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2011-03-20宋河仙

文教资料 2011年9期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

宋河仙

(广东金融学院 肇庆校区,广东 肇庆 512060)

浅议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宋河仙

(广东金融学院 肇庆校区,广东 肇庆 512060)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公民意识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存在问题 影响原因 改进措施

公民意识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好,公民意识是基础,应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规范、参政意识等方面并没有随经济同步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识如何关系着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因而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正是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在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公民意识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著名学者朱学勤对于公民意识的解释是:“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及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身维护和积极参与。”[1]由此可以理解为:公民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基本社会身份的自觉认同,是以一定价值观为指导对其同国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主要是对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的自觉认识。

公民意识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民意识教育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国民效忠国家的意识、有效参与公民生活的知识和技能、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之成为良好公民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公民意识教育是指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公民教育的课程及活动,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民主观念和法治精神,以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具备公民资格的教育活动。[2]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之下,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通过各种传媒手段广泛地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高等教育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塑造法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爱国主义意识,等等。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并主动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地热爱国家,维护法律,担当公民责任的意识的一种教育。[3]

二、大学生在公民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80后”、“90后”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显著增强,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公民教育基本内容缺失。

我国公民教育的课程,例如小学、初中的思想品德课、高中的政治课等,所教授的知识基本涵盖公民基本常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这些课程都是辅助课程,没有得到重视,导致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乏。与语文、数学等科目不同,公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观念,并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承担责任,勇于践行。就我们目前所进行的公民教育内容来看,无论是编写的教材还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所占的比重都远远大于思想观念的比重,目标仍停留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上,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真实联系,往往是对生活平面、死板的再现,引不起学生在思想上的感触和共鸣,因而也难以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观念。知识能否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能否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缺乏衡量的标准,既没有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又没有作为重要的指标来审核。

2.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

第一,民主意识增强,集体意识淡薄。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平等、民主、正义的意识比较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一些大学生过于注重个人名利的得失,崇尚自我价值取向,当集体与个体发生冲突时,信奉个人主义,以个人利益为重,缺乏对自己所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第二,主体意识增强,责任意识缺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促使大学生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另一方面使部分大学生不自觉地缺少了对国家及社会责任的思考。很多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高收入和自我实现并重,而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思想在他们的意识中相对淡漠。

第三,对公民知识了解程度较高,而公民行为意识相对较低。大学生的这种倾向导致行知背离,即行为意向与其对社会关系的规范认识相矛盾、相脱离,导致部分大学生较高的公民认识水平与相对弱化的公民社会理想之间出现情感断裂。这种情感断裂表现在:“一是政治观念逐渐淡漠,缺乏信仰及追求;二是日常生活道德行为低下,缺乏自信和感悟。 ”[4]

三、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原因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公民意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我们有必要深入探究缺乏公民意识的原因,以求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

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和一个国家的历史分不开的,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衍生出来的专制文化大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压制了人的独立和自由。老百姓没有独立的人格,只有培养臣民、子民或草民,而无公民,更不用谈公民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教育。高校公民意识教育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而我国的封建传统道德教育却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封建帝制已经终结,但强烈的封建臣民意识、官本位意识、封建特权意识及宗法观念等,在不同程度上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公民意识教育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当代大学生,“而是学生背后庞大的社会、悠久的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5]。可以说,公民意识教育的过程也是破除封建主义的臣民文化和臣民意识、建设公民文化、培养公民意识的过程。

2.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滋生的不良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一起进入中国,国外的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颓废的思想文化观念也同时乘虚而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们一味强调个人的能力而不顾社会公德;一些道德领域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等活动蔓延;一些人价值观扭曲,拜金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

3.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发展的影响。

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学校对提高学生公民意识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不能落到实处,学校对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只能成为口号,流于形式。

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要向大学生传授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相关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形成对社会和国家的积极态度和在态度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6]而学生相关态度或价值观的培养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者政治辅导员单个人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各个学科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将公民教育活动与各个学科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不能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功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偏重智育目标的实现,忽视对教材固有的公民教育内容挖掘和传授,使得学校的公民意识教育无法得到真正的全面落实。

四、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改进措施

解决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多方面配合,做多方面的工作。

1.建设好社会大环境,营造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理念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会不断深入人心。针对当前在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应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力求司法公正,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增强人们对法制的信心和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在全社会开展卓有成效的普法宣传,使人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使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在每个公民的思想意识中扎根发芽。

2.完善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完善的公民教育课程主要是指公民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1)加强公民意识的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仍然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模式,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该接受的公民教育,没有被重视。而只有真正理解公民的内涵,才能产生公民意识。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初期的公民教育,“应该把真正的公民教育,比如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公民的个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的关系等,以非常浅显但又非常准确的方式教给每个人”。[7]

(2)构建科学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

公民意识涉及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首先应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国家要忠诚、信念和信心,要坚定地保卫国家和维护国家利益。

其次,要培养大学生公民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意识到公民这个角色所蕴含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法律、制度、道德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活动、社会公共事务,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中。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观念教育,而且需要实践。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形成良好公民品质的途径。

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实践活动,给大学生提供现实的、广泛的参与机会,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和民主实践,提高政治参与的意识和技能。例如,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到班级委员会或学生干部、社团组织负责人等学生工作岗位的公开竞选;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学校广播站、校报和校园网等各种广播媒体应加强公民意识的宣传,如三月份“两会”召开期间可就有关社会政治议题开展广泛讨论,培养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应有的态度;组织模拟法庭;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等等。各种实践活动要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团队协作的能力,以及有序参与政治的能力,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积极地介入和参与国家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管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不论是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还是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盛事、广州亚运,中国人民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责任意识和国家荣誉感,人们的公民意识正在逐步觉醒。正如《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朱铁志所讲:“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是党的领导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同时也是公民意识觉醒的成功,是千百万普通中国人自觉自愿参与的成功。在筹办奥运会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把国家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那种由衷的微笑写在脸上,荡漾的是主人的快乐,觉醒的是公民意识。”[8]

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是社会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但这并不是公民教育的终结。因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和载体都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丰富发展的,所以公民教育的问题将是个长期探讨的课题。

[1]刘和福.试论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黄秀群.政治课如何进行公民意识教育[N].清远日报,2006-8-16.

[3]丁占英.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12.

[4]杨维.刘苍劲.素质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6]蓝维,高峰,吕秋芳,刑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李公明等.公民意识在苏醒,但仍缺乏自主力量[N].时代周报,2010.12,(108).

[8]朱铁志等.奥运加快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正走向公民社会[N].北京日报,2008-9-1.

[9]丁林.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J].人文探索,2009,(2).

[10]肖迎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

[11]许海燕.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培养[D].新疆大学,2008.5.

[12]傅红冬.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J].高等教育,2009,(1).

猜你喜欢

公民意识大学生
论公民美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