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创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011-03-20胡颖文

文教资料 2011年7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政治

胡颖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以人为本”创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胡颖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文章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重点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新方法。

“90后”大学生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正如前些年社会一直批判“80后”是被抱大的一代,是爱享受的一代,是思想已经被“西化”了的一代一样,现在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了“90后”。由于“90后”群体所具有思想新潮、个性张扬、追求享乐等某些鲜明的特点,社会上很多人对“90后”这一群体的教育深感担忧。随着他们开始成规模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二、“90后”大学生的新特征

(一)心态开放,个性张扬,易接受新鲜事物。

关注报纸或网络等大众媒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90后”的一些奇闻轶事,“时尚、青春、非主流”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90后”往往个性张扬、早熟且叛逆。同时,他们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强,心态开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突出表现在对新媒体的熟悉和热衷程度上,例如对网络技术的应用特别热衷或感兴趣,经常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电脑、手机、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不离手。

(二)理想信仰缺乏,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

“90后”大学生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理想和信仰,缺失真正的偶像,内心有时较为空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他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并且使得他们很早就了解了社会现实,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因此,思想更为现实,重物质追求,轻精神追求,甚至把理想现实化,功利欲望强烈,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例如,“90后”大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入党,为了入党而竞选学生干部等现象在高校中已经屡见不鲜。

(三)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11月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在武汉大学“出炉”。调查中,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些调查数据有力地说明了“90后”大学生缺乏经济独立意识,对家庭的依赖非常大,并且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四)强调自我,享乐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90后”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特的“4+2+1”家庭环境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集各方宠爱于一身,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在家长的迁就下通常都能得到满足,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因此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当他们自身的权利面临侵犯的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起“70后”、“80后”,他们更懂法、更懂维权。 总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90后”新一代大学生具有自信、懂得“享乐”、追求生活质量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自私、专制、组织纪律性较差等问题。

三、创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新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老师要真正从内心接受和喜欢“90后”,不能仅以成年人的好恶和惯性思维来理解、审视和评判他们。“90后”在危难时刻如西藏3.14事件和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用事实证明他们是堪当重任的一代,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强的性格和无私的爱心。实际上,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思想特点,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以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则他们一样能够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其次,对于“90后”学生,老师不能再以纯粹管理者的身份去管理他们,更多的应当是交流和沟通,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教育,用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再次,老师应当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较好的接受能力。“90后”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老师只有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能真正融入他们,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为他们信服老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

“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他们追求个性化发展,教育者应当改变以前一概而论的普遍说教模式,对不同性格特征、家庭背景、理想信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育,不能把一种人生发展模式强加于每个个体。并且要围绕“90后”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三)调整教育重点,注重对“90后”大学生的“三观”教育,加强自律引导。

“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迷茫,未形成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产生空虚感等问题,因此思想教育者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开展“三观”教育。一是通过思政教育等方式加强他们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对其教育的全过程,把社会理想教育与个人理想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崇高信念,树立热爱民族和国家的高尚情怀。二是加强自律引导,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不少大学生认为升入大学就大功告成,抱着彻底放松的心态,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在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性地引导他们树立成长成才意识,加强自我约束,避免学业上的荒废;并且引导他们克服生活中过度依赖父母的习惯,锻炼自理自立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三是积极开展素质拓展,通过素质拓展训练增强“90后”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四是通过感恩教育和志愿服务活动,唤醒和增强“90后”服务他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加强对“90后”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和干预。

由于 “90后”这代人没有接受过生活中过多的磨砺,受到挫折后不能很好地调节自我,容易一蹶不振,选择逃避或放弃,周而复始,就出现内向、自闭、自卑或抑郁,导致上网成瘾、自杀、反社会等不良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90后”大学生而言变得更为关键。高校应当加大力度建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干预机构,切实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并加大宣传,从思想上扭转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无用论的误解,使得他们逐渐接受心理咨询,养成有问题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帮助的习惯。当然,思想教育者也应当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对他们进行抗挫教育和训练,促使他们养成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正确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90后”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抗挫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四、结语

“90后”这一代人的教育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共同努力,家长们不要过分宠爱,高校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90后”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这不仅是家长、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90后”本身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这样和谐的社会才能延续下去。

[1]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中国青年报,2008年11月12日第6版(教育·科学).

[2]莫玉华.“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消费导刊,2008.2.

[3]程婧.试论“90后”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研究,2009年6月中旬总第153期.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心理健康政治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