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开发优势转化机制研究

2011-04-12徐艳芳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11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规模优势

徐艳芳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开发优势转化机制研究

徐艳芳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山东济南 250022)

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是产业开发的源头和基础,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过程就是如何将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的过程。从文化产业资源到文化产业开发需要经历两个过程的转化:一是从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的转化;二是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转化,是通过直接参与文化生产及文化产业资源资本化两种形式实现的;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则必须经过规模生产、链条化生产和集聚生产。

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优势;转化;文化资本

一、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优势形成机制路线图

文化产业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也就是地区的差异性。一个区域总是拥有和其他地区所不同的文化产业资源,没有任何两个地区文化产业开发的初始条件是完全相同的。自然条件、文化资源、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差异。文化产业资源的区域性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文化产业资源的存量、形态、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文化产业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品种结构的不同使各地文化产业资源呈现出总体上的独特特征。这种一地区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的独特成分,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来看,就是稀缺性,是导致文化生产动机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基础力量。①徐艳芳:《比较优势与区域文化开发》,《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例如文化产业资源的旅游业开发,基于地域差异性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才会有特色和吸引力,才会促使游客产生对该产品的旅游需求。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独特性也是该地区相比较其他地区的优势,是这一地区和其他地区相比较的有利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本身就是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体现。差异资源形成差异产品,差异产品就是具有优势的产品。例如,山东和山西两省相比较,齐鲁文化遗存是山东的特色,而晋商文化则是山西的优势文化产业资源。

建立在地域差异性基础上的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并不能等同于文化产业开发优势。如果文化产业资源不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资源优势就是一种潜在的、静止的优势。只有当文化产业资源中的诸多要素,诸如可产业化的文化资源、资金、人才等结合起来,经过劳动创造,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把资源的优势转化为商品的优势。单一商品的优势还不能形成产业的集群优势,单一的文化商品和文化企业只有经过规模化生产、链条化生产和集聚生产,才能把商品优势转化为产业开发优势,从而最终完成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到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

二、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商品生产优势

(一)文化产业资源直接参与文化商品生产过程,体现为成本、价格的文化商品生产优势

在文化生产中,文化产业资源是核心生产要素,是原材料,是基础性的生产要素。文化产业资源的丰裕程度和质量优劣会影响文化产品的价格,价格体现出优势。如果一个地区文化产业资源相对于其他地区丰裕,那么文化产业开发的成本就相对较低,决定了文化产业开发的结果形式——文化商品拥有较低的价格,该地区便具有生产此种文化商品的优势。对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来说,文化产业资源的丰裕程度不但指文化产业资源数量的概念,还包含着文化产业资源质的含义。若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资源数量多、储量丰富,地区文化商品生产的价格优势体现为由于原材料充裕带来的成本优势。高质量的文化产业资源即便没有太多的数量,却也能因稀缺性带来价格上的优势。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都能产生文化商品生产的优势,并通过成本和价格把优势表现出来。

(二)文化产业资源通过其资本化过程形成文化商品生产优势

文化资本理论的创立者法国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1986年《资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这个理论提出的出发点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布迪厄认为,资本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的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这三种资本形态中,他尤其关注文化资本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他认为,文化资本也分为三种基本的形态,一是具体的状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二是客观的状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书籍、词典、工具、机器等等),这些商品是理论留下的痕迹或理论的具体显现,或是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批判,等等;三是体制的状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这一形式必须被区别对待(就像我们在教育资格中观察到的那样),因为这种形式赋予文化资本一种完全是原始性的资产,而文化资本正是受到了这笔财产的庇护①包亚明:《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193页。。布迪厄进一步认为,学校制度正是通过该机制对文化资本分配的再生产起作用,进而对社会空间的结构起作用。②[法]布迪厄:《一种新资本》,宫留记译,《世界哲学》2008年第1期。我们可以认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或无形资产,而他所说的第二种形态的文化资本对应的是一个文化产品的概念,或者说就是指的物化的文化产业资源。

文化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源泉。特定的文化资本不仅指导着人们对自己生产与消费活动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最终决定着人们需求的变化与观念的创新,是人类经济增长得以实现的“第一桶金”③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文化产业资源作为文化经济的基础性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了文化生产并最终导致了文化经济的增长。在参与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文化产业资源这种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的一种特殊形式——文化资本的形式进入到文化生产的增值过程,实现文化产业资源向文化商品的转变。

资源本身并不是资本,只由当资源进入到社会生产领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产生了效益,创造了价值并取得相应的回报,这时才成为资本。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本化,就是将一切有形的、无形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生产部门,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商品,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个将文化产业资源作为产业资本进行文化商品生产的过程就是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本化过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本化就是文化的经济化和文化的商品化。没有文化产业资源就没有文化产业资本,但没有被开发的文化产业资源,只能成为沉淀的闲置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变为文化产业资本的关键是进入市场交易。④刘丽娟:《文化资本的交易模式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经济纵横》2006年第10期创新版。

区域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文化产业资源优势首先要通过文化生产转变为文化商品生产的优势才能体现出来,而这个转化过程的实质就是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本化。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是对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产业的创新。而其中所蕴涵的文化产业资源,通过产业的形式得以传播和发扬,是发展和繁荣文化的有效途径⑤厉无畏等:《创意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策动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68-71页。。从文化产业资源向文化产业资本的转变过程来看,一定存量的文化产业资源表现出来的商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优势。拥有质量组合良好的文化产业资源的地区具有投资文化生产的优势,投入较少的资金就能开发生产出具有较好质量的文化产品。在拥有稀缺性特色文化产业资源的地区,投资的优势还表现为文化商品的差异性和特色性。差异性的文化商品和特色性的文化商品就是具有优势的产品。二是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优势。文化产业资源具有优势的地区投资进行文化产业开发后,容易快速有效地形成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通常是以再生产的方式进行的。“文化再生产”着重强调资本积累过程中“反复生产与复制”的特征。生产的过程既包括文化商品从无到有的创造性生产,也包括文化商品从上到下、由前到后的传承。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优势使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具有更加明显的扩大规模和再生产的产业资本优势。三是文化产业资源的创新优势。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扩大了的文化产业资本促进了文化产业资源积累。首先是区域文化产业资源量的积累,通过开发过程中文化产业资源的创新和新的产业资源的出现,区域文化产业资源的数量增加;其次是文化产业资源质的变化,表现为对文化产业资源内涵的深度挖掘,使文化产业资源呈现出开发前后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是文化产业资源质的递进。不论是文化产业资源数量的增加还是质的变化,都会导致文化商品生产新优势的出现。

综上所述,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本的文化产业资源在形成文化商品生产比较优势的过程中起着正面作用。差异性的区域文化产业资源作为文化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通过较低的文化生产成本带来区域文化商品生产的优势。经过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生产,通过投资和文化资本的不断积累,以及新的文化产业资源的生成与创造,形成新的区域文化商品生产优势。

三、文化商品生产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开发优势

(一)文化商品生产的规模化

文化企业是文化商品生产的主体,规模化生产是文化企业获取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规模化的生产能够产生规模经济,使文化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收益。所谓文化企业规模经济收益,是指在其它条件既定的条件下,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所增加的经济收益。对于同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而言,文化企业的规模不同,长期的生产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就小,文化企业在追逐利润本质的驱动下,就要不断地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如果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企业规模扩大的幅度,则为规模收益递增。如果收益增加的幅度等于企业规模扩大的幅度,则为规模收益不变。如果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企业规模扩大的幅度,则为规模收益递减①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148页。。

文化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来自于技术方面,当企业各生产环节或关键性生产环节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在相同时间内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降低,企业便会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纯粹的规模扩大也能使企业获得规模收益,但伴随着技术提高的规模生产,将更加有助于获得规模收益。对利润的追逐使文化生产企业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使新技术应用到文化产品的生产中,以期获得规模经济收益。

文化商品的规模化生产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单一商品的规模生产,例如某一种玩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企业层面的规模生产,例如玩具生产企业所有产品规模的扩大和新产品的开发。三是多企业之间的规模生产,例如多个玩具生产企业规模的同时扩大和联合扩大生产。从单一文化商品的规模生产到多个企业共同的规模生产,规模生产的范围越大,文化商品的生产越接近产业化生产。文化产业是文化企业的集合,只有单一的企业生产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文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产业才可能形成与发展。因此,在文化商品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过程中,规模化的生产是必须的环节。

(二)文化商品生产的链条化

文化商品的链条化生产指的是文化商品的上下游产品的生产的连结,是文化商品的纵向关联。在链条生产中,文化产品之间互为供应和需求,一种产品既是它上游企业的产品,也是它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单一的商品不是产业化的商品,只有一个行业的产品成系列地生产,形成一个上下游的产品链条,它才具备产业化的基本特征。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构成了电影产业的链条化生产,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电影产业。还有些电影企业,产业链已经突破了上述的三个必需的环节,向下游继续延伸。例如迪斯尼的动画电影已经不再单纯是“制作——放映——发行”的传统模式,而是扩大到了玩具、服装、文化用品等多个领域。再比如,旅游产业的产业链更加复杂,已不是单一的产业链条,而是一个由众多产业链组成的产业网络。不但包含了景区景点、餐饮、娱乐、旅游纪念商品,甚至还包含了酒店用品生产、娱乐设施设备生产等相关产品的生产。从横向上看,旅游产业包含着景区景点、旅游代理商、餐饮酒店等三个主要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以链条化的方式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

文化商品的链条化生产和网络化生产促进了文化商品向产业化的发展,使上下游文化企业之间相互依存与补充,平行企业之间又相互竞争,是文化商品向产业化转化的重要步骤。只有文化商品生产形成了生产链和产业网络,文化商品的生产优势才有可能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开发的优势就是在众多生产链组成的商品生产网络中体现出来,并发挥它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三)文化商品生产的集聚化

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就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的厂商更有效率。规模经济的优势落实在具体的区域,就是产业集聚的优势。文化商品的集聚化生产是文化商品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内在动因之一。

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产业集聚产生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动漫游戏、日本的漫画都依靠产业的集聚体现出了在同一领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的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有些地区产业的集聚现象已初具规模。例如浙江的“块状经济”也辐射到了文化产业领域,有“中国好莱坞”的美誉的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是全国首个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截至2010年11月底,吸引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378家影视文化知名企业入驻。通过对众多影视产业要素的集聚,完成营收83.62亿元,上缴税费5.98亿元;影视产业创造相关就业岗位2万余个,累计为剧组提供群众演员380多万人次;接待游客3686万人次,带动旅游等三产收入150多亿元。①浙江横店影视产业试验区官方网站,http://www.filmpark.cn/channels/181.html

文化产业集聚经济优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产业集聚能够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文化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促进了文化产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使得企业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物色招聘到适用的员工,及时得到本行业的信息,比较容易得到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并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以及其他公共机构获得公共物品和服务,这些都使区域内的文化企业降低了交易成本,能以更高的生产率进行生产或服务。其次,集聚能促进创新。产业集聚是新企业诞生的催化剂。集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往往不是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实现,而是通过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最后,集聚通过加剧竞争,使整个产业提高竞争能力。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最终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竞争对手的存在会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竞争对手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次位;竞争对手作为企业产品价值比较的标准,能够提高企业自身“标新立异”的能力;竞争对手的存在降低了企业遭遇反垄断的风险。

四、两个“转化”之间的关系

从文化产业资源到文化产业开发需要经历的两个转化过程,即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向文化商品生产优势的转化、文化商品生产优势向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的转化,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前面我们曾指出:区域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要想顺利变为文化产业开发上的优势,必须经过两次“升华”。第一次,文化资源进入文化商品生产过程,成为必不可少的文化产品“原材料”,把文化产业资源打造成文化商品;第二次,由分散的个体文化商品生产阶段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生产阶段。从历时性角度看,文化产业资源的第一次转化是挖掘区域文化产业优势的必要基础和前提;而文化资源的第二次转化是第一次转化的必然结果和根本目的,也是进一步推动第一次转化的后续动力。产业化运作大大扩大了文化产品的供给,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带来更大的利润,从资金、技术上更有效地将文化产业资源纳入商品化生产的过程,进而推动第一次转化。这样,两次“转化”就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和发展。例如,好莱坞高度发达的影视产业使其能以巨额资金和尖端制作技术,从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传说中轻易掠取了“花木兰”,作为进一步创作的文化资源,最终完成的动画片《花木兰》为制片商赚的盆满钵满。相反,囿于文化产业的弱小,我们空守着大量历史遗存却不能很好地利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践行文化产业的阶段,各级政府从财政、货币、税收等诸多方面制定文化产业激励政策,以促进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的文化产业高度发达时,我们对文化产业资源——尤其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将更加有效,“花木兰”再也用不着飘洋过海“留学”美国了。

G124

A

1003-4145[2011]11-0150-04

2011-08-30

徐艳芳,女,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

(责任编辑:陆影luyinga1203@163.com)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朱德发,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规模优势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矮的优势
规模之殇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画与话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