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禽病治疗效果的原因分析

2011-04-13董志刚

兽医导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禽病新城疫病原

董志刚

(徐州金牌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徐州 221600)

不管是养鸡人还是一线的兽医工作者,对当前的禽病普遍感到越来越难治疗,治疗效果也越来越差。综观最近几年的禽病流行变化情况、结合目前防疫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诊断和药物使用情况,本文将对影响禽病治疗效果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1.传染病的数量猛增,危害日益严重。疫病普查结果显示:到目前为止,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危害的疾病有七、八十种之多,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仅有三十多种。随着从国外不断引进新的家禽品种,新的禽病也随之带了进来。如近几年来相续出现的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以肾和腺胃病变为主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性关节炎、禽脑脊髓炎等新的疫病不断增多,给养殖户和兽医工作者诊疗禽病带来了困难,往往造成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发生。

2.混合感染现象加剧,让兽医工作者顾此失彼。临床上禽副黏病毒病、禽霍乱、鸡白痢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和流行;低致病性禽流感、鸡传贫、鸡减蛋综合征、鸭传染性浆膜炎等新病又不断出现。多种原因的混合感染增多,继发、混发的疾病越来越普遍,很少单独发病。病毒性混合感染,如禽流感和新城疫、法氏囊和新城疫、新城疫和传支等;病毒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混发,如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法氏囊和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细菌性混合感染,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病等。混合感染后会产生混合的临床症状,这些症状会随着各种病原体之间的比例改变而改变,而很少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都给禽病的诊断、治疗和根除造成了困难。

3.典型疾病非典型化,使禽病变得扑朔迷离。某些疾病在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发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以前呈现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典型临床症状发生的鸡新城疫,现在逐渐被非典型新城疫所代替,表现为发病率不高、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理剖检变化不典型,死亡率低等,这给本病的诊断、防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又如鸡白痢原来多发生于雏鸡,现在临床发现产蛋鸡也多发,而且可造成产蛋率下降。兽医实践中常常发现不少疾病不像教科书所描述的典型症状和病理变化,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表现非典型化。另外,禽流感、传染性法氏囊、大肠杆菌病等都出现非典型病例,而且流行非常广泛,发病率也比较高,给诊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免疫系统的不完善,以及对疫苗的使用不当,导致免疫失败,直接影响到禽病的治疗效果。机体存在着特异性免疫系统与非特异性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指机体生来就存在的,如皮服、黏膜、巨噬细胞等,当病原与机体接触后要先突破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再突破特异性免疫系统才能进入机体引起发病。

当病原微生物进入鸡的呼吸道并引起发病需要突破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呼吸道弯曲潮湿的环境。当空气中较大的颗粒进入呼吸道时,这种弯曲潮湿的环境可以阻挡病原微生物的突破。第二道防线是气管及支气管上的纤毛-粘液结构黏膜。这种结构可以将通过第一道防线的病原粘附,并且能过纤毛的逆蠕动将其排出。第三道防线是位于次级支气管至肺部黏膜上皮内的大量巨噬细胞、杀伤细胞。以上三道防线就是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机体内的特异性免疫抗体LgA对侵入呼吸道的病原进行局部的结合,进入血液循环的由机体内的LgG、LgE、LgM、LgD进行清除。

而实际生产中被我们经常忽视的免疫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当鸡舍氨气、硫化氢浓度过高时,会引起呼吸道粘液PH值的改变、呼吸道纤毛丧失活动功能,严重的引起呼吸道黏膜的损伤,结构破坏,增加了病原侵入血液系统的机会。

(2)由于疫苗的使用不当,造成局部免疫没有被激活。如应当滴鼻的疫苗采用饮水免疫,忽视了呼吸道黏膜免疫的重要性。还有一些疫苗因没有活苗无法引起局部免疫,如流感苗。

(3)用非SPF苗免疫,一方面我们对鸡只进行了免疫同时也引入了大量的病原。

(4)所用疫苗抗原没有经过浓缩,抗原含量较低。

(5)抗体监测没引起重视。多次大剂量的免疫不但不能使机体产生有效抗体,反而还会出现免疫耐受和抗体中和。

(6)疫苗的再次接种被忽略。疫苗的再次或多次接种时,往往会较前次产生较强的免疫力、较多的抗体和更长的免疫期。比如初产蛋鸡在育成期用活苗免疫,在开产前再用油乳剂灭火苗免疫一次,这样会产生较长的免疫期。

(7)一些药物对免疫产生抑制因素没有引起注意。如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药物的使用等。

(8)认为多联苗免疫效果好,其实单价苗产生的免疫效果会更高。

以上诸多因素都将影响免疫的效果。而免疫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免疫过以后再发生该病,往往不易被诊断者特别是饲养工作者发现,当明白真相时,已经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影响了治疗效果。

5.耐药性越来越严重,造成药物使用后效果不明显。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向多重耐药的方向发展,已不再停留在对同一类抗生素中数种药物的交叉耐药。养殖场为控制疾病,大量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的耐药性通过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在细菌间传播和扩散。如今,动物饲料允许添加适量的生长促进剂(如亚治疗量的抗生素),并且集约化养殖需要大量药物来控制各种疫病,这给动物携带菌造成大范围的选择性压力,促使耐药菌数的增加;此外,细菌对各种化学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高的菌种会逐渐减少或被消灭,耐药菌种得以繁殖替换原有的菌种,也是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往往借助于药敏试验来提高对禽病的治疗效果。药敏试验是对敏感性不能预测的分离菌株进行试验,测试抗菌药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制作用,指导选择治疗药物和了解区域内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变迁,有助于经验性治疗选药。完成药敏试验后,应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性较高,同时价廉、易得、安全的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耐药菌株。

但是在给畜禽用药时,必须通过机体的吸收才能使药物发挥疗效,临床上往往在给畜禽用药时,忽略了高敏药物一定要配合适宜的给药方法,并予以足够剂量、足够疗程,才会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6.用药方案选择不对,决定着禽病的治疗效果。目前,在禽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的应用经常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和不足。

(1)不注意给药的时间和方法:无论什么药物,固定给药模式或用药习惯,不是在料前喂,就是在料后喂。无论什么药物,不管什么疾病,一律饮水或拌料给药,自由饮水或采食。

(2)不注意给药次数和给药间隔:不管什么药物,通通一天给药1次。凡是一日2次给药,白天间隔时短(6~7 h),而晚上间隔过长(17 ~ 18 h)。

(3)偏面加大用药量或减少兑水量:无论什么药物,按照厂家产品说明书,通通加倍用药。

(4)疗程不足或频繁换药:不管什么药物,不论什么疾病,见效或不见效,通通3 d停药。

(5)长期使用同一药物,不能适时更换新药:许多用户用某一种药物治愈了某一种疾病,就认准这种药物,反复使用,即使包装规格甚至颜色改变也不接受,且不改变用量,一用到底。

(6)盲目搭配用药:不论什么疾病,如大肠杆菌与慢呼混感时,不清楚药理药效,多种药物搭配使用,产生拮抗或降低疗效。如含有治疗大肠杆菌的头孢噻肟钠与含有治疗支原体感染的红霉素搭配。凡此种种,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禽病的治疗效果。

7.诊断疾病错误或用药错误,耽误了禽病的最佳治疗时机,造成了疗效不佳。养殖户没有实言相告、或对假象分辨不清、或对疾病的诊断不细、或使用药物的观念错误、或由于诊断技术不过硬、或诊断设备落后,产生了误诊,把甲病看成乙病,或甲乙丙等多种病只看出一种病等。还存在有的兽医为了一时之利,故意将疾病说得重一些,使用药物针对性不强,贻误了最佳治疗期,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禽病新城疫病原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四种禽病流行状况的简要分析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禽病综合预防措施
鸭新城疫研究概况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如何正确使用新城疫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