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古汉语误读字字典》的约定俗成原则

2011-04-02张绍麒

辞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正误辞书古汉语

张绍麒

略论《古汉语误读字字典》的约定俗成原则

张绍麒

文章对《古汉语误读字字典》的约定俗成原则作了讨论和评析,认为以语言理论为指导,把握好任意性的本质,根据语言发展实际,正确理解约定俗成原则和积非成是现象,是对古汉语误读字做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应用实际的辨析的关键。

《古汉语误读字字典》 误读字 约定俗成 积非成是

理念演绎辞书。编著一部辞书如同建造一座建筑物,关键在于设计师,在于设计师的理念(张志毅 2007)。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辞书。先师曹聪孙教授的《古汉语误读字字典》(新世界出版社,2008;以下简称《字典》)就是一部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约定俗成性质的深邃见解之上,体现先生对语言文字规范科学理念的优秀辞书。

《字典》主要收录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即读破字或异读字,属于“一见便识、一读又错、一说才知、一论即通”这一类型的。“一见便识”指的是这些字大多是常见字,并不难认;“一读又错”指的是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读音去读很容易出错。“一说才知、一论即通”指的是一旦举出例证说明,疑难便涣然冰释。这些字,情况不一。有的一字数音,有的一音数义,有的是一字异形,有的是同音假借,也有的属于音近义通或叶音借义,不一而足。《字典》以字形为准,列出不同读音并解释它们的不同意义,是为了要言不烦,简明实用,有助于阅读古籍(曹聪孙 2008)。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是阅读古籍和古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对其正误辨识也是有颇多争议的难题,在此书之前,尚没有一部专门集中说解这类字的字典。《字典》1987年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2008年修订再版,已成为阅读古籍和古汉语教学的良师益友,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字典》是辨正误、讲规范的著作,其根本在于对字音正误和对规范标准的把握。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是约定俗成,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对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进行的正误辨析必然会成为大众化的、争议纷杂的,甚至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难题,要想做出被语言社会广为接受的解释,就必须有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作指导。《字典》以语言符号约定俗成原则为纲,实事求是地对待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的应用,对所收字做了符合语言实际、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描写和辨析。

约定俗成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基本特点,任意性不是随意性,约定俗成使语言成为有规可循的东西,成为语言社会共同遵守的“契约”。约定俗成是创制语言符号所遵循的原则,也是制约语言符号应用的规矩,它首先表现在系统的共时层面上。《字典》尽管是为现代人编写的,但解决的是古汉语问题。古今汉语是不同的系统,因而古籍中容易误读的多音多义字正误辨析就应以古汉语系统的约定俗成为标准。《字典》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以今人阅读古籍为出发点,列出在读古书时应防止误读并应予正确理解的字(词),对其做较细致的共时描写,通过说明古时语言实际状态为辨析正误提供依据,达到“一说才知、一论即通”的效果。例如“距跃三百”的“百”、“包有鱼”的“包”、“尸以醋主人”的“醋”、“蛾伏”的“蛾”,《字典》对其古音的使用状况,与今音的区别等分别做了清晰的描写分析,通过说解,使人大有通事理、明应用、印象深刻、记忆扎实之感。

百 (bǎi bó mò)

【解释】百,bǎi,数目字“,一百二百”的“百”。

百,又读bó,地名“,百色”的“百”。“佰”,百字的大写,也读bó。

百,又读mò,勉力奋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距跃三百,曲踊三百”杜预注“:百,犹励也。”孔颖达疏“:杜言百犹励,亦不知励何所谓,盖复训励为勉,言每跳皆勉力为之。”唐代管行杖人叫“五百”(伍佰)。

包 (bāo páo)

【解释】包,bāo,把东西裹起来。围绕、容纳、承担。“包产”的“包”。

包,又读páo,通“庖”,厨房。《易 ·姤》“:包有鱼,无咎。”“包无鱼,起凶。”孔颖达正义作“庖”。

醋 (cù zuò)

【解释】醋,cù“,酱醋”的“醋”。

醋,又读zuò,通“酢”,酬酢。指以酒回敬。《仪礼 ·士虞礼》“:祝酌授尸,尸以醋主人。”郑玄注“:醋,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酉部》“:按诸经多以酢为醋,惟礼经尚仍其旧。后人醋酢互易。”

蛾(é yǐ)

【解释】蛾,é“,蛾子”的“蛾”。

约定俗成为语言定下规矩,但约定俗成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字典》尊重汉语系统演变的事实,客观对待系统历时发展演变造成的古今字音差异及其在使用中出现的积非成是现象。积非成是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体现。首先,由于汉语汉字特点的影响,古今汉语,尤其是书面语,在应用上容易出现交融;其次,语音演变导致古今音差异;再次,古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屡见不鲜,而现代汉语则趋向一字一音,这些原因使今天的人阅读古书或使用古文时容易使用今音代古音而出现误读,误读现象如在语言社会强势蔓延,就会积非成是。所谓积非成是实际是对原有“契约”的修订和再次约定,结果是反“误”为“正”,形成新的约定。今天的误读字积非成是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忽视古今汉语两个不同的共时系统之间的差异,以今音代古音而造成的。对此类已改变或正在改变中的字,《字典》依然收录并对其变化加以解释,例如,“平反”的“反”:

反 (fǎn fān fàn bǎn pàn)

【解释】反,fǎn“,反对”的“反”。背叛,翻转,违反,推论。

反 ,又读fān,①平反 ,翻案。《广韵 ·元韵》“:反 ,断狱平反。”《史记·平准书》“: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颜师古注“:平反,理正幽枉也。”……

【辨析】“平反”、“反切”的“反”,在现代汉语中都已经改念fǎn,不再读fān了。古籍中的“反”,也同“返”。《庄子·逍遥游》“:旬有五日而后反。”

再如“,心广体胖”的“胖”:

胖 (pàng pán pàn bǎn)

【解释】胖,pàng“,胖瘦”的“胖”。

胖,又读pán,舒坦。《礼记 ·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胖肆”,恣意放纵。《新唐书·裴耀卿传》“:今酣朝夕,胖肆自安,非爱人忧国者,不可不察。”

【辨析】《说文 ·半部》“:胖 ,半体肉。”在这里应读 pàn。“心广体胖”的“胖”,现代汉语多读作 pàng,与“胖瘦”的“胖”不加区别,语义也有所混淆。由于积非成是的作用,读pàng也是大势所趋。

这样可以使人们看到这些字在古今汉语两个系统中读音的差异,和造成这些差异的缘由,以及它们发展演变的过程,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字典》作者认为:“这当然不是要把古今读法混同起来,主张‘读古音’;也不是要混淆古今字(词)义,提倡‘讲古义’。决定读音的取舍标准尽量是‘今音’。只有影响理解词语意义的误读才是应予指出并加以纠正的。”这种不想当然行事,建立在尊重语言符号约定俗成性质和语言发展演变事实上的较全面的说解,对解决此类古今读音争议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字(词)产生时的约定俗成和在应用中发生的重新约定,都是语言符号任意性的体现。符号的重新约定是一个过程,否定一种形式,确立另一种形式,必然会引起语言社会争议,争论的过程就是重新约定的过程,它需要时间,有时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因因相袭的传统力量要维护原本已有的古音,以今代古的类推力量又会推动代之以后起的今音,争议时期内,处身重新约定过程中的人们有时会不知所从。作为解决此类难题的辞书,没有科学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没有正确的理念作指导,是不可能做出有说服力并在语言规范中具有引导作用的取舍和解释的。《字典》编著者是语言学家,《字典》出版二十多年畅销不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具备相关语言理论坚实支持的优势。这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一部好的辞书对正确的语言理论的依赖和对辞书编纂者语言理论素养的要求。

1.曹聪孙.古汉语误读字字典·例言.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2.张志毅.理念演绎辞书.辞书研究,2007(5).

(鲁东大学文学院 烟台 264025)

(责任编辑 刘宁静)

猜你喜欢

正误辞书古汉语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Hollywood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判断正误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正误辨析一例
科举干禄与语文辞书编纂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