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8例皮肤黑变病例临床、病理和诊断研究

2011-03-30王文岭杨蓉娅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1年1期
关键词:诱因色素部位

王文岭,杨蓉娅

28例皮肤黑变病例临床、病理和诊断研究

王文岭,杨蓉娅

目的 明确皮肤黑变病例临床和组织病理特点,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 对28例皮肤黑变病例的发病年龄、累及部位、皮疹特点、诊断进行登记分析。其中8例患者进行组织病理检查、12例患者进行血清微量元素检查、7例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检查。结果 12例患者有长期化工品、护肤品、药品等诱因,其余16例患者原因不明。累及部位以面颈部暴光部位为多,但其它部位也可发生。14例面部皮肤黑变病例中5例不符合Riehl黑变病特征性表现,只能笼统地诊断为皮肤黑变病。几乎所有患者组织病理改变基本相似,均表现为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色素失禁,噬色素细胞增多。结论 本研究中各种皮肤黑变病例虽然发病诱因、伴随症状有所不同,但均表现为皮肤黑色斑片和真皮浅层色素失禁,这与褐色色素沉着伴随的表皮角朊细胞色素增加不同,表、真皮界面炎症反应可能是导致黑素细胞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黑变病;组织病理;病因

[J Pract Dermatol, 2011, 4(1):9-11]

黑素可以沉着于皮肤各层,由于深浅位置不同,光线的Tyndall效应可产生黑色、褐色、灰蓝色、青色等不同色调。根据黑素沉着有无伴发或先发炎症性皮肤病,可分为黑皮病和黑变病[1]。随着各种化工产品污染的加剧、药品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生活方式等影响,皮肤发生黑变的病例有增多趋势[2]。现将我科2007年~2010年接诊的皮肤发生黑变的病例简要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皮肤黑变病例,按病变部位划分统计。

1.1 面部或面颈部

共14例,年龄分布:20~30岁4例,且均为女性;30~60岁5例,男2例、女3例;60岁以上7例,男3例、女4例。皮疹表现:有6例病人基本符合Riehl黑变病特征(1a,1b),表现为面部边缘皮肤黑色色素沉着,伴轻度毛囊角化和细薄鳞屑,“面粉样”或“粉尘样”外观,而面中央、口周、下颏部不受累或受累较轻。面颈部毛囊性红斑性黑变病1例,男,18岁,双耳屏下方皮疹10余年,表现为双耳屏下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毛囊性丘疹,伴皮肤色素沉着(图1b)。2例年轻女性因经常外用多种护肤品,开始为面部红斑丘疹,消退后出现黑色沉着,诊断为色素化妆品皮炎。其余5例不符合Riehl黑变病、焦油黑变病、Civatte皮肤异色病或色素化妆品皮炎等,表现为面部或面颈部,弥漫性或局限性受累,以前额最多,其次为面部两侧、颧部等,颜色为黑色、蓝黑色、褐色等,无毛细血管扩张、痤疮样皮疹、皮肤萎缩、色素减退等伴随症状(图1c)。诱因:20~30岁4例女性患者,均经常外用多种护肤品,60岁以上3例病史中曾长期服用中药,30~60岁5例患者中1例有家庭装修史2年,1例在不通风房间中销售汽车轮胎2年,1例有制鞋厂工作经历4年,另2例无明显诱因。

1.2 躯干部位

发生于躯干部患者5例,年龄20~35岁。皮损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甲盖到鸡蛋大小,境界清楚,临床上1例为背部椭圆形褐色斑疹,长轴与肋骨走向一致,诊为色素性玫瑰糠疹(图2a),其余均诊断为特发性多发性斑状色素沉着症(图2b)。

1.3 褶皱部位

发生于褶皱部患者6例。最后诊断为色素性扁平苔藓3例、褶皱部位网状色素异常3例。其中一例典型色素性扁平苔藓患者,男,28岁,颈、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褐色斑丘疹5年,皮损稍突出皮面,对侧对称分布(图3a),不痒,应用多种中西药后好转,但停药后复发,病理检查显示表皮稍增生,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带状浸润,较多噬色素细胞和游离的黑素颗粒(图3b);而典型褶皱部位网状色素异常患者是一位22岁女性,颈部褐黑色网状斑疹2年,起病前从事皮鞋制作工作2年余。

1.4 肢体部位

发生于四肢部位患者2例,其中1例为部队士官,从事汽车维修工作5年余,双下肢皮肤弥漫性黑褐色斑疹2年(图4)。

1.5 全身泛发

泛发性全身黑变病 1例,男,48岁,2年前服中药后全身皮肤红肿,随后出现全身皮肤变黑(图5)。

1.6 组织病理

共8例不同部位皮肤黑变病患者进行了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组织病理改变基本相似,表现为:表皮轻度萎缩,基底细胞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色素失禁,噬色素细胞增多,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图3b)。

1.7 过敏源斑贴试验

28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斑贴试验,其中3例有橡胶、护肤品、胶粘剂接触史的患者分别对橡胶混合物、香料混合物、环氧树脂过敏。

1.8 微量元素检查

28例患者中12例患者进行了血清铜、铁、钙、镁、锌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2 讨论

从本文中的28例皮肤黑变病例的临床、病理、诱因等调查资料来看,有如下特点:①仅有少数患者有长期接触焦油等化工品、护肤品、药品等诱因,大部分原因不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3例患者有长期服用中药病史,是否某些植物性中药导致患者光敏性增加值得进一步观察。②累及部位以面部为多,非暴光部位,如躯干、褶皱、肢体也可发生。③持续多年不退。④相当一部分皮肤黑变病例,如本文中的5例面部皮肤黑变病例,只是面部弥漫性或局限性变黑,缺少其他伴随的典型症状,不符合Riehl黑变病、Civatte皮肤异色病、焦油性黑变病、职业性黑变病、色素化妆品皮炎等特征性表现,只能笼统地诊断为皮肤黑变病。⑤组织病理改变基本相似。⑥血清微量元素检查铜、铁、钙、镁、锌均未发现异常。⑦斑贴试验检查提示只有少部分患者存在橡胶、香料等接触过敏反应,提示接触过敏不是皮肤黑变病的主要诱因。

皮肤黑变病例尚有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①关于皮肤黑变病例的诊断。并不是所有的皮肤变黑都是黑变病,如长期日晒导致的皮肤生理性变黑等;黑变病与色素沉着也不能等同,如皮肤外伤或炎症后导致的棕色或褐色色素沉着、黄褐斑等。我们认为,皮肤黑变病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有化工、护肤品、药物等接触史和炎症改变;皮损以黑色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而不是褐色或棕色;组织病理改变,真皮层色素失禁而不是表皮中色素增加;持续时间较长,如至少6个月以上。对于皮肤黑变病的诊断标准,需进一步探讨。②皮肤黑变病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光敏反应与皮肤变黑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光敏反应临床上比较常见,但为什么有的预后出现皮肤变黑,而有的不出现?其间的因果关系有待探讨。皮损的组织病理改变基本相似,提示表皮、真皮界面炎症反应是导致黑素细胞破坏的重要原因。同时一些全身性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柯兴氏病、妇女卵巢机能障碍等可能与皮肤变黑有关,但具体机制不清楚。另外,尚有大量患者无明显诱因和基础疾病,其发生机制目前很难解释。③皮肤黑变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外用氢醌霜或白降汞霜,静脉点滴或口服维生素C,内服六味地黄丸、逍遥丸等治疗仅对少数患者有效,且非常缓慢。虽有报道激光治疗可使个别病人暂时缓解[3],但远期疗效和复发情况尚待进一步观察。总之,随着临床上皮肤黑变病例的日益增多,皮肤黑变病的发病机制和诊断问题应受到临床皮肤科医生重视。

图1 颜面皮肤黑变病例

图2 背部皮肤黑变病例

图3 褶皱部位皮肤黑变病例

图4 肢体皮肤黑变病例

图5 全身皮肤黑变病例

图3 褶皱部位皮肤黑变病例患者颈部皮损组织病理

[1] 王侠生, 廖康煌, 主编. 杨国亮皮肤病学[M]. 1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638.

[2] 孙迎军, 王鸿雁. 黑变病8例报告 [J].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2, 9(2):137-139.

[3] 孙志文, 冯燕艳, 普雄明. 755 nm激光和光子治疗仪联合治疗里尔黑变病1例 [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6, 35(3):151-152.

Investigation o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pathology and diagnose of 28 cases with cutaneous melonosis

WANG Wen-ling,YANG Rong-ya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PLA. The Military General Hospital of Beijing, Beijing 100700, China

Objetive To identifye the clinic and et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cutaneous melonosis. Methods The age, lesions and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28 cases with cutaneous melonosis were registered. 8,12 and 7 csaes with cutaneous melonosis were examined with histopathologic check, patch test and serum trace element detection. Results 12 cases with melonasis had the history of contacting with chemical products, cosmetics and drugs. Either exposure or non exposure parts of the body of the cases may be involved. 5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cutaneous melanosis, but Riehl's melanosis, tar melonanosis etc. The histopathology exchanges of these melanosis were similar, include basal cell liquefaction degeneration, incontinence of pigmentation in the dermis, and infiltration of pigmentophage. Conclusion Most cutaneous melanosis have similiar characteristics of black patch on the surface of skin and incontinence of pigmentation in the dermis, which is essential different from brown pigmentation as well as hyperpigmentation in the keratinocytes. The inflamention of interface between the epidermise and dermise may be the important cause of injury of the menalocyte.

Melanosis;Histopathology;Etiology

R758.24

A

1674-1293(2011)01-0009-03

王文岭

2010-09-25

2011-02-10)

(本文编辑 祝贺)

100700,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王文岭,杨蓉娅)

王文岭,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临床,E-mail: wangwl66@163.com

杨蓉娅,E-mail: yangrya@sina.com

猜你喜欢

诱因色素部位
色素热舞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听话”的色素
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甜油的生产及色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