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高校高级知识分子脂肪肝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1-03-27姚颖张蔷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7期
关键词:脂肪肝脂质患病率

姚颖 张蔷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肪肝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脂肪肝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正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脂肪肝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1]。本文通过对810名高知体检中脂肪肝患病情况的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至7月南开大学810名高知人员在天津医科大学干部门诊参加体检,其中男508例,女302例。年龄(49.22±11.46)岁。

1.2 方法 参检人员均须领取一张体检表,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等。体检人员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标本,通过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丙氨酸转移酶、血糖水平。腹部超声应用PHLIPS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压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定

1.3 诊断标准

1.3.1 脂肪肝B超诊断依据[2]①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其回声强度高于肾脏和脾脏。②远场回声呈衰减趋势。③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④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肝前缘变圆钝。

1.3.2 高血压诊断标准 依照2005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的标准,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 mm Hg。

1.3.3 高血脂诊断标准 依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1997版)提出的标准:甘油三酯(TG)>1.71 mmol/L为高TG血症,胆固醇(TC)>5.7 mmol/L为高TC血症,其中任一项升高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3],两项均高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1.3.4 糖尿病诊断 空腹血糖(FPG)≥7.0 mmol/L拟诊断为糖尿病

1.3.5 肝功能异常 谷丙转氨酶(ALT)>40U/dl。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脂肪肝肝检出情况以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810名体检人员检出脂肪肝146人,总检出率为18.02%,其中男108人(21.34%),女38人(12.58%)。男女脂肪肝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性别分组脂肪肝患病情况比较

2.2 脂肪肝与血糖、血脂、血压、肝功能等相关性分析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在空腹血糖(FPG)、收缩压(DBP)、舒张压(SBP)、TG、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氨酸转移酶(ALT)7项指标中,两组患病率的比较,各项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相关指标比较

2.3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在 FPG、DBP、SBP、TG、TC、LDLC、ALT7 项指标中均数指标的比较,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个人生活方式的关系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饮酒(白酒类,一次饮2两以上且每周3次以上)、吸烟(每日吸10根以上)、运动(球类等或散步40min以上)方面情况比较见表4。两组人员在饮酒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烟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运动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

表4 脂肪肝与非脂肪肝个人生活方式比较

3 讨论

脂肪肝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过多蓄积、肝细胞脂肪变性的一种病理状态,表现为TG为主的脂质大量沉积在肝细胞。临床上根据发病原因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及药物等。

3.1 脂肪肝患病与脂质代谢失调有关,有研究报道约20%~92%的脂肪肝同时伴有高脂血症[4],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组TC、TG、LDL-C水平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与流行病学相关资料报道基本相符。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脂肪肝发生率呈正相关,TG水平升高,脂肪肝发病率随之增高,说明脂肪肝与机体脂质代谢失调密切相关。

3.2 脂肪肝患病与糖代谢紊乱有关,有研究资料显示:10%~75%的脂肪肝同时患有2型糖尿病[4]。高血糖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又可促进肝脏利用脂肪酸和葡萄糖合成大量TG和LDLC,使血液中TG水平升高,当超过肝脏代谢、转运能力时,TG沉积于肝细胞内,形成脂肪肝,本研究显示:脂肪肝组FPG异常者检出率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脂肪肝组FPG水平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1)。

3.3 引起高级知识分子脂肪肝患病率较高的原因分析如下:一是,我们选择本研究对象为正高级职称体检人员,年龄在(49.22±11.46)岁,处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病的多发年龄段。二是,高级知识分子为脑力劳动者,工作以科研、教学为主,压力大、睡眠少,因此极易患心脑血管及糖脂代谢失调性疾病。三是,大多数人对脂肪肝缺乏认识,不了解脂肪肝形成因素及危害。四是,生活方式不合理,运动不足,外出就餐机会较多,由于饮酒、摄入过多脂类食物,极易导致脂肪肝。而女性在控制饮食、节制饮酒方面强于男性,故女性脂肪肝患病率明显低于男性。

3.4防治措施 脂肪肝治疗主要是采取病因治疗。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脂质代谢异常者应限制脂肪和糖类摄入;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糖;饮酒过度致脂肪肝者应戒酒。加强开展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健康宣传,让全校教工了解脂肪肝知识及与之相关疾病的有关知识,强调脂肪肝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增强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能力。继续开展定期健康体检,有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效降低脂肪肝患病率。

[1] 血脂异常对策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9.

[2] 杨建忠,黄美丽,解永军,等.B超在脂肪肝诊疗中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4(3):190-192.

[3] 李建斋.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1997,25(3):169-175.

[4] 岳宗柱,许光霞,李艳慧.脂肪肝与血脂水平体重指数关系分析.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1):15-16.

猜你喜欢

脂肪肝脂质患病率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复方一枝蒿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白杨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马钱子碱固体脂质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