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考量

2011-03-20韩美群

武陵学刊 2011年6期
关键词:生产农村文化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考量

韩美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文化创新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创新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是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内源性的文化创新和外源性的文化整合及其交互运动是农村文化创新的主要逻辑路向,而文化和谐的和谐思维方式是农村文化创新最根本的逻辑思维方式。分析新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体系,有助于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规律和准确理解当代农村文化创新的本质内核。

新农村;文化创新;逻辑考量

作为农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中介,文化将分散的农民个体结合为一定的文明共同体,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质的农村新形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和谐”曾是世代农民遥想多年的希冀与追求。如今,摆脱空幻与梦魇,“和谐”构成了新农村社会的基本文化特质,是当代农民不可逃避的生存境遇和活动场景。农村和谐文化的形成、发展演进过程,其本质也是文化整合与文化创新过程,具有完整的内在逻辑体系。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考量农村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希望更准确和更深层地揭示农村文化的发展运动过程和精神内涵。

一 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起点:多元文化的矛盾运动

随着农村社会交往的普遍和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前农村社会呈现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等多种文化竞生的复杂局面。而且,农村社会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因而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矛盾,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但是,多种文化形态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相反它们是相互联系和共生的。这样,农村社会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交汇、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冲突和相互矛盾的现实运动景况。一方面,本土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将扬弃其自身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固执的状态,形成促使农村社会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机理;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对话、交流、冲突等运动,农村多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将逐渐达成共识,促使农村原有文化得以修正、丰富和完善。

农村多元文化的矛盾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是内在矛盾运动,二是外在矛盾运动。所谓内在矛盾运动是指农村文化在没有或基本没有外来文化因素或文化精神介入的情况下,农村文化自身的内在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矛盾的冲突。该意义上的文化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生活在农村社会中的人们对现有文化产生了质疑,从而批判和否定原有文化模式。它在本质上表现为新的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层面与原有的自在的和自发的文化模式的冲突。文化外在矛盾运动正好与内在矛盾运动相反,所不同的是,农村原有的主导性文化模式具有特别的稳定性,能抑制内在批判性的新文化因素的产生,只能靠一种外来的新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冲击,使农村文化发生裂变和转型。当然,农村多元文化的两种矛盾运动形态是不能截然区分开来的,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是相互交织的。一般来说,在文化交往不发达的时期,内在矛盾是农村文化运动、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在文明交往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外在矛盾是农村文化发展、运动的主要因素。

在当前农村文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内因与外因共同发生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文化的内在冲突和外在对话将逐渐消解农村多元文化的原初形态,最终农村社会内的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落差会逐步缩小,不同文化价值在等级上的差异也将逐渐淡化。无论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扩张性的强势文化,或是处于边缘地位的被融合的弱势文化,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互动进程,而是不同文化维度、不同层面的文化精神或文化规则的文化交汇与渗透。如西方音乐进入我国农村时,不是简单地代替我国民间音乐,而是两者互融,形成一种既具有西方音乐特色,也具有中国民间音乐精髓的音乐文化符码,这种新的音乐非中非西,或者说亦中亦西,因而具有了更强大的文化张力和生命力。因此在当代农村,面对多元文化的入侵,封闭、自我保护的文化战略必然导致农村文化的落后,相反,开放、积极进取的文化政策必然为农村文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农村多元文化的矛盾运动,在内在逻辑上构成了农村文化的创新起点。首先,矛盾运动就其内在关系来看,包含着“正向对立”的两个方面和两种力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又相互转化。因其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而形成事物的同一性、和谐性;因其相互排斥和相互冲突而产生事物的对立性、斗争性。就事物的统一性、和谐性与对立性、斗争性的关系来看,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其次,当矛盾运动达到一定的和谐状态后,农村多元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持续不断的运动状态。“生生之谓易”(《周易·系辞上》),“不和不生”(《管子·内业》)。农村文化的这种矛盾运动既是一种“动”的过程,又是一种动态过程中的平衡状态,即生生不息的相对平衡状态。最后,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在整体趋向上是发展和创新的。我们常说,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便是这一道理。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无矛盾、无斗争的过程,没有矛盾和斗争,旧的势力不会自行退出,新的因素也不会自动生成。当农村多元文化矛盾运动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后,其本身便构成一个有机的和谐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和谐体自身一定会凸显出事物新的性质,创生出新的事物。因此,农村多元文化的矛盾运动就成为农村文化发展、创新的本因、依据和出发点,尊重农村“文化多样性事关人类发展的未来,人类向何处去及能够走多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这一深层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

二 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路向:文化创造与文化整合

农村多元文化的矛盾运动的深层表现形式,就是自在文化与自觉文化之间的互动。所谓自在文化,是指“以传统、习俗、经验、常识、天然情感等自在的因素构成的人的自在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2]137;而所谓自觉文化则是指“集中体现在科学、艺术、哲学等精神生产领域中以自觉的知识或自觉的思维方式为背景的人的自觉的存在方式或活动图式”[2]137。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自在文化与自觉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农民的活动与农村社会的运行,相互之间构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共同推进农村社会的文化创新与文化整合。

其一,农村自觉文化与农村自在文化的本质及其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不同的。农村自觉文化源于农村科技、民间艺术等文化活动领域,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占据主要地位,因而,文化创新是农村自觉文化活动的重要特点;而农村自在文化源于农村现有的经验、常识、习惯等,重复性思维和实践占据主要地位,所以,在农村自在文化实践中,文化创新将会逐渐消解于重复性的思维模式中。但这不是否定农村自在文化的作用。经验、习俗、习惯等自在文化因素往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途径,潜移默化地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其文化基因,左右其日常行为。而农村自觉文化则只能通过教育、规范等理性、自觉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引导和推广,其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下。

其二,农村自觉文化与农村自在文化并不是彼此独立和完全分离的,事实上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文化创新。首先,农村自觉文化是在农村自在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自觉的,如农村风俗、原始宗教等在延续与传承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农村音乐、民族戏曲和舞蹈等自觉文化形态。其次,农村自觉文化会对农村自在文化进行有目的地渗透和创新,特别是在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这种渗透和创新会频繁发生。实际上,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农村自发文化有两大来源,一是从远古积淀和传承而来,如自发的经验、习俗、礼仪等,二是从常识化、模式化的文化精神成果和人类知识转化而来,如行为规则、道德戒律等。因此,农村自觉文化常常会转化为农村自在文化,影响农民的日常生活。最后,农村自觉文化与农村自在文化的渗透与互动,既可能推动农村文化创新与发展,也存在着走向异化和僵化的可能,从而变成农村文化创新的重大束缚,这正是农村文化需要吸收外源性文化的依据所在。

其三,农村自觉文化与自在文化同属农村内源性文化,与外源性文化存在一种文化整合的关系。在文明开放的今天,农村文化不再是一定地域内的特定文化概称,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文化整合,即外来的新的文化精神被农村本土内源性文化整合而成一种新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过去,在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农村自觉文化与自在文化没有达到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农村文化因其超稳定结构而长期没有太大变化。但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越来越多地通过外在整合方式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转型。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看出,农村内源性的文化创新与外源性的文化整合是当今新农村文化创新的两种主要路向。农村文化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从农村文化发展来看,其活力主要来自于它的创新能力,丧失创新能力的消极文化积累,其结果必然使文化走向衰落。我国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主要源自于其巨大的吸收它种文化、创新变革自身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创新不仅是指文化内容的激活,更是指整个系统模式的革命和转型。它是原有价值体系、心理定势、思维方式的解构,也是新的观念、思想、规则的建构;是传统惯性的消解,也是传统精华的重铸;是社会生活的变革,也是人身心的新生。这是文化从异化向其本质复归的历史必然。”[3]同时,农村文化创新绝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文化整合相伴而行、交融在一起的。在当代农村,文化整合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无论是语言、文学、宗教信仰,还是民风民俗、艺术审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流与融合。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中,农村文化不断整合着多种外来文化,从而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农村文化创新与文化整合两方面的路径共同推动了新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 新农村文化创新的逻辑方法:文化和谐思维

由于文化类型和文化成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农村文化通常具有多种层次和多个级别。一般来说,同一文化体系内部各要素的结构和功能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支撑的,并具有与其它体系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特征和属性。同时,一个文化体系通常又可分为若干个子体系或子系统,这些等级层次不同的文化体系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又可能形成高一级的文化体系。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就是让不同层级的文化体系在形式、内容、目标、功能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逐渐融合,使不同文化形态和文化要素达到和谐,以利于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谐的农村文化不是一个封闭同一的僵死整体,而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有序系统;和谐的农村文化也不是抹杀个性,而是提倡文化个性,促进不同文化共荣共生与和谐发展的。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理念的指导,促进文化生产与文化需要、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4]。

(一)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的和谐,是建立和谐农村文化的前提和条件

正确处理文化生产与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文化生产与人的发展的需要、文化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农村文化生产与农民的发展需要的关系。作为人类生存方式的观念表征,文化的进步是人类发展的标志,同时人的发展在客观上也需要进步文化的推动。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生产与农民群众广泛而又复杂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文化活动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提高文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又要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提高文化的社会效益。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相互促进,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体系。当前,我国农村文化生产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文化生产的落后与不足既制约了农民的发展需要,又成为文化自身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我们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其一,文化生产应体现主旋律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农民是由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不同的文化层次构成的,它们的文化需求也是多方面、多样化的。因此,在文化生产中,应尊重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生产出不同品位与层次的文化产品。体现高层次、高品位、高水准的高雅文化与具有普及性、通俗性的大众文化,都是广大农民需要的,在文化生产中两者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文化需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趋同性,因而需要导向与引领。先进的文化催人奋进,腐朽的文化蚀人身心,落后的文化使人无为。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还应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旋律,用先进文化支撑文化建设的精神大厦,引领多样化文化协调发展。其二,改进文化生产方式,使之与农民的需求相适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生产往往局限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把政治目的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不健全时,文化生产又易局限于市场的盲目运作,主要把经济目的放在首位。而文化生产的本性在于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进行探索、开拓和升华,单纯的政治目的或经济目的都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导向与大众之间的脱节,难以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甚至会影响文化生产本身。所以文化生产除了兼顾一定的经济、政治目的之外,更需与农民的需求相一致。其三,正确处理文化生产的独创性、精品性与文化生产的普及性、规模化的关系,服务于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为适应农民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的现状,文化生产应具有先进性,创造出更多新品、精品和力作,同时广大农民文化需求又是广泛而普遍的,在推出文化精品的同时,还应注重文化生产的普及性、规模化和批量化。

其次,正确处理农村文化生产与农村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个人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5]这里的精神生产就是狭义的文化生产,它既包括关于自然和社会一切知识、理论等思想形式的生产,也包括价值观念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和语言之中的精神生产。文化生产广泛渗透于人类三大生产之中,是它们的共同内容和共同成果。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生产日益走上社会生活的前台,成为社会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构成了国家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生产与社会发展要求是一致的。一方面,文化生产促进社会发展。文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集中表现在对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之上,而社会的发展,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自身发展是完全同步的,只有文化进步了,人自身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另一方面,社会发展推动文化生产。文化生产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文化生产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而单独存在,它总是从社会生产一定形式中产生,并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促进农村文化生产与农村社会发展相协调,应着重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农村政府职能转变,切实解决缺位与越位的问题,革除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规范的农村文化企业,为加快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主体和微观基础。其二,促进农村文化创新,增强农村文化活力。农村文化创新是农村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和前进动力,加强农村文化创新,就是要立足农村实际,突出特色,科学确立农村文化发展的战略,构筑适应农村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战略体系;就是要面向世界,抓住机遇,全面推进农村文化管理的创新;就是要树立新观念,探索新方法,培育创新农村文化市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二)农村文化诸要素之间的和谐,是建立农村和谐文化体系、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基础和内容

农村文化体系是一个由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单一的视角很难完整认识这一复杂系统。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视域剖析农村文化,科学处理农村文化内部诸要素的关系。

第一,文化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和谐。从总体来看,一个文化体系一般由文化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和文化环境等要素组成,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就是促进这四个要素及其关系的和谐。文化主体的和谐,是指不同的主体之间即农民群众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集团、社会和人类之间的和谐。文化客体的和谐,是指文化主体的活动对象在结构、功能、性质等方面的和谐。文化介体的和谐,是指连结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的多种工具、手段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之间的和谐。文化环境的和谐,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文化活动的所有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和谐。为促进整个农村文化体系的和谐,还要求所有文化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与文化环境之间都保持和谐,以推进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农村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和谐。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范畴,在个体和社会的各个层面的活动中,表现为不同的存在形式和形态。以不同的尺度和视角分析,文化形态有不同的分类。如从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来看,文化可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从文化的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来看,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从不同地域、不同主体、不同阶层的角度来看,文化可分为中心文化与边缘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以及其它形态的文化。由于透视的角度和尺度不同,以上文化的存在形态彼此差别而又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和谐农村文化建设中,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要求农村多样文化形态之间和谐共处与互促互进。

第三,农村文化的不同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从文化的不同层次和结构来看,文化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深层结构,由基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尺度等构成;二是中层结构,由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观念因素构成;三是表层结构,由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2]72-73,以及观念形态的一些物化成果,尤其是文学(诗、文、小说)艺术(书法、绘画、音乐、戏曲、建筑、家具、工艺)等构成。文化的深层、中层及表层结构的多种文化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建立和谐的农村文化体系,要求农村文化的诸多构成要素之间均衡一致、协调统一,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1]任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危机和出路[J].武陵学刊,2011(4):69-74.

[2]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田丰.文化进步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9.

[4]韩美群.和谐文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79-28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

LogicConsiderationofNewRuralCulturalInnovation

HANMei-qu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China)

Cultural innovation is the basic factor which promotes new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re is complete inner logic system in cultural innovation. The contradiction movement of diverse culture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new rural cultural innovation. Endogenous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exogenous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ir interactive movement are its major logical paths. Cultural harmony is the basic thinking way of new rur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alyzing the inner logical system of new rural cultural innovation is helpful for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ultural innovation and precise understanding its natural kernel.

rural culture; cultural innovation; logic consideration

D422;G120

A

1674-9014(2011)06-0040-05

2011-09-1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文化选择与创新研究”(10CKS010)。

韩美群(1975-),女,湖北荆门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

(责任编辑:张群喜)

猜你喜欢

生产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谁远谁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