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学生提取高考试题信息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2011-03-20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363400蔡明忠

地理教学 2011年19期
关键词:三角洲气温信息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363400) 蔡明忠

例谈学生提取高考试题信息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363400) 蔡明忠

地理高考能力考核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中的文字、地图、表格以及影像资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应用。但由于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注重结果的表述,而忽视对结论生成过程的梳理;只注意对学生记忆情况的检查,而忽视对思维过程的反馈。受其影响,学生学习时,也只侧重于记下教师分析问题的结论,而忽视分析方法,忽视地理事物的整体演化过程和时空差异,导致提取信息的程序性知识与能力存在明显缺陷,结果造成学生常常难以准确理解和提取试题所提供的解题信息。

一、只要结论,不究来源,导致缺乏提取信息的认知策略

高考试题要求学生用已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原理、规律和掌握的基本技能,从试题所提供的文字和图表等材料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但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往往只习惯于听,而不习惯于想。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下教师对信息的解读结果,而未关注教师解读信息的方法,结果造成读取信息的程序性技能存在严重缺陷。当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时,常常会因缺乏提取信息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而导致信息提取失败。

案例一(节选自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卷)

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第1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因学生平时不关注如何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只是死背造成水污染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生产废水等。当遇到本题所提供的材料没有显示这些具体的内容时,学生就不知如何分析,结果只能随意拼凑答案。其实,该题只要根据图例及各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变化和水质变化曲线图,并结合题干的说明,即“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等信息,就可以推导出水质变好的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随着工业用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工业排放的污水也随之减少;二是随着城市绿地面积增加,地表和地下水在进入河流之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净化,从而改善了水质。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与技能,在遇到新的情境时,就难以应对。信息呈现的方式不同,处理的方法也需不同,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的呈现类型,向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提取的一般方法。如对文字材料类,要指导学生关注题干、引文、说明或提示等内容,关注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描述。对统计图表的判断,要指导学生关注图表的类型,坐标中各矢量的含义、方向、大小等。在平面图上,对于点状地理事物,要指导学生养成弄清点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点的大小、虚实、形状、颜色、多少、疏密、动静等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点的空间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对于线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同样要先明确线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线的延伸方向、疏密、曲直等变化特征,再分析影响线分布与变化的因素。对于面状分布的信息,要观察面的类型、大小、轮廓、范围、颜色等信息,再分析判断面状内部的差异。

二、只知表象,未究本质,导致缺乏提取隐性信息的能力

高考试题的许多解题信息并不是直白地呈现在材料中,而是需要通过推理,才能揭示表面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知识,从而使隐藏条件转化为显性条件。然而,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往往只关注直观信息,而未能养成探究表面现象背后的隐性信息的习惯,导致解题时往往无法明白暗示材料的作用。

案例二(节选自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下图中,H地恰与某高压天气系统中心吻合,该天气系统以每天约200千米的速度东移。据此回答第2题。

2.上午10时,H地气温为12℃,甲聚落气温为17℃。到15时甲聚落的气温最接近( )

A.15℃ B.18℃

C.21℃ D.24℃

该题需要用到的显性信息之一是:两地的高差约为1500米,若按照正常的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计算两地温差是9℃。上午10时,当H地气温为12℃时,甲聚落的气温理论上应该为21℃,但实际气温只有17℃。其隐性信息是甲聚落此时气温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可能正经历着阴雨天气。显性信息之二是:根据比例尺,H与甲距离约40千米,因而9时位于H地的高气压天气系统正好于15时移至甲聚落。此时甲聚落的天气与H地9时的天气已基本相同。其隐性信息是15时,甲聚落与H地的温差基本符合正常的气温递减规律。对这些信息进行组合加工就可以得出:两地气温都随着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日变化而升高,因而H地15时的气温大于12℃,甲聚落15时的气温也就大于21℃,所以15时甲聚落实际气温应最接近D选项的24℃。但因学生未能关注以上的隐藏条件,而只是依据甲聚落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14时,而15时接近一天中的最高值,因此,15时气温比10时的17℃高,可能是21℃,结果选择C选项。

若学生不能把试题材料中所蕴藏的隐性信息提取出来,并和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关联起来,就无法应用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解题。因此,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养成关注隐性知识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善于从平淡的文字描述和符号中,挖掘其内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如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借助显性信息作为思维中心,通过联想,将存储在材料中处于静止、凝固状态的相互关联的地理环境各要素激活,使隐藏在地理现象背后的信息显性化。

三、只重平面,淡化立体,导致缺乏提取时空信息的意识

地理学有明显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同一现象在不同维度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高考试题选取的命题素材往往具有特定的时空组合,解题时只有用立体的视角才能准确地获取地理事物的空间和时间等特征。但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往往只建立单一的平面模型,而忽视时空组合的立体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因而容易混淆地理时空,导致对试题信息解读的偏差。

案例三(节选自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卷)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 种问题。如下图中将某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根据图和表1,回答第3题。

3.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米)如表1所示,则此地最可能位于

A.四川盆地 B.长江下游

C.东北平原 D.黄河下游

学生已从中国地理获知,中国三大平原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最低平。学生也从表1中获取了该区域地势低于20米的信息。有些学生仅依据以上信息就确定该区域最可能是长江下游。然而,该题已强调学生要将图表进行组合,而只要将表与图组合,就能得出该地河流海拔最高,并且由河流向两则的城市和农田对称降低,因此该河是地上河,所以应该选择黄河下游。

该题因学生没有进行图表空间组合,导致得出错误的答案。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多利用图层叠置和图、文、表转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具备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归纳、评价的思维能力,学会用不同的时空维度表示同一地理事物的能力。

四、强记现象,轻视过程,导致缺乏关注独特过程的意识

高考试题的取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专业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具有独特的背景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这类试题往往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原理,分析、论证、探讨与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师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对教材所提供的观点与事实的复述,而未能对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以及限定条件进行阐述。学生学习时也侧重于强化记注事物发展在某一阶段的静态现象,而很少去关注地理事物的演化过程。结果当遇到独特的演化过程时,学生就不知所措,难以归纳独特的地理事物产生的过程。

案例四(节选自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卷)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根据材料和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题。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该题以“罗布泊干涸过程的研究成果”为背景,要求学生能依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性原理,推导三角洲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变化及原因。但多数教师向学生复述三角洲地貌的形成过程时,基本上都只进行如下说明:“因河口流速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河口堆积而使三角洲不断向前推进。”结果多数学生只能理解从老三角洲到较新三角洲的变化过程,而对于最新的三角洲为什么不是在较新的三角洲基础上再向湖心推进,而是后退的演化过程,无法理解。其实只要教师平时能向学生强调三角洲的形成与流量、流速、含沙量及其它地理环境有关,学生就能依据以下两个信息,理解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一是该地地处干旱地区,蒸发与下渗强,若水量过少,河流就会在半途中消失。二是20世纪后半期,用水聚增而造成河流水量锐减,最终导致河水无法到达较新三角洲的前方,最新的三角洲也就无法一直向湖心推进。

每一种地理现象的形成都有一个或多个原因,每一种现成的结论也都有其特定的条件。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介绍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研究的发展情况,更要梳理这些现象或观点的生成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的整体演化过程和独特的演化条件。

信息的获取不等同于对知识的获取。信息的获取需要凭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对试题的显性信息进行认知,在此基础上,经过缜密的思考、判断和筛选,提取有效的信息,最终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从学习心理学角度分析,如果学生不具备试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学生就难以按命题者的意图去提取具体的信息和解答具体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三角洲气温信息
基于FY-3D和FY-4A的气温时空融合
深冬气温多变 蔬菜管理要随机应变
黄河下游的三角洲特性及未来治理思路
准噶尔盆地八道湾组湿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亚洲的湄公河三角洲
订阅信息
壮丽的河口三角洲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