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气虚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中医病机的基础

2011-04-09徐立然孟鹏飞马秀霞

环球中医药 2011年5期
关键词:感染者脏腑气虚

徐立然 孟鹏飞 马秀霞

艾滋病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人体所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机会性感染为主要特征。

艾滋病在中医学中未见有阐述,作为现代一种新出现的病种,有其特有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及预后转归。国内应用中药治疗艾滋病时,根据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将其确定为“瘟疫”、“虚劳”、“阴阳易”等中医病症范畴[1],对其基本病机则有湿热或疫毒之邪侵袭三焦[2-4]、元气亏虚[5]、气虚[6]、伏邪积损致虚[7]、脾肺肾亏虚[8]等不同认识。笔者认为气虚在艾滋病发生、发展、病机演变、辨证论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艾滋病复杂多变病机的基础,是其病机的中心环节。

1 气是生命物质和生理机能的统一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输布于全身,具有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气化作用,其主要组成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脏腑的功能则是人体气功能的不同具体表现,气推动各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同时各脏腑功能的正常则促进气的生成,两者密不可分,循环不息。气的功能正常,人体生理机能则运行正常,人体形质充盛,即正气旺盛。一旦气的功能障碍(气逆、气滞、气虚等)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或不足,人体生理机能失常或形质损伤,即为正气不足。HIV应属中医“疫毒”范畴,但与中医传统意义上的“疫毒”不尽相同,然其侵袭必先伤人体正气,耗伤人体精气,气不足则脏腑功能障碍,首先表现在脾脏,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气,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气不足则不能供养五脏,不能颐养先天,久之则五脏气血阴阳亏虚,正气亦衰败也。

2 气虚艾滋病中医证候学

气虚是人体之气不足导致气的基本功能减退的虚弱症候,临床常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息弱,声低懒言,或面白少华,头晕,自汗,易感冒,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嫩,脉虚弱。具体在各脏腑气虚则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出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心气虚则心悸怔仲,胸闷气短,舌淡苔白,脉虚,甚者畏寒肢冷等;肺气虚见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液清稀,声音低怯,常伴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脾气虚表现为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晄白,或浮肿或消瘦,脉弱;肾气虚证为温煦和固摄的不足及肾不纳气,表现为腰膝酸软,面色晄白或黧黑,小便频多,或五更泄泻,或咳嗽声低、气不得续,或男子遗精、滑泄或阳痿,女子不孕等;心肝胆气虚则失眠多梦,情志不遂等。且气和血、津液关系极为密切,气虚会直接影响血与津液的生成、运行与防止其无故流失等方面,从而产生与血、津液相关的病理变化(血虚、血瘀、痰湿、水饮等),与此同时血、津液的运行障碍又可影响气机运动。

中医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阶段生理和病理的高度概括,是临床治疗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化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提高艾滋病的辨治水平。诸多证候学研究显示艾滋病以虚为主,气虚在不同感染途径及不同阶段均有表现。李洪娟等[9]对158例中国农村有偿供血而感染HIV病毒的感染者出现的中医证候进行统计后发现:非特异性症状:乏力(79.11%),急躁易怒(67.72%),口干(66.82%),情绪低落(62.65%),咳嗽与干咳(65.80%),健忘(62.65%),畏寒肢冷(61.39%),自汗(60.80%),纳呆(60.76%),腰膝酸软(57.60%),失眠(53.89%),腹泻(50.61%),脱发(48.37%),发热(45.57%),舌象最多的是红绛舌(35.44%),和腐腻苔(20.88%),脉象多为复合脉,弦脉(37.34%),细脉(28.48%),沉脉(27.22%),数脉(27.22%),滑脉(25.95%),弱脉(24.05%)等;中医证候分析示:脾虚证(52.53%),肝虚证(49.37%),气虚证(44.93%),阳虚证(39.87%),湿热内蕴证(38.61%),心虚证(36.08%),肝郁气滞证(30.38%)等。郭选贤等[10]研究赵晓梅[11]490例HIV感染者的资料分析显示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大主症是:乏力(54%),自汗(50%),纳呆(46%),在证候上应属气虚,脾虚表现范畴。方路等[12]研究了180例静脉注射吸毒感染的HIV/AIDS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认为该类患者以虚证为主,主要是以气阴两虚证为主,其他依次为邪毒内蕴、邪毒炽盛、肝脾肾俱虚、肝肾不足等,涉及肝、脾、肾三脏。李芹等[13]分析了168例以性传播感染为主的HIV/AIDS感染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型为多,占47.62%,其他依次为湿热内蕴、热毒炽盛、脾肺气虚、脾肾两虚、脾气虚。张国梁等[14]观察473例HIV/AIDS患者表明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特征是“以虚为主,虚实夹杂,气血津液俱虚,湿毒瘀虚同在”,证候类型特征是“复杂多变,以虚为本,多脏腑受累”。

3 气虚为基础病机,在脏为脾,涉及五脏

感染疫毒(HIV)后,损耗人体正气,最先表现为脾气虚,脾伤则水谷之精气不得运化,气的生成障碍,气血生化无源,输布不行,导致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等,进而影响到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同时脾虚常伴有湿邪。艾毒之邪伤气贯穿其整个过程,初感染HIV,部分患者可出现急性感染过程,如发热、咽炎、头痛、肌肉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乃艾滋病疫毒初犯人体伤气,正气反抗的表现(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的急性损伤),继则邪正相持,进入无症状艾滋病期,亦有患者无明显急性期表现。临床上在无症状期舌质多偏淡,舌苔多偏白,逐渐出现消瘦、乏力、汗出、易感冒、食欲减退、泄泻、咳嗽气喘、肢麻等症状,正是气虚病机的反映;此期邪正相持,气虚进一步发展,正气渐损(病毒大量复制,损害免疫功能,免疫代偿维持相对的平衡)。因气虚推动无力,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易导致气机运行失调出现气滞、气逆等,若结合湿热、六淫等内外邪气又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待AIDS期,则是气虚不断发展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俱虚,元阴元阳衰败(免疫功能量和质的明显下降,免疫功能衰竭);在此基础上阳气虚卫外不固外感各种病邪,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阴气虚内不能守恶性发展则发生肿瘤等。

纵观艾滋病发展过程,实为外感、内伤互见,虚实变化贯穿其中,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间、地点、个体,根据中医辨证的观点,可归纳出多种证型。然究其艾滋病之本质,实为耗气伤正,气虚为其基础,由脾延及五脏,由后天渐及先天,正气损伤,最终阳气衰而外邪纷沓而来,阴气竭而恶性发展癌毒内生。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已有20多年,在政府高度重视和资助下,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网络逐渐形成,科研力度不断加大;在病因病机、中药早期干预、中西药协同作用、药物等研究方面进展迅速,成果显著[15]。在临床治疗研究中用“益气扶正,补益气血”“固本培元”等治则治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16]用益艾康胶囊(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对379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CD4+≥200个/μl)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临床症状、体征具有不同程度改善,稳定或减缓CD4+T淋巴细胞的下降幅度,稳定或降低病毒载量,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延缓艾滋病发展的进程。此外诸多学者[17-20]分别运用益气养阴、益气活血解毒、活血培元、扶正益气等法治疗艾滋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些均体现了气虚病机在艾滋病治疗中的基础作用。

4 结语

笔者认为气虚为艾滋病的基础病机,是艾滋病复杂病机的基础,以气虚为基本病机能够更好的理解艾滋病复杂的中医症候,更加有效的指导艾滋病的临床辨证治疗,然其必须结合临床治疗及研究,不断补充、完善、发展。这是因为在艾滋病病变过程中,其病机错综复杂,变化多端,非能以单一的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机所能概括,必须经过长期、大量、反复的中医临床实践,积极进行理论探讨,加强科学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才能从理论上提出比较符合艾滋病规律的诊断,才能形成肯定的、系统的、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1] 宋春鑫,危剑安,金燕,等.中医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概况[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1):32-33.

[2] 何颖.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J].湖北中医杂志,2002,24(6):11.

[3] 杨凤珍,刘颖,李洪娟,等.HIV/AIDS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4):365-367.

[4] 蒋心悦.浅析爱滋病的病因病机[J].中国医药学报,2001,16(6):41-42.

[5] 郭敬志,周立华.元气亏虚是艾滋病发展的关键因素[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216-217.

[6] 徐立然,陈关征,李欢,等.艾滋病中医气虚病机的探讨[C].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2009.

[7] 刘志斌,杨冀平.试述艾滋病“伏邪积损致虚”的核心病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8):880.

[8] 李发枝,徐立然,李柏龄.中医学对艾滋病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医杂志,2006,47(5):395-396.

[9] 李洪娟,李峰,王健,等.158例HIV/AIDS感染者常见中医症状和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7(1):69-72.

[10] 郭选贤,徐立然,彭青鹤,等.艾滋病的中医证候研究[C].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学术研讨会暨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11] 赵晓梅.490例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及证候学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5,1(4):38-39.

[12] 方路,王莉,段呈玉,等.云南省180例HIV/AIDS的中医症状及证候的初步分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3):38-39.

[13] 李芹,王艳丽,王玉海.168例AIDS/HIV感染者流行病学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J].福建中医药,2007,38(5):4-6.

[14] 张国梁,徐经凤,刘健,等.473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规律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5):21-23.

[15] 危剑安.发挥中医药优势,应对艾滋病挑战[J]环球中医药,2010,3(3):172-176.

[16] 河南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专家组.益艾康胶囊对379例无症状期HIV感染者的干预[J].中医研究,2008,21(3):31-33.

[17] 危剑安,孙利民,陈宇霞,等.艾灵颗粒治疗国内HIV/AIDS患者104例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4):4-6.

[18] 梁杰,王婷,王从亮,等.益气养阴、解毒清热法治疗艾滋病的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3):8-9.

[19] 刘水腾,童新灯,黄华,等.活血陪元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15-117,132.

[20] 陈晓蓉,杨宗国,沈芳,等.复方芪术汤对脾虚型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的疗效及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40(6):40-42.

猜你喜欢

感染者脏腑气虚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