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课程体系改革

2011-03-31何先平宋述刚

关键词:师范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何先平 宋述刚

(长江大学 信息与数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课程体系改革

何先平 宋述刚

(长江大学 信息与数学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其一应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与思想方法,其二要加强师范技能培养,其三要做好课程体系的独立性、相容性与完备性。新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课、数学文化与教育理论课、实践教育课等四种模块。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课程体系;改革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是教育部1998年确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数学一级学科下的本科专业之一,担负着为我国初等教育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共有百余所大专院校设置该专业。长江大学从1999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十余年办学经历,累计向社会输送本专业的毕业生2000余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并且强调:“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这一基础教育的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国内相关高等院校纷纷进行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1~3]。长江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各师范专业都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编写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逐年进行了修订。尽管这样,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教学内容上,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衔接不好,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中学数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编教材以及各省市新编中学数学教材,它们在内容体系上与传统人教版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与文化性,削弱了传统的逻辑性。如增加了微积分、概率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了初等几何的内容。与此相应的是大学的数学教材虽在不断修订,但教学内容多年来变化不大,没有及时地与中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做好衔接工作[4]。

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适应的是一种精英教育,它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一定的数学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中学数学教师以及从事科学研究、企事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相应的课程体系与非师范类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相比,差别不大。必修课、选修课的数量与理论深度偏大。时至今日,由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以往相比,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目前该专业大部分学生感到数学专业理论学习压力过大,从而影响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师范技能的训练。这种状况造成了毕业生质量下滑,甚至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迅速胜任中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此外,当前国内中小学数学教师所缺岗位不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限,从而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窘境。

一、课程体系改革遵循的原则

现代社会要求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是一种偏向于大众的教育,所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手段,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与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技能,能够胜任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门人才以及其他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工作者。因此,要符合现代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应降低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的广度和难度,适当增加师范职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使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就业求职时迅速适应用人单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确定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新的培养目标,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衔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体系,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理论知识与思想方法。应当及时了解与掌握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大学数学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衔接中学、符合社会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特别是依据中学所强调的数学文化性与应用性,加强应用数学和数学文化类的课程,如概率统计、数学建模、数学史等的教学内容与学时。使新的课程体系达到如下目的:一是使学生能顺利学习与掌握数学的基础理论与思想方法,培养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解决相关实际数学问题能力;二是使所学知识充分满足中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或相应的其他社会工作的需要。

第二,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能力培养比知识获取更为重要,只有培养了学生一定的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才能使他们今后适合社会工作,真正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新的课程体系在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理论与思想方法的基础之上,应当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与师范技能的培养,包括普通话、粉笔字、组织与演讲、课件制作、见习、试教、教育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中有些环节可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展开。例如开展粉笔字训练与比赛、演讲比赛等;而有些环节必须开设必修课程,例如普通话、课件制作、教育实习等。

第三,做好课程体系的独立性、相容性与完备性。按照数学公理方法理论,一个系统应当做到具备一定的独立性、相容性与完备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当具备课程的独立性,即相互间的内容不重复;相容性,即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的连接合理性;完备性,即学生尽可能受到该专业培养目标全面的学习与训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具有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二、新课程体系框架设想

基于上述改革原则,结合长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笔者认为,新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四种模块。

第一,公共必修课。此类课程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例如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法律基础、体育等课程。

第二,专业课。此类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其中的比重应为专业必修课占三分之二,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占三分之一,包括模糊数学、计算方法、泛函分析等。

第三,数学文化与教育理论课。此类课程是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培养数学美,训练师范技能的课程,包括初等数学研究、数学教学论、数学史、课件制作、教育学、心理学等。

第四,实践教育课。此类课程是培养训练学生从教能力的课程,属于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见习、试教、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此外,还应设置足够的课外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社会调查、学科讲座以及其他有益活动。

在上述课程模块基础之上,根据多年的教学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再赋予每门课程的学时学分,充分满足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结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应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其优劣应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修订符合社会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使专业教育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1]唐高华,赵继源,刘立明,等.地方高等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2]冯娟.地方高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8(4).

[3]张培恒.综合性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宋述刚,史千里.大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O1-41

A

1673-1395(2011)03-0154-02

2011-02-12

何先平(1965—),男,湖北松滋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数理统计研究。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猜你喜欢

师范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谈技工教育要着眼于大国工匠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