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向度

2011-03-31

关键词:受教育者客体教育者

鲍 艳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向度

鲍 艳

(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开始逐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来考察问题。从主体间性哲学和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交往理论出发,探讨交往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和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向度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及交往理论

主体间性,亦即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个人主体的内在相关性。”[1](P155)哈贝马斯在思考主体间性问题时,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交往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在他看来,作为交往核心要素的“理解”是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意识活动。[2](P3)马克思则认为,交往是科技及生产力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保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交往实践包括三个层次: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而这三个层次又存在着以下关系:交往是物质生产的产物,是人类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联系的总和,构成了精神与语言交往的基础,而精神和语言交往的存在,又推动着物质生产。[3](P30)从交往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交往是主体之间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社会交往的总和。交往关系必须由主体、客体、内容三方面来组成。在交往实践中,个体面对的既有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每个主体与共同客体发生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对象化活动内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在“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关系的完整结构中,交往实践才能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辩证统一。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的缺失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错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是被人们所认可的论断。但在传统认识论哲学的影响下,实践被看作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以这种实践观为指导,人们普遍认为,教育内容、方法、环境等的选择都依赖于教育者单方面的意志,受教育者的只是作为客体被动地接受[4](P4)。从根本上讲,这一主体—客体二分的分析框架及对象性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囿于“教育是教育者改造受教育者的活动”,在实践中容易走向过分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而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误区。这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是以人的独立性乃至整个人性的丧失为代价的,难以激起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导致预期目标无法实现。

(二)“人”的遮蔽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在“无人区”踯躅,其交往主体普遍存在着工具化倾向,即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中,交往的主体之间并非平等、自由的对话交谈关系,而是压制与被压制的关系。一方将另一方作为一个客体,作为一种事物,作为实现自己欲望的一个工具、一种手段。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被看作是作为社会代言人的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政治观点、道德知识的过程,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者的各种不符合社会要求的个性抹杀掉而将其打造成整齐划一的社会人。这种无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对待物的方式对待人、研究人的对象化思维方式,造成本身应当为“人”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漠视人、消弭人的“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生活世界”的失落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由胡塞尔最先提出,它是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涉的世界的总和,其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构造,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4]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并不能被人们所架空,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其真正的价值。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种种不容乐观的困境与问题又恰恰与我们所期望的相反。

三、回归与重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培养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养。主体间性的教育理念认为人是自然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是不能与他人失去关系的人,人必须来源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它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素养:其一,主体性。学生在交往实践过程中必须将自己作为主体,而并非客体而存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通过改善课程结构和改革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独立人格。其二,整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习生存的技能、与人交往的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三,独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拥有自己独特想法的能力。一个社会应该是兼容的,允许独特事物出现的,这样,这个社会才更加真实,才能够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不是权威服从关系,而是民主交往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关系要求我们在教育方式上要从由教育与被教育关系转向相互教育关系,由灌输转向互动。

(三)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方面,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现实世界相融合,必须以现实世界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真正把日常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不断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现实经验的营养。另一方面,从“成材”走向“成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人,使受教育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中去,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教会人们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人们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解释,更要重视受教育者实践理性的培养——引导他们在生活世界的人与人的交往中体悟思想政治教育文本蕴涵的伦理价值与道德意义,感悟人际交往中责任承担与自由享受的统一,反思自身在既有交往中的缺陷与不足,建构新的交往方式,以实现自我提升与超越。

[1]王锐生,等.社会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G41

A

1673-1395(2011)05-0089-02

2011-03-12

鲍艳(1980-),女,河南巩义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强 琛 E-mail:qiangchen42@163.com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客体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