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面之师

2011-04-09曾庆磊

河南电力 2011年7期
关键词:情结新书袋子

曾庆磊

案头放着一本厚厚的书。封面是一幅淡青色的山水画,留白处是二月河题写的书名——《情寄山水》。翻开扉页,两行流利的行草进入视线:“知识改变命运,文学助你成功。”那是作者王应宗老师手书的赠言。

去年深秋,方城的瘦羊君来南阳开会,市里的几个文友约他一起吃饭,由我联络。瘦羊君说:“把王应宗老师也请上吧,他最近又出新书了。”王应宗的名字如雷贯耳,我仰慕多年,惜缘悭一面,更无电话联系。瘦羊君说:“邀请王老师的事儿包在我身上。”

2003年,我刚刚接触新闻写作,在一次通讯员培训班上,一本绿色封皮的《农电情结》成为我们的教材,书的作者正是王应宗。当时,王应宗已是河南电力系统声名远播的老前辈,虽然没有在学习班上给我们授课,那本《农电情结》却成了我新闻写作的启蒙老师。

王应宗1944年生于内乡县一户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县里的“四清”工作队,次年入党。1968年,王应宗参军入伍。在部队,他一路顺风顺水,一直干到团职干部。1986年,他转业到当时的南阳市电业局,从事农电管理工作。

面对繁杂的公务,他沉下身子,深入农电一线,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发挥自己在部队练就的文字特长,坚持业余写作,一篇篇反映基层工作的新闻报道登上了《河南电力报》、《中国电力报》。他曾连续13次被《河南电力报》评为优秀记者,连续12年受到中国电力报社的表彰,其作品也屡屡获奖。开会领奖时,许多专门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佩服地说:你这业余的比我们专业的还专业。

《农电情结》是王应宗出版的第一部书,也是河南农电系统新闻写作的一部经典教材。正是通过这本书,一条条标题新颖的消息、一篇篇构思巧妙的通讯,为我这样的门外汉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很多年后,身边许多同行依然记得这本书带给自己的益处。

然而,在这本书中,能让人受益的还不仅仅是专业的启蒙。读王应宗的散文随笔,能清晰感受到一名老党员的高尚情操,这情操能让一颗蒙尘的心变得干净、澄明。

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给自己立下了两大人生信条:一是工作上要尽职尽责多干实事,让生活过得充实些;二是有空多读些好书,让日子过得清淡些。”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面对各种诱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写作的人真不多了,能够宠辱不惊的人更是难得。一个心底无私、光明磊落的共产党员,不汲汲于名利富贵,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读书写作当中,诚为我辈楷模。

多年来,虽素未谋面,王应宗却一直是我敬重的师长,是我心中的标杆。我渴望着和他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谈,渴望得到他的教诲。

那天晚上,王应宗如约而来。他身板挺拔,精神矍铄,比我想象中略瘦些。他两手各拎了一个袋子,看上去沉甸甸的,我们赶忙接了过来。落座之后,我们才知道一个袋子装的是酒,一个袋子装的是书。

酒是剑南春,在家里珍藏了十几年,足见他对我们这帮后辈的厚爱;书是新书,他退休后笔耕不辍,先是出版了一本随笔散文集《似水流年》,这本《情寄山水》则是刚刚出版的。他掏出新书,逐本为大家签名赠言。

瘦羊君介绍我时,王应宗笑着说:“名字早就见过,看你在《河南电力报》上写的散文,很有功底呢!”没想到他退休数年,仍关心报纸上的文章,我赶忙说:“我有些懒,写的东西少。”

王应宗说:“人生在世,金钱和名利都留不下,只有思想和文字能够留得住,你们要努力!”我们纷纷点头。那天晚上,很少饮酒的王应宗破例喝了三杯。

分别时,王应宗语重心长地说:“工作是几十年的事,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愿你们多读书,多写文章,希望今后能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你们的名字。”这是一位前辈对晚辈的鼓励,更是一位老党员对后来者的期望。

在后来的旅途中,每当有懈怠之时、失意之时,常常会想起王应宗老师的话,遂不敢偷懒,收拾行囊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情结新书袋子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把手放进袋子里
新书速递
新书讯
告别“GDP情结”
我们都有“袋子”,你有吗?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新书推介
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