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志正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不寐经验

2011-04-09石瑞舫

河北中医 2011年6期
关键词:温胆温胆汤营卫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中医科,河北 廊坊 065000)

路志正(1923—),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国医大师,临床崇尚脾胃学说,辨证重视湿邪为患,并提出湿邪伤人甚广、湿邪伤人缓而治之宜缓、北方燥地亦多湿及疑难重症多兼湿等观点。临床对眩晕、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脾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瘤、白塞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多寐等疑难病症,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临床疗效显著。路志正教授治疗疑难病,往往从湿邪着眼,每取良效。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得窥大师风范,现将其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不寐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历代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认识颇为丰富,《黄帝内经》以昼夜阴阳节律的影响为出发点,以营卫运行为理论基础,创立的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一直被后世医家作为不寐的总病机,但在临证辨证治疗过程中,后世医家又对《黄帝内经》脏腑藏神的理论大加发挥,病因学的特点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以营卫阴阳为主导的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指导下,凡是可以影响营卫运行的一切致病因素皆为不寐的病因,更加重视不寐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对于病因学的认识,也更为看重精神情志的致病作用。当今社会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人际关系冲突等造成人的心理精神紧张、情绪变化等不良刺激,己成为不寐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胆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早在晋唐时期,许多医家就提出了以“心热”、“胆冷”为重点的不寐病机说。宋代赵佶等编撰的《圣济总录》明确提出:“胆虚不得眠者,胆为中正之官,足少阳其经也,若其经不足,复受风邪则胆寒,故虚烦而寝卧不安也。”同时《圣济总录》中还对胆热多寐进行了论述,曰:“胆热多睡者,胆府清静,决断所自出。今肝胆俱实,荣卫痞塞,则清静者浊而扰,故精神昏馈,常欲寝卧也。”明代李中梓在《医学入门》中也明确提出了“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的观点。

路志正教授认为,足少阳胆经的经别入季胁,循胸里,贯心,与心脉相通。“胆为中正之官”,中正即有不偏不倚之性,中正始能“主决断”,中正始能调和安抚五脏阴阳。因此,心主神志的作用也需赖于胆的决断调节。少阳胆腑居中焦,既是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府,藏精汁,主疏泄,主决断,内寄相火。其功能正常与否,对人体的精神、情志、思维有重要影响。少阳阳气,也就是相火,其阳气不亢不烈,但却朝气蓬勃,如日之初,其作用部位是全身的,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都赖其温煦与长养、激发和推动,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言:“凡此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若胆腑受邪,则易气郁化火、生痰。同时胆与肝相表里,共主疏泄,所谓“少阳主枢”,是营卫阴阳相交之枢纽,阴阳水火交济,气机之升降,均有赖肝升胆降之配合,若少阳受邪,肝胆不能司生长发陈之令,而致木郁土壅,胃失和降,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扰于胆腑,使之欲清不得清,欲静不得静,枢机不利,阴阳水火升降失调,心神被扰,神明不安,而致不寐。

2 治疗

临床对于不寐的治疗,在辨证用药的同时,路志正教授尤其善用温胆宁神之法。温胆者,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温胆汤。温胆汤首见于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在书中“治虚烦不眠及汗出不止方”篇中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对“胆寒”一词的理解,历代医家多有争议。路志正教授认为,“胆寒”,非阳气不足而生之内寒,而是胆之正常生理功能受损,胆失温和、生发之常候,故称为“胆寒”。因此,温胆与胆寒之“寒温”不可简单的理解为中医属性中的寒热。如清代张璐《本经逢原》中所言:“胆之不温,由于胃热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净之府,所以阳气不能条畅而失温和之性。”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于温胆汤的演化,以《集验方》之温胆汤减原生姜量,加茯苓、大枣而成,较之原方属性、功效主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性温之生姜由4两减至5片,己不再是温胆化痰的君药。方中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而性凉之枳实由2枚加至2两,以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本方的功效为此变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至此,本方虽有温胆之名,而其温胆之性已由温胆和胃,演绎为恢复胆腑之清净温和之特性。如清代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在对温胆汤的方义描述时说的更加直接:“温之者,实凉之也。若胆家真畏寒而怯,属命门之火衰,当与乙癸同源而治矣。”

临证治疗不寐,遣方常以温胆汤为主方,并根据症状的复杂变化随症增减,以宁胆为中心。路志正教授认为,无论是祛邪还是扶正,凡是能够恢复胆腑清净宁谧温和中正之性的即是宁胆。胆和肝同主疏泄,胆作为奇恒之府,具有脏和腑的双重特性,更易受到气机紊乱的影响而失其中正刚直之性,致使决断失职,而致倡胆郁。但是胆郁与肝郁不尽相同,胆之气与心相通,而胆之实与胃相通,和胃即是疏胆。因此,在用药时须加疏胆和胃之品,如鸡内金、谷芽、麦芽、佛手、枳壳、紫苏梗、荷梗、素馨花、旋覆花、茵陈、青蒿、黄芩、娑罗子等。胆气通于心,不寐中心神紊乱是一个重要的发病因素,从治疗角度讲,清心亦即清胆,宁心即以宁胆。故治疗同时还需随证佐以清心安神之黄连、竹沥汁、莲心、郁金,或养心安神之炒酸枣仁、麦门冬、炒柏子仁、夜交藤,或镇心安神之生龙骨、生牡蛎、紫石英等,以期标本兼治,达到药半功倍的效果。

3 典型病例

蔡某,女,40岁。2007-11-13初诊。失眠15年余。自25岁时开始出现失眠,进行性加重,平素胆怯易惊,多梦易醒,身体疲惫,甚时彻夜难眠,稍有兴奋或言语稍多则失眠更甚,近2 d因旅途奔波已两夜未眠。伴有肢体乏力,头晕头蒙,胃脘不适,常有饥饿感。平素工作紧张、劳累,精神抑郁,喜嗜辛辣,口干喜饮水,大便干燥,溲偏黄。舌体稍胖,舌质黯,边有齿痕,舌时有麻感,苔薄白少津,脉沉弦而尺弱。治则:温胆和胃宁心,养血柔肝解郁。处方:半夏 12 g,茯苓30 g,炒枳实 15 g,胆南星 10 g,金雀根20 g,竹节参 10 g,丹参 15 g,白芍药 15 g,素馨花 12 g,焦三仙各12 g,柏子仁20 g,炒杏仁9 g,炒薏苡仁30 g,生白术 12 g,川芎 9 g,黄连 10 g,生龙骨、生牡蛎各 30 g,竹沥汁30 mL为引。7剂。水煎服,日1剂。

2007-11-20二诊:服药后睡眠好转,可睡6~9 h左右,梦多,平素易急多惊,易饥饿,时有恶心、呕吐感。上法既中效机,原方迭进14剂收功。

按:患者失眠多年,平素多抑郁,伴有胆怯易惊,胃脘不适,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蒙,稍有兴奋则失眠加重,此属胆经郁热,痰浊内扰之症,治以养血柔肝解郁、温胆和胃宁心之法。方中半夏为君,半夏为治疗不寐之佳品,如《黄帝内经》中所载半夏秫米汤即用之作为治疗不寐之主药,入脾、胃经,能和胃气而通阴阳,又可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汤液本草》载半夏可入足少阳经,且半夏生于夏至后10 d左右,夏至一阴升,此时正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盛衰变更的时候,生于此时的半夏,承自然之气可“从阴引阳”,且半夏主降,尚可“从阳到阴”,而收“阴阳既通,其卧立安”之效。配胆南星、竹沥汁以温胆宁心;丹参、白芍药、素馨花等疏胆解郁柔肝;焦三仙、白术、枳实和胃利胆;龙骨、牡蛎收敛心神;黄连清心宁胆。诸药合用,不治其胆,而胆气自和,不治其心,而心神自安,所谓“不治之治”,则正谓此耳,俾经年不寐,应药而愈。

猜你喜欢

温胆温胆汤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温胆汤加味治疗失眠的体会
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
经典名方温胆汤的研究进展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单兆伟运用温胆汤经验
温胆汤在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The Mechanism of Regulating Leptin Resistance in Obesity and the In fluence of Adjusting Methylation of OB-R,POMC Gene Promoter of Wendan Decoction (温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