腑及全身功能运化的理论支撑。至清代中末期之后,中西汇通学派更将气化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成为与西医学的形质、解剖观念相对立的概念,用以表达中医学的生命功能模式。

目前一般认为,气化是一个内涵相对清晰而外延甚为广泛的概念[4]。就广义“气化”而言,天地造化皆可纳入气化范畴,主要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就人体生命活动而言,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理变化,包括饮食物的消化及吸收,化生水谷精微;二便、汗液的形成和排泄;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等等。在中医五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5]对气、气化、气机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受到了相当的质疑,引发了不断的辨争与研究。

通过上述对中医“气化理论”历史渊源的追溯我们不难发现,历代以来凡是在中医学上有重大建树之人均为“气化理论”的大师。我师刘华为教授秉承先贤之旨,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对中医学气机气化理论有创造性的发挥,在如何将这一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如何使后学者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应用这一方法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刘华为教授多年从事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他在治疗内科疾病中特别注重气机和“气化”学说的研究,他认为[6]气机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规律,其表现形式是升降出入,这种规律是:肝气升,胆气降;脾气升,胃气降;肺主宣发肃降、有升有降;心气、肾气既升又降,小肠、膀胱之气升清降浊,大肠主传道其气下降等等。他认为“气化”是中医学对人体物质代谢的高度概括。人体要把饮食物化中为自身的营养物质(气、血、津、液),就必须经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才能实现,而这一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气化”。他认为[7]中医和西医都有研究人体新陈代谢的任务,西医叫“细胞氧化”(三羧酸循环),中医称为“气化”,细胞氧化是在细胞中进行的,而中医的”气化”是在以五腑为中心的人的整体进行的。中医应用五行循环的生克制化理论来阐明五脏在人体“气化”中的重要性,它通过生克制化把饮食物变成人体的精微物质(气血津液)。五行相生过程就是精微物质的合成过程,五行相克过程就是津微物质的分解过程。若生克制化(气机)失司,则为相乘相侮。揭示了“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上应用的本质,解决了中医的“生化”问题。气机升降失常,“气化”失司,就会导致痰、饮、水、湿、瘀等代谢性产物的产生,形成继发性致病病因,其中痰、饮、水、湿往往是气和津液代谢失常的产物,瘀是血代谢失常的产物。在生理上气血津液相互补充,在病理上往往相互交结,形成“水瘀互结”、“湿瘀互结”、“痰瘀互结”、“痰湿互结”等病理机制,发生在各类疾病的过程中,进一步导致气机失常,“气化”失司,形成复杂的恶性循环。他把五行学说同中医的“气化”学说联系起来,深化并创建了一套崭新的中医学基础理论。

他用这种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他认为[8]:内科疾病的产生尤其是疑难杂症,都与“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痰(水、饮、湿 )瘀互结”有关。治疗的目的在于恢复人体正常的升降功能、气机运动和“气化”功能。从这一理念出发,他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中,紧守病机,各司其属,着眼气机,着手“气化”。如他在分析脾胃肝胆大小肠等消化系统疾病时,把调节气机、恢复“气化”放在首位。他认为脾胃肝胆大小肠气机升降失常是本,是发病的根源,而痰、湿、水、瘀是病理性产物,是标,治宜标本兼顾。或疏肝健脾化痰,或疏肝健脾利水,或理气健脾化瘀,或柔肝健脾通络,或疏肝和胃降逆等等,病机千变万化,治疗亦应随证变法,但其目的是变相乘相侮为相生相克,恢复生克制化的正常“气化”关系。他常把四逆、逍遥散、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大小柴胡汤、温胆汤、胃苓汤、归芍六君、香砂养胃等古方,灵活的合并或化裁,得心应手,疗效显著。他将《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理论灵活的应用于临床实践,认为[9]《素问》已明示了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和最终下输膀胱的结论,中医膀胱的概念应包括现代医学的“肾”和“膀胱”。 “肾”为膀,“膀胱”为胱,合称膀胱。 他认为现代医学的“肾”与“膀胱”之病,实质是中医膀胱“气化”不宣,水瘀互结”所致。治宜宣“气化”,利水湿,化瘀毒,认为五苓散、桃核承气汤或抵挡汤是治疗该病的典型方剂。他还认为[10]:《伤寒论》太阳病篇蓄水证和蓄血证是指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尿毒症。作者归类在太阳病篇的原因是因为这类疾病多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后诱发或加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故列为太阳病篇。认为五苓散健脾利水,适用于慢性肾炎;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活血利水通便,适用于“肾病综合征”或“尿毒症”,既活化了肾小球基底膜血管硬化,又使水液从大便排出,减轻了“肾”的负担,实际上等于对肾衰和尿毒症进行了肠道透析。同时他还认为中风的本质是脏腑间的生克制化(“气化”)失司,主要表现为肝气升发太过(气机失常),水瘀互结是其主要病机。血有瘀便是水,用五苓散类方剂健脾利水,降低脑压,或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类,既可活血通络,又可通腑下气,以降低脑压和血压。他认为“肾”与“膀胱”之病与中风同为“‘气化’失司,水瘀互结”,病机相同,可异病同治。他的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他常用辛开苦降,分消走泄法治疗代谢综合征,他认为升降失调、“气化”失司、体内代谢产物(痰、湿、水、淤)停聚是代谢综合征的实质,法宜辛开苦降,分消走泄,方能舒展气机恢复气化。主张用黄连温胆汤,半夏泻心肠合五苓散或加杏、蔻、橘、桔、菖、薤等轻苦微辛,具有流动功效的中药以调畅气机,恢复“气化”。他在治疗肺系疾病时,主张分析病情要着眼于五脏六腑,治疗宜宣降并施,急则兼通腑气,缓则培土生金。认为肺之为病是脏腑气机失常,导致肺失宣降,“气化”失司,不独在肺。对癌症治疗主张带瘤生存,分年龄阶段进行治疗。认为癌症发生的病机是正虚邪实,“气化”失司,水瘀、痰瘀、湿瘀浊瘀交夹,治宜祛邪,但又须温化,温化用参附、术苓之辈。中青年血气方刚、癌变迅速多端,治宜七攻三补,年老体弱,癌亦相对稳定,治宜七补三攻,攻不宜峻,以免损伤元气,使“气化”难以恢复。

刘华为教授在疑难杂症的诊治中,创造性的应用着“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的辨证思维与逆向思维方法[11]迂回出招,取效甚捷。如他用利水剂治愈多尿症;用升举法治愈顽固性呃逆症;用通降法治疗胃下垂;用附子退高热;用附子降虚火;他还从气治水,用升清降浊治愈积水症(脑积水、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胸膜积液、肾盂积水等);从水治血,用利水法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用“少火生气”理论治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用“壮火食气”的理论辨治“衰竭症”;用通腑泻热法治愈“胃柿石”所致急黄昏迷症,等等,不一而论。他[12]善用四苓、五苓、四君、六君、理中、补中之辈;温胆、泻心、二妙、四妙之类,认为这类方剂能调节人体的升降功能、恢复人体的气机“气化”。基于此他甚或半夏附子同用,认为附子能生阳气,半夏能降逆气,一升一降,温阳化气,调畅气机,恢复“气化”,功效神奇。他以“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药简效捷,总能切中病机,疗效卓著,出奇制胜地创造出了不少医学奇迹,治愈了无数典型病例,在省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被誉为神医。

参考资料

[1]林齐鸣,虞学军.《黄帝内经》中的气化思想[J].四川中医,2003,21(7):23-25.

[2]冯明清.古今气化说伤寒[J].河南中医,1991,11(3):2-3.

[3]杨威等.“气化”概念辨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9):643-645.

[4]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98-208.

[5]印会河.高教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54-57.

[6]刘华为.试论传统哲学与传统医学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1991,21(4):60-62.

[7]刘华为.陕西温病学发展史[J].陕西卫生志,1987,1:28-31.

[8]刘华为.试论中医学的优势缺陷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1989,5:12-13

[9]刘华为.活血化瘀法则在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学院报,1991,3:35-37.

[10]刘华为.中国医药学术探微[M].陕西: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2004:11.

[11]刘华为.中药及复方的临床研究[M].陕西:陕西科技出版社,2006:9.

[12]马战平.咳喘病“冬病夏治”浅析[J].陕西中医,2006,27(4):456.

猜你喜欢

失司中医学气化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气化装置在线倒炉及优化改进
粉煤加压气化新局难破
按大腿治尿不尽
按大腿治尿不尽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驰放气在气化磨煤系统中的回收利用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