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乡村度假旅游小村的空间规划

2011-04-09林光旭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林盘宅院川西

林光旭

(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16)

自 2007年以来,成渝两市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操作性与实践性极强的系列政策与措施。随着“三个集中”“拆院并院”“金土地工程”“一三产业互动”等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进,乡村的形态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这也对农村原住民现有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建设标准[1]。原有的传统林盘式村落居住生活方式将面临巨大的冲击,是从维护生态环境,保持彰显和传承数千年来特有的“乡村性”角度将其完全保留,还是从节约资源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角度进行完全拆除和重建?这是当前许多村镇基层政府和原住民面临的重大抉择。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成都平原林盘式村落风貌改造为例,提出了一种新的、操作性较强的、基于原乡林盘式村落的新型乡村度假旅游小村空间规划设计方案。

1 川西林盘聚落现状

“川西林盘”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名词,它是指川西一带农民为了方便耕种,以大约十几或数十户甚至上百户为群体在农田中央建造的村舍式聚落,除了房舍和院坝之外,还在房前屋后广植树木竹林,从空中鸟瞰,只见阡陌纵横、水系发达,无数林盘村舍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天府锦绣大地。这些林盘聚落散布于广袤的农田中央,往往位于乡村道路和灌溉沟渠旁边,使居住其中的人们生活与生产都比较方便。每个村落竹木环绕,形成小桥流水、修竹茂林的田园农耕文化的意境。应该说,在千百年的天府农耕文化中,川西林盘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生态居住体系,是我们祖先生活智慧的结晶。换言之,林盘聚落就是川西平原传统农耕生活方式在居住环境方面的具体体现。

笔者近年来利用工作之便对都江堰、崇州、双流、温江、郫县等地的大量原乡林盘村落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林盘村落的形态大小规模虽有较大的差异,但却存在一些共性,从聚落人口户数的规模来看,可初步分为如下 4种类型,如图1所示:

第一,线状展列式。这是规模最小的一种林盘聚落,往往与道路平行,采取单侧或双侧营建,房舍与道路之间留有几米的间距,形成晒坝和活动空间,林木围绕在房舍后面和两侧,其规模大约在 3~5户之间。

第二,半围合式。这种林盘聚落的规模往往比第一类大一些,大约在 10~20户之间,在空间布局上也有所变化,主次有别,房舍往往合成有一定规模的院坝,林木一般围绕在房舍周围,院坝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辅助空间,院落开口一般面向道路。

第三,多院落围合式。这类林盘聚落是在半围合式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规模也显得更大一些,户数在 20~50户之间,往往形成两三个三合、四合式院落布局,每个院落自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居住功能空间,但院落之间一般缺乏逻辑关系,很多院落之间还有竹林或小水沟隔离,整个聚落有茂密的林木环绕;道路从中或从一侧经过。

第四,复合式聚落。随着聚居人口的增加,在围合式的基础上会形成更大规模的聚落,在形式上它是数个甚至十来个相对独立的三合、四合式院落组合而成,规模可观 (俗称“大林盘”),可容纳 70~80户人家,还有少数超过百户甚至更大规模的“超级林盘”。这种林盘聚落的空间尺度和建筑密度都较大,由于当中存在一些“街”与“巷”和自发的家庭式零售杂货铺和小茶馆等,从形态上看已经显现出了小乡镇的雏形,周边的道路也基本上呈放射状分布。

除了上述几种形式的林盘聚落之外,川西平原上还有一些散落在乡村道路路口或田间地头的、仅一户两户的“幺店子”,卖些茶水杂货,为路人提供歇脚之处,但目前这些“幺店子”数量日趋减少,已基本没有代表性。

2 川西林盘聚落的特点

林盘不仅仅是一种景观形态,更反映川西独特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传统的川西“林盘家园”式聚落具备下列特点:

2.1 散聚结合、大小兼具的基本形态

这是各地林盘聚落体系都具有的基本形态,从规模上看,川西林盘一般又分为大林盘和小林盘两种类型。

2.1.1 大林盘

大林盘是指位于都江堰灌区范围内、半天然半人工湿地上的较大规模的聚落体系,如一般的场镇、城市、中心城等,也可以称为林盘社区,平均每 3到 6千米就有一个。由于自古以来“随田散居”的理念而日显发达,其中的中心城市或场镇与稍小一些的林盘社区、林盘村落形成了聚、散的两极空间形态,表达了一显一隐、兼济天下又独善其身的两极文化心态。

2.1.2 小林盘

小林盘是指散点分布的、无明显的街巷布局,仅由单独的几间房舍围合成院的小村落,也包含成都平原上俗称的幺店子(在道路两边的一家或几家小店组成的商业、文化聚落)。一般说来,在小林盘的概念中,田地和居住区没有明显的分区。

2.2 “空-虚-实”的三相水平空间形态

从建筑空间形态的角度看,川西林盘的空间过渡一般呈现出“田(空)-林(虚)一宅院(实)”的三相空间形态。林既是建筑向外环境过渡的媒介,又是由田野进入宅院的标志。从宅院到农田的劳作 (耕作)半径一般在 50米以内,亦即田就在宅旁。其颜色层次是由白(田)-灰(林)-黑(宅院)构成。

2.3 错落有致的垂直分层

一般而言,川西林盘的垂直空间基本分为底、中、顶三个层次。底层为草坪、灌丛与晒坝、路面及庭院;中层为住宅屋身、封面、窗门;顶层为住宅周围将房顶遮掩的树冠。林盘中的宅院与树、竹、花、草融为一体,三个层次密不可分,形成有机整体,各自发挥作用。

2.4 天人合一的生态景观特征

川西林盘讲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景观结构分为田、林、宅院三级,形成水田、林盘、河渠复合的“人工湿地景观生态系统”:农田构成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基质;林盘散布于广阔的绿色田野上,构成景观生态系统的生态斑;民居院落外部绿田成畦,水渠环绕,而河渠及两旁的带状防护林构成景观生态系统的廊道,另外,建筑以环境为依托,以环境为背景,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内外空间交融,空间层次丰富。林盘中树种由高大的乔木、竹林和低矮的灌木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层次,各种乡土植物彰显颇具特色的地方性景观,如川西特有的慈竹、楠木、黄桷兰等,庭院内常种树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园的格局。

3 川西林盘聚落的缺陷

在当前统筹城乡的新经济形势下,从宏观审美的视角来看,川西林盘聚落的形态布局、大小规模是优美宜居的,但从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看,传统的川西林盘聚落存在着诸多缺陷。

3.1 缺乏布局与整体规划

大部分的林盘聚落呈散点分布,规模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多年来种姓家族的兴衰,它们的发展基本上是同一经济水平下院落的简单扩大,并不讲究科学的布局和整体规划,更谈不上对土地利用、原住民就业、产业布局、交通区位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因此,尽管位于天府之国,林盘聚落的居民们也很难享受到自来水、电话、天然气、光纤和网络等现代化的设施。

3.2 缺乏建筑规划与设计[2]

村舍的建筑大多是农民自发营建,几乎都没有专业的设计,无论是风格和形态都没有系统性,建筑物的分布缺乏系统规划,即使是规模较大的林盘聚落,也仅仅是不规则的、高密度小杂院的简单集合,无明显的街巷布局和功能分区,建筑之间无逻辑关系,共用设施缺乏,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3.3 缺乏环境规划[3]

有些林盘由于竹木过分茂密,造成其郁闭度极高,导致其中的房舍几乎完全被竹木包围,室内的自然采光极差,空气流通不畅,冬天阴冷潮湿,夏天闷热难耐;同时,大部分林盘聚落都缺乏垃圾处理设施,甚至许多居民还有在村舍后面的林中安葬过世老人的习俗,造成整体卫生和环境状况存在极大隐患。

4 现代川西林盘——民宿式旅游小村

“5.12”大地震之后,整个成都平原区域内大量原住民外迁进入统规统建或同规自建的灾后重建永久性安置区,同时在没有受灾地区通过“拆院并院”的方式拆掉后将居民迁入农村新型社区[4]。这样就为开发现代化的林盘旅游小村留下了空间和机会,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有意识地将条件较好的林盘聚落改建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民宿旅游小村,使其成为日常居住、观光旅游功能兼具的 21世纪新型林盘式村落。在改建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4.1 基本原则

第一,保护林盘的完整形态;第二,保护林盘的生态环境;第三,保护林盘院落结构的基本形态。对林盘这种独特的农耕文化资源,要在保护的同时加以充分利用,发挥资源优势,以便积极开展农村旅游、生态观光等林盘经济,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相互促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4.2 科学的改造方法

川西林盘保护点将被分为 4类进行保护,包括农耕型、农家旅游型、特殊产业型、生态型。

对于非重点保护林盘,在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进程中,应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林盘按土地利用规划和林业体系规划复垦为农用地或生产性林地[5]。对大部分川西林盘而言,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今天,应该通过“拆院并院”的方式拆掉后将居民迁入农村新型社区,而对少数形态较好的原乡川西林盘,加以改造后将是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成都平原林盘式村落的现代化演绎将出现两个方向:

4.2.1 改建原乡林盘

在成都平原区域中,存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原乡林盘,原住民、政府和设计方均主张在保留其相对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改造,改造的基本原则是结构上体现“田(空)-林(虚)一宅院(实)”三要素结合,建筑周围一般均有鲜花灌丛围绕,它们既是建筑向外环境过渡的媒介,又是由田野进入宅院的标志。从宅院到农田的劳作(耕作)半径一般在 50~150米以内,亦即田就在宅旁。宅院的颜色一般是以白-灰为主色调。

林盘村落的垂直空间基本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草坪、灌丛与晒坝、路面及庭院;中层为住宅屋身、封面、窗门;顶层为住宅周围将房顶遮掩的树冠。在规划区域内,山林、田园、林盘村落是乡村度假旅游区最基本的本底性景观要素,犹如一幅美丽油画的基底。

在一些原乡林盘中,个别比较陈旧但极具特色、有历史内涵的林盘可进行重建。一般说来,其规划设计必须具备以下要素:前庭后院、开敞的空间、亲切的布局、良好的采光、乡间游道以及便捷的交通道路。(见图2)其中,花园式的后院均有迷人的 (步行与自行车专用)乡间游道,通过田野与花海游憩迷宫和邻村相连,对游人产生巨大的心理诱惑;开放式的前庭面对大路,交通极为便捷;级式路网交通规划设计——前门有机动车出入口及停车场,后门自然地与田间步行和自行车观光小道衔接。

图2 民宿式旅游小村组成结构

4.2.2 新建现代林盘

在统筹城乡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新农村社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应该满足下列配置标准(见表1):

表1 成都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硬件部分)

从以上可见,在政府的规范引导下,与传统的自然形成的川西林盘相比,“拆院并院”之后经过专业规划设计的新农村集中安置区——新型社区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风貌已经和城市里的居住小区区别很小,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等方面更加合理。

[1]费移山,王建国.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个世纪的追求[J].规划师,2002(2):88-90.

[2]马航.中国传统村落的延续与演变——传统聚落规划的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1):102-107.

[3]傅娅.成都平原传统场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73-76.

[4]刘刚,雷俊忠,赵世勇.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四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初探[J].农村经济,2006 (7):10-12.

[5]成建.成都编制规划保护川西林盘风貌[J].城市规划通讯,2007(17).

猜你喜欢

林盘宅院川西
美丽的川西小环线
宅院
岁月尽川西
论林盘
老宅
川西林盘景观特征研究
基于城镇化背景下的成都市郫筒镇林盘绿道网络体系构建
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宅院的置石
川西,那一抹如梦的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