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及其价值

2011-04-13

关键词:考工周礼

李 秋 芳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及其价值

李 秋 芳

(河南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鬳斋考工记解》是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单行注本,在《考工记》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以图解经,形象生动;文字“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援道解经,别具一格;批判继承,敢于疑古,另立新说。这些特点使该书具有很高的价值:普及《考工记》,居功甚伟;集宋代《考工记》研究之大成,独树一帜;解经方式方法,为后世所效法;学术观点影响深远等。

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解经特点;价值

《鬳斋考工记解》是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林希逸的代表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单行注本,该书在《考工记》学史上是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然关于是书,长期以来学界关注不够,除有闻人军《考工记导读》略有介绍及书目提要类著作有所著录外,尚无专篇研究成果。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对之加以评析,权作引玉之砖。

一、林希逸及其《鬳斋考工记解》的撰著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号鬳斋,南宋福清(今属福建)人,是南宋有名的理学家、艾轩学派代表,同时又是著名诗人、老庄学家。他精于儒学易论、老庄道学、王弼玄学和邵雍象数等学说,熔阴阳家之唯心论和道家之辩证术于一炉,有着朴素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他以儒、佛解庄、解老,著有《庄子口义》《老子口义》,公开主张三教合一,在老庄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林希逸留下许多非常有价值的作品,除《庄子口义》《老子口义》外,存世的还有《鬳斋续集》《鬳斋考工记解》《列子口义》《鬳斋十一稿》和《诗集》《竹溪集》等数十种。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理学家,注经解传似乎并不奇怪,然而林希逸注《考工记》却有着特殊的背景和原因。概而言之,大致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受时代的推动。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封建统治阶层幻想实行《周礼》中所说的一些制度以求强盛,如宋儒李觏非常推崇《周礼》,认为按照《周礼》办事,就可以解决积弱的问题。他在《周礼致太平论·并序》中说:“觏窃观《六典》之文,其用心至悉,如天焉有象者在,如地焉有形者载。非古聪明睿智,谁能及此?其曰周公致太平者,信矣。……凡五十一篇,为十卷,命之曰《周礼致太平论》。噫,岂徒解经而已哉!唯圣人君子知其有为言之也。”[1]因此他的《周礼致太平论》非简单的注经之作,而是一部政论,是“有为言之”,他是要把《周礼》的精神当作当时改革的依据。又如王安石做宰相,不仅提倡《周礼》,还作《周礼新义》,为其变法服务。不仅如此,他还规定,考进士须读《周礼》,影响了当时一批学者。这样就推动了学者对《周礼》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宋代的《周礼》研究呈现出较为繁盛的局面,研究整理《周礼》的著作约有一百多部。可以说,宋代的《周礼》学以熙丰变法为契机而展开。随着学者对《周礼》研究的不断展开,作为《周礼》中一部分的《考工记》,也受到学者的重视。宋代以前,学界对《考工记》的研究都是随着《周礼》而进行,到了宋代,学界开始出现了单独注释《考工记》的著作,如陈祥道的《考工解》、王安石的《考工记解》、郑宗颜的《考工记注》、林亦之的《考工记解》、王炎的《考工记解》、叶皆的《考工记辨疑》等,这些著作的出现,对林希逸产生了很大的推动力。

其二是出于对《考工记》的推崇。林希逸在文中说:“《周礼》六官,其五官体制皆同。而冬官以《考工记》补之,又自一体,似造物之意。特亡彼而存此,以成此经之妙也。”“……多有伪作,如此等文字,非后世铅椠书生所及也。”“此书续出阙略不全……惜乎其不全见也。”从这些文字来看,他对《考工记》是非常推崇的。正是对《考工记》的推崇备至,促使林希逸对其进行注解,并欲普及之而后快。

其三是受师长的影响。林希逸推崇《考工记》,作《鬳斋考工记解》,当与其师长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林希逸的学术渊源于陈藻(乐轩),陈藻的学问来自林亦之(号网山),林亦之之学本于林光朝(艾轩先生)。林希逸学术思想深受林光朝的影响,这种影响明显地反映在林希逸的作品之中。他曾说:“少尝有闻于乐轩,因乐轩而闻艾轩之说。”[2]《原序》乐轩乃陈藻,艾轩乃林光朝。《鬳斋考工记解》中保留有不少艾轩先生的观点。对林亦之,林希逸也是非常推崇的,林亦之所著《考工记解》自然会对林希逸有很大影响。在此学术背景下,林希逸的《鬳斋考工记解》不免受这些师长尤其是林光朝、林亦之有关《考工记》研究的影响。

二、《鬳斋考工记解》的解经特点

前儒解经或动辄数十万言,或深奥难懂,虽意在解经,却越解越让经离普通人遥远,泛而成注疏之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偏离了注疏经典的初衷。作为《考工记》注解本,《鬳斋考工记解》解经有着不同往人、独树一帜的特点。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图解《考工记》,形象生动

图文并茂是《鬳斋考工记解》最为明显的特点。为《考工记》附图,是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相当了不起的创举。图之于文字,有着直观、简洁、明白的特点,尤其是反映科技工艺方面的内容,图的作用尤为重要。《考工记》中记载了大量的古代器物形制,单靠文字,有时人们很难体会它的具体意思,故有“诸工之事非图不显”之说。为此,林希逸采用以图示经的方法,从五代末聂崇义《三礼图》中取图片47幅,配在《考工记》相应的内容之中。这些直观的示意图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考工记》旨意的理解,也对《考工记》的流传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故《四库全书总目》云:“故读《周礼》者,至今犹传其书焉。”[3]152

2.文字“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

鉴于《考工记》“经文古奥,猝不易明”,林希逸在《鬳斋考工记解》中多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和评述,使得初学者可以很容易理解,故《四库全书总目》云“希逸注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3]152。如注解“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时,林希逸云:“天时,随物所宜也。如冬伐木,夏伐竹是也。地气所宜,如瘦地宜粟,阳坡种瓜是也。材之美,如燕角荆干之类是也。”[4]又,注解“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时,林希逸云:“此皆烁金为刃之事。郑出良刀,宋出良斤,如运斤成风之斤也。削,书刀也。古人未有纸笔,以刀雕字,谓之书刀,亦如笔也。吴粤之剑,如干将莫邪,万世得名,均此铁也。”诸如此类浅显易懂的注解,在《鬳斋考工记解》中随处可见,加之卷末附有《考工记释音》,注音浅近,大大方便了人们对《考工记》的理解,故今人有“注解明白,便于初学”[5]之评价。

3.援道解经,别具一格。

林希逸作为宋代艾轩学派的末代名儒,与师辈不同的是,他公开兼收佛学和老庄。他的老庄学名著《庄子口义》《老子口义》以儒、佛解庄、解老,公开主张三教合一。这种融儒、道、佛为一体的解经方法,实际上在《鬳斋考工记解》中也有体现。《鬳斋考工记解》中就有不少地方征引老庄之语来解释《考工记》。如注解“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时,林希逸云:“庄子曰,附赘县疣,附亦生而有也。”对于“辀欲弧而无折,经而无絶,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他评说,“契需,古语也,亦难强解。行千里而安,则马亦不费力。其意大扺如此,若以契为锲薄之意,曰不伤蹄,需为濡,迟曰不留滞,皆是牵强,如庄子之謑髁輐断”。又如注解“清阳而远闻,于磬宜。若是者,以为磬虡,故击其所县而由其虡鸣”时,他说:“锐,尖也,以吻决物而食之,鸟雀皆然也,数紧急也,其目视急也,鹰之属也。肩页,音悭,又音肩,长貌也。庄子曰其脰肩肩是也。”这种援道家思想来注解《考工记》的方法,在中国古代《考工记》研究中还是很有特色的。

4.批判继承,敢于疑古,另立新说

宋代学者在研究经学时,“务攻汉儒”,林希逸也不例外,“其书多与郑康成《注》相剌缪”[3]152。在注解《考工记》时,他很注意批判继承前人的观点。虽与郑注观点有不一致之处,但他并非全然否定郑玄的成就,认为正确的,他在文中就直接指出,或者直接引用。如“于倨句一矩有半,解仍郑氏《注》”[3]152。而对郑注中,林希逸认为错误的,则予以纠正。如注“匠人为沟恤”,他说:“沟恤一事乃周礼大节目。盖《匠人》之制与《遂人》不合。故郑氏以为《遂人》所言乡遂之制,《匠人》所言,乃三等采地之制。王畿之内环以六乡,又环以六遂,其地窄,故其所述至万夫有川而止。三等采地散在王畿之内,地颇宽,故《匠人》所言至方百里也。然仔细推算,大有差殊处。郑氏之说,难以牵合。若知《周礼》自为一书,《考工》自为一书,本不相关,皆非周公旧典,则无复此拘碍矣。”这一处虽然在攻驳郑氏注,但对《周礼》和《考工记》二书能具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属难能可贵。

在继承先儒、前辈的解经观点的同时,林希逸还敢于疑古,另立新说。除了有宋儒解经“务攻汉儒”的共同特点之外,对师长的解释,他也敢于提出异议。如解释“抟埴之工陶旊”时,他对艾轩先生的解释“冶氏为杀矢,裘乃皮匠,恐是学为射垜”之说进行了质疑:“此说亦未稳,然裘氏已失,安知其所主何事?虽曰攻皮之工如韦军人为鼓穹,是木匠也,亦预攻皮之数冶氏又未必为矢匠,古人言语不可强解,冶氏、裘氏想有干渉处,其书已失,亦难言矣。”与此同时,在《周礼》备受推崇的政治背景和学术环境下,林希逸对《考工记》进行了客观评论,并指出缺陷。他说:“《考工记》不特为周制也,盖纪古百工之事。故匠人以世室重屋明堂并言之,三代制度皆在此也。但书不全矣。此书续出,阙略不全,不止韦氏、裘氏、段氏等官而已,其先后次序亦自参错不齐。”在这段文字里面,林希逸不仅看到了《考工记》所载不特为周制,而是记三代以来的古百工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指出《考工记》篇章次序的“参错不齐”问题以及《考工记》以官系事体例的局限性。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认识。

三、《鬳斋考工记解》价值评析

1.普及《考工记》,居功甚伟

《鬳斋考工记解》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对《考工记》这部科技作品的普及和传播了。由上文所述,《鬳斋考工记解》在解经上采用附图的方式,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这使得该书成为现存最早的《考工记》插图单行注本,在《考工记》学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另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考工记》,《鬳斋考工记解》在文字表述上“明白浅显,初学易以寻求”;在解注风格上援道解经,别具一格。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一个宗旨服务,那就是普及和传播《考工记》,进而普及和传播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知识。附有插图和释音、文字通畅、文意浅近的《鬳斋考工记解》自然胜过前代某些注解繁琐、冗长,文字拗口的《考工记》注解本,也胜过同时代王安石的以文字训诂为特征的《考工记解》。“在经学界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他的普及型的《考工记解》居然能够长期占据一席之地,流传较广,恐怕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6]150-151。

2.集宋代《考工记》研究之大成,独树一帜

《考工记》记载了先秦时代各种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要求、制作工艺,还力图阐明其中的科学道理,这使得该书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本最早、最详细的科学技术文献[7]。最初,是书是以独立的体系存在的,后随《周礼》而广为流传,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人们在注解《周礼》的同时,对《考工记》也进行了一番注释和研究,如汉代郑玄的《周礼注》、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宋代除《周礼》学著述大盛外,单解《考工记》的著作亦有数种。已经失传的有陈祥道《考工解》、林亦之《考工记解》、王炎《考工记解》、叶皆《考工记辨疑》、赵溥《兰江考工记解》等,而传世的只有王安石《考工记解》和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然王安石的《考工记解》(二卷),原非注疏单本,是由郑宗颜从王安石的《字说》里辑出来的。《字说》是王安石退休后闲居金陵时所作的一部文字训诂学著作,以与《三经新义》相配合,其中寄托着王安石的政治思想[6]150-151。因此,可以说王安石的《考工记解》是以《三经新义》附庸的面目出现的,重文字训诂,而轻经义阐发,对人们理解《考工记》帮助不太大。林希逸的《鬳斋考工记解》则是《考工记》的注疏单本,专为注解《考工记》而做,既批判继承前人,又另立新说,可谓集宋代《考工记》研究之大成。

3.解经方式方法,为后世所效法

《鬳斋考工记解》不仅集宋代《考工记》研究之大成,而且其解经方式、方法也为后世所效法。受林书以图解经之法的影响,后世以图解《考工记》者日多,不仅有图文并茂的《考工记》研究专著,更出现了专门的《考工记》图作。明林兆珂《考工记述注》中有图一卷、清阮元有《考工记车制图解》二卷、吕调阳有《考工记图》一卷、戴震有《考工记图》二卷等。其中林兆珂《考工记述注》后附《考工记图》一卷,“亦林希逸之旧本,无所增损”[3]183。这些《考工记》图作的出现,对《考工记》的研究、中国科技知识的普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然追根溯源,以图解《考工记》、图文并举的做法可能源于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另外,《鬳斋考工记解》注重“章法、句法、字法”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如明人就很重视对《考工记》行文方式和写作方法的研究。林兆珂的《考工记述注》、郭正域的《批点考工记》、徐昭庆的《考工记通》等都很重视对《考工记》行文方式和写作方法的批讲。其中,郭正域的《批点考工记》,选取《考工记》的文句,进行圈点批评,“唯论其章法、句法、字法”[3]183。徐昭庆的《考工记通》“多斤斤于章法、句法、字法,而考据殊少”[3]184。这种对“章法、句法、字法”的关注,意在方便读者阅读《考工记》,进而普及其中的科学技术知识,尽管于经义阐发方面有所欠缺,但从科学普及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功莫大矣。

4.学术观点影响深远

正是由于林希逸注解《考工记》时秉承批判继承、敢于疑古、勇于创新的精神,他的观点不少被后来注解《考工记》者所接受。这里姑且以明代科学巨匠徐光启《考工记解》为例说明之。徐氏《考工记解》“博采郑注、贾疏、王林两氏解说”[8]1,林氏之说即指南宋林希逸《鬳斋考工记解》。如在解释“豆”的容积时,徐氏说:“豆实斗、一曰四升。”[8]9其中“豆实斗”的解释也是采用林希逸的说法。而且上文所引林希逸关于《考工记》的评析文字也被徐光启援引,徐氏《考工记解》云:“鬳斋林氏曰:‘《考工记》不特为周制也,盖记古百工之事。……况一官非止为一事,如轮人、梓人、匠人、车人,皆一官之事,而分主数事,惜乎其不全见也。’”[8]1二文相较,只在文字上有细微区别。由此可见,《鬳斋考工记解》对后人注解《考工记》的影响是很大的,也说明其在《考工记》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林希逸在《鬳斋考工记解》中倡《考工记》作者齐人说,成一家言,影响深远。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历来有各种看法,但多认为是齐人所作。实际上,这种观点始发于林希逸。他在《鬳斋考工记解》中说:“椁字,笺注家,训度。艾轩云:恐亦是口相传如此说。今且依之看来,《考工记》须是齐人为之,盖言语似《谷梁》,必先秦古书也。”到了清代,江永在其《周礼疑义举要》中进一步指出:“《考工记》东周后齐人所作也。……其言橘踰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皆齐鲁间水。而终古、戚速、椑、茭之类,郑注皆以为齐人语,故知齐人所作也。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9]郭沫若在《〈考工记〉的年代与国别》一文中也认为“《考工记》实系春秋末年齐国所记录的官书”,其依据是:书中无齐国国名,但却有齐鲁间的水名;文中多用齐国方言;书中记载的量制为齐制[10]。其后陈直、胡家聪都认为是齐人所作。《考工记》为齐人所作经郭沫若的论证,在学界得到进一步认可,其影响逐步扩大,屡被引用。然这一观点的首倡之功却应属于南宋的林希逸。

从以上所述可知,林希逸的《鬳斋考工记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考工记》注解本,对普及和传播《考工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宋代还是在整个中国古代《考工记》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经学著作汗牛充栋的情况下,《鬳斋考工记解》能够流传下来且较广传播,不是偶然的。

[1]曾枣庄,刘琳,等.全宋文[Z].成都:巴蜀书社,1992:425-426.

[2]林希逸.庄子口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林希逸.考工记解[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黄开国.经学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638.

[6]闻人军.考工记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

[7]戴念祖.古代物理学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9.

[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徐光启著译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江永.周礼疑义举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

[10]郭沫若.沫若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1-385.

[责任编辑孙景峰]

K245

A

1000-2359(2011)02-0209-04

李秋芳(1975—),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科技史。

2010-12-12

猜你喜欢

考工周礼
《周礼》设官分职之结构分析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新书介绍:《考工司南:中国古代科技名物论集》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