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中老杜”说介评

2011-04-11张学芬

关键词:少陵周邦彦老杜

张学芬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诗圣”杜甫的创作以诗和文为主,现流传于世的作品有1 457首诗和28篇文,虽然没有一首词流传下来,却对词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在词学批评史上集中表现为“词中老杜”说。北宋时期,“词中老杜”文学现象就已出现,但“词中老杜”一词,最早见于王国维对周邦彦的评价,他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第十一册)[1]。此后,“词中少陵”、“杜陵嫡派”等词一一出现,“词中老杜”说逐渐形成,可见词学批评史上历来存在一种“词中老杜”说的文学研究现象。但笔者注意到,已有的众多研究成果大都以“个案”研究为主。笔者拟尽可能多地罗列梳理关于“词中老杜”说的研究资料,说明“词中老杜”说的客观存在,进而揭示、归纳“词中老杜”说的丰富涵义,对这种文学研究现象做进一步的评价,并分析这种文学研究现象成为热点的原因。

一、“词中老杜”说的研究资料梳理

(一)北宋词学批评资料中的“词中老杜”说

1.柳永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第一个把宋词人与杜甫相比拟是北宋黄裳。他在《书〈乐章集〉后》曰:“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典雅文华,无所不有。”(卷三十五)[2]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中曰:“柳永词的纪实性、反映社会的真实性与杜诗相通。”[3]周子瑜《杜诗柳词“只是实说”论初探》从杜诗现实创作方法对柳词内容“实说”的审美特质的影响,以及杜诗对柳词形式、技法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4]。

安史之乱时,杜甫用其“三吏”、“三别”真实地反映了社会战乱,用铺叙白描手法表现了处在水深火热中人们的内心世界。北宋时期,词到柳永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其词通过都市生活和市井风情展现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亦运用铺叙手法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一般认为,杜诗与柳词在艺术手法上有相通之处,但在题材和价值倾向上柳词不及杜诗,正如刘熙载所云:“柳耆卿词,昔人比之杜诗,为其实说无表德。余谓此论其体则然,然论其旨,少陵恐不许之。”[5](P313)

2.苏轼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谷曙光在《“词中少陵”补笺》中认为,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杜甫歌行摇曳多变的风貌[6]。罗汉松《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就老杜似司马迁、以史证诗、以忠义解杜诗、杜诗用事载人4个方面概括了宋人论说杜诗的主要方向[7]。

柳永之后的苏轼,不仅在艺术手法上相似于杜甫,在文学批评上宗于杜甫,而且在题材境界、表现功能、词体改革上有重大开拓,以其卓越的成就,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如刘熙载所云:“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言不可言也。”[5](P314)可见,苏轼对词的贡献也颇似杜甫对诗的贡献。

3.秦观、贺铸、黄庭坚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中认为,秦观词在某些小地方“得少陵之体”,这个“小地方”是指秦观在艳情词中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写入,使旧题材获得新的情感内涵;贺铸词吸取了杜诗等前代文学遗产中的精华;黄庭坚词的题材日益贴近日常生活与其学杜不无关系[6]。

“古之伤心人”的秦观与江西诗派学杜的黄庭坚,在词作方面颇受杜甫的影响。贺铸词深婉沉郁的风格与继承杜诗密不可分,事实上贺铸《六州歌头》与杜甫《义鹘行》都表现出英雄的豪侠精神,而且杜贺二人在人格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4.周邦彦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给予词人周邦彦很高的评价,如“然北宋人如欧、苏、秦、黄,高则高矣,至精工博大 ,殊不逮先生”、“词中老杜”[1](第十一册)等。叶嘉莹亦予以认同,曰:“这种对周词的推崇赞美,当然都并不是无见之言。只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之处,就是周词之被称为‘集大成’,且被拟之为‘词中老杜’,实在大多是就其写作功力方面之成就而言,而并不是就其内容意境方面而言的”[8](P157)。王国维、叶嘉莹把周邦彦比作“词中老杜”,只是就其艺术造诣上如杜甫般“集大成”而言。

陈廷焯《白雨斋诗话》曰:“词至美成,乃有大宗

……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9](P74)可见,周邦彦的词创作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之影响。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就从体格上沉郁顿挫、音律上精严谐畅等方面将周词与杜诗相比拟[3]。王静《从王国维“词中老杜说”论周邦彦词》也认为从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上、铺叙手法上、炼字炼句上周邦彦都深受杜甫的影响[10]。黄桂凤《“沉郁顿挫”的风格与人格——略论老杜与“词中老杜”》论述两人的“沉郁顿挫”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即杜诗沉郁中包含更多对国家人民的忧患,而周词中更多的是个人感伤;杜诗沉郁顿挫给人警醒,周词给人失落缠绵[11]。周邦彦为“词中老杜”,还可能就两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而论。

刘扬忠《周邦彦传论》亦云:“如从作品思想内容、社会意义和风格意境诸方面比,清真词是远远不如杜诗的,但在‘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和‘只为从前作诗苦’这种惨淡经营的精神方面,二人却有酷肖之处。”[12](P112)这是杜周二人在写作上的相通之处。

(二)南宋词学批评资料中的“词中老杜”说

1.姜夔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认为,在感慨时事这方面,同意前人把姜夔称为“词中少陵”[3]。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认为,从讲究格律而言,把姜夔比作“词中少陵”是可以说得过去的[6]。赵海菱在《老杜诗与白石词》和《试论白石词与老杜诗的暗通之处》指出,杜诗对白石词之影响,最明显处在于姜夔词大量化用杜甫诗句[13]。蔡锦芳《姜夔与杜甫》把姜夔与杜甫的关系从4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即姜夔和杜甫的生活遭际有很多相似之处;姜夔的诗词受杜诗影响很大;两家作品都体现了沉郁蕴藉的风格;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占据着继往开来的宗祖地位。蔡亦客观地指出:“把姜夔和杜甫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仅仅是抽取了他们之间有相似之处的有限的几个方面加以比较。”[14]

把姜夔称为“词中少陵”,主要是因为在生活经历、词作题材、音韵格律、杜诗影响、宗祖地位等方面,姜夔在其中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与杜甫相似。

2.辛弃疾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稼轩词,龙腾虎跃,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资是何夐异!”[5](P322)因此缪钺在《论辛稼轩词》中指出:“惟辛稼轩既具第一二两种条件,而又以夐异之才,专力为词,所作约六百首,大含细入,平生襟怀志事,皆见于中,故就此点而论,宋词之有辛稼轩,几如唐诗之有杜甫。”[15](P74)杨海明则认为辛词思想内容“高、大、全”,他觉得东坡词似杜甫,“还是有所夸张的,但若移论辛词,那它就‘当之无愧’了。在辛词中,大至复国大计、小至身边琐事,‘豪’如‘挑灯看剑’、‘婉’如‘儿女灯前’,事无分巨细而情无分刚柔,即均有所表现,有所描写。”[16](P511)顾随则从二人之失方面对比,认为:“词中之辛,诗中之杜也……世之人于诗尊杜为正统,于词则斥辛为外道,何耶?杜或失之拙,辛多失之率。”[17](P11)叶嘉莹则另辟蹊径,在《论辛弃疾词》一文中说:“所以我们如果说要想在唐、宋词人中,也寻找出一位可以与诗人之屈、陶、杜相拟比,既具有真诚之感情,更具有坚强明确之志意,而且能以全部心力投注于其作品,更且以全部生活来实践其作品的,则我们自当推崇南宋之词人辛弃疾为唯一可以入选之人物。”[8](P194-195)陈祥耀在《“词中老杜”与苏辛异同》中明确提出,表现在主体风格及题材、手法多样性上,“词中老杜”,自然要推辛弃疾[18](P594)。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从辛弃疾的作品数量多、成就地位高、开从来未有之境界、风格多样、艺术成就卓越、有“词中之龙”、“词坛飞将军”等盛誉方面考虑,认为把词史上的辛弃疾比作诗史上空前绝后的杜甫未尝不可[6]。徐峙《萧条异代不同时——论辛弃疾对杜甫的受容》认为在思想内容上、艺术气质上、语言上、文学创作与传统的关系上、文学创作的客体上,辛弃疾都受到杜甫的影响[19]。由以上资料看,在反映客体的广泛性、艺术成就及地位等方面,杜辛二人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辛词在许多方面也受到杜诗的影响。

3.吴文英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吴文英力求自成一家,但辛弃疾和姜夔这两座艺术高峰横亘眼前,而他胸襟气魄远逊稼轩,才情天赋不及白石,要在情思内容上有所超越突破,已不可能,于是专在艺术技巧上争奇斗胜。”[20](P181)因此,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曰:“把吴文英比作杜甫并不合适。”[6]其实把吴文英比作李商隐更为合适,即“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

4.王沂孙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王沂孙工于咏物,因此清陈廷焯认为,王沂孙词是“诗中之曹子建、杜子美”。但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中说:“虽然就咏物之作的历史发展言之,建安时代的曹植与唐代的杜甫,都是长于在咏物之作中寓含托意的作者,但以王沂孙拟比为曹、杜二家,则未免过于溢美,与近人对碧山词之妄加诋毁者,皆有不尽公允之处,固当分别观之也。”[21](P176)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从王沂孙的人格和创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认为王沂孙与杜甫有可比性。在人格方面,他们都以一诚字为主;在创作方面,王沂孙的词与杜甫的诗一样有沉郁顿挫之美。但也指出了其不同之处,杜诗对国家兴亡的关切是非常显豁的,而王沂孙的词却是托物咏怀,过于隐晦[3]。把王沂孙词拟比为杜子美诗,是就其在咏物题材上、人格和创作上相似而言的。

5.张炎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主要在格律上认为张炎与杜甫是可以相比的[6]。

6.刘克庄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刘克庄生活在南宋后期,其词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深重的社会忧患,正如杨海明《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所言:“如果从思想性而言,那就没有什么词人的作品更像后村词那样接近老杜了。”[22](P176)许山河《爱国的诗篇,时代的悲歌——刘克庄词初探》一文说:“刘克庄是词中的杜甫。”[23]

(三)金元清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1.元好问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刘熙载《艺概笺注·词曲概》云:“金元遗山诗,兼杜、韩、苏、黄之胜,俨有集大成之意。以词而论,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5](P334)元好问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受到杜诗的影响,在词方面也得到了杜诗的受容。赵永源《词中“杜陵嫡派”——析论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指出遗山词学杜的根本原因是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相近相仿的人生经历。具体表现为诸种杜诗风格的融入,乃至遗山词被称为词中的“杜陵嫡派”[24]。之后,赵永源又在《再论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中论析了杜诗对遗山词风的全方位影响。疏快超旷、清丽淡雅,缠绵悱恻、婉曲深挚的词风与杜诗紧密相连。遗山词之学杜,可谓渊源有自。首次提出“杜诗学”这一概念,遗山被视为“杜陵嗣响”。从遗山词创作的语源角度来看,大量化用老杜诗句,是“金词中的杜公”,甚至说他为“词中老杜”也毫不为过[25]。其实,无论是把元好问称为“杜陵嫡派”还是“词中老杜”,都是就元好问在艺术风格上学杜且似杜而论的。

2.陈维崧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词到清代,出现了中兴气象。清初词坛,流派纷呈,迭现高潮,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和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曰:“将朱、陈二人在当时词坛的地位影响比作唐诗中的李、杜,有一定道理;但若超出此时限范围,则又不合适。”[6]可见两人的相比点是就一时的地位影响而言的。

3.蒋春霖词批评中的“词中老杜”说

陈水云的《杜甫与“词中少陵”》主要从蒋春霖词多反映咸丰年间太平军战事,表现忧国忧民情怀,风格沉郁顿挫,而将其比拟为杜甫[3]。

二、“词中老杜”说的内涵及其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

上述研究资料充分说明了“词中老杜”之创作现象及“词中老杜”说之文学研究现象的客观存在,杜甫对词创作的影响可见一斑。但上述“词中老杜”说之研究资料的共同点是:仅将词创作中所显现的杜甫影响的某些侧面通过个案研究展示出来;梳理之,使读者领悟到了“词中老杜”说的丰富涵义。即:或在人格和经历上与杜甫相似,如周邦彦、姜夔;或在作品的思想倾向上相似,如辛弃疾、刘克庄的爱国词;或是作品的描写对象同具可铺陈性,如柳永歌咏太平气象、王沂孙咏物诗;或在格律严谨上相似,如姜夔和张炎等;或是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如姜夔;或是同具“集大成”的成就,如苏轼、周邦彦;或在文学地位上相似,如姜夔;或是杜甫对其的影响更全面、更本质,如辛弃疾、元好问等。总之,这些词人对杜甫的接受角度并不完全相同,综合起来,“词中老杜”说的涵义便丰富而极具个性了。对于这丰富而极具个性的文学接受现象该如何看待呢?陈祥耀在“词中老杜”与苏辛异同》中说:“当然不能机械看待。”[18](P593)欧阳俊在《“词中杜甫”说总检讨》亦说:“我们应具体分析,切忌笼统视之。它只有特定角度、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不应轻易作为‘定论’接受。”[26]对被评为“词中老杜”的作品、作家,既要看到其对杜甫的部分接受,更要看其对杜甫创作精神实质的接受。理解“词中老杜”之创作现象及“词中老杜”说之文学研究现象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

“词中老杜”说的文学研究现象,近20年来又何以成为热点呢?

首先,杜甫的思想与人格是伟大的,他继承了儒家思想传统,忠君爱国,热爱劳动及劳动人民,具有人道主义思想。杜诗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其诗博采众长,是一面反映时代的镜子,故为“诗史”。正如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曰:“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 ,而兼今人之所独专矣。”[27](卷首P16)在宋代 ,杜甫的地位被确立,金元、清之后的地位越来越高。杜甫的思想人格和杜诗的众体兼备,使其在诗史上的影响历久不衰,在词史上也是“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梁桂芳《杜甫对宋词影响探析》一文认为,杜甫之所以会对宋词产生诸多影响,其伟大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诗歌是内在根据[28]。这不仅是对宋词产生影响的内在原因,也是“词中老杜”说客观存在、且成为文学研究热点的内在原因。

其次,诗词本同源,其后在各自的发展中,成为两种不同体裁,并都出现过顶峰时期。文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诗词创作颇有相通之处,诸如题材的广阔性、反映生活的现实性、体裁应用的多样性等。正是这种文学创作规律,使“词中老杜”的创作现象成为自然,这是“词中老杜”说能够客观存在、且成为文学研究热点的必要条件。

再次,研究者把某位词人的创作评价为“词中老杜”,目的是想从某一方面推崇某位词人,进而为其所推崇的词学理论服务。客观地讲,有些词人的创作被评价为“词中老杜”,的确有以偏概全之欠缺。后代研究对前代研究成果的辩证性扬弃,是学术研究永恒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老杜”说的客

观存在、且成为文学研究热点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最后,“词中老杜”说的文学研究现象,使杜甫在不断被接受的动态发展中丰富着其博大的文化符号意义,使其“诗圣”地位摆脱了“僵化”而成为一江活水,这无疑是影响研究的基本规律,这不仅仅是“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的杜甫所未预料到的,更是“词中老杜”说能够客观存在、且成为文学研究热点的根本原因。

[1] (清)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A].王国维遗书[C].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2] (北宋)黄裳.演山集 [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 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J].杜甫研究学刊,2003,(3):34-39.

[4] 周子瑜.杜诗柳词“只是实说”论初探[J].杜甫研究学刊 ,1995,(2):1-10.

[5] (清)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6] 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J].杜甫研究学刊,2006,(1):74-81.

[7] 罗汉松.苏轼的杜诗诗史批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5,(1):31-34.

[8]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9] 陈廷焯著.屈兴国校注.白雨斋词话足本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3.

[10] 王静.从王国维“词中老杜说”论周邦彦词[J].赤峰学院学报,2008,(2):22-25.

[11] 黄桂凤.“沉郁顿挫”的风格与人格——略论老杜与“词中老杜”[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50-52.

[12] 赵永源.词中“杜陵嫡派”——析论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2007,(4):48-53.

[13] 赵永源.再论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2009,(2):32-36.

[14] 杨海明.唐宋词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15] 顾随.顾随全集2·著述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6] 周保策,张玉奇.“词中老杜”与苏辛异同[A].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3.

[17] 徐峙.萧条异代不同时——论辛弃疾对杜甫的受容[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6(2):66-68.

[18]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0] 杨海明.论爱国词人刘克庄的词[A].唐宋词论稿[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21] 许山河.爱国的诗篇,时代的悲歌——刘克庄词初探[J].湘潭大学学报,1984,(4):105-110.

[22] 赵永源.词中“杜陵嫡派”——析论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2007,(4):48-53.

[23] 赵永源.再论杜甫诗歌对遗山词风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2009,(2):32-36.

[24] 欧阳俊.“词中杜甫”说总检讨[J].中国韵文学刊,2007,(2):1-9.

[25] (唐)杜甫著.(清)浦起龙笺注.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6] 梁桂芳.杜甫对宋词影响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2007,(6):58-62.

猜你喜欢

少陵周邦彦老杜
词中老杜周邦彦 (二)
词中老杜周邦彦 ( 一)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周邦彦词研究
出入少陵:沈周与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手法的离合关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不是没碗
拜谒杜甫草堂
手机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