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和谐社会

2011-03-20涂途

武陵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化

涂途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和谐社会

涂途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随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学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功效,也越来越突出和显著。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要注重和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创造和提供优化的精神生态系统;正确认识处理“和谐论”和“矛盾论”的辩证关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思想过硬,能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改造结合起来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精神生态系统

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0岁生日的大庆,回顾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我们不能不为伟大的党和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巨变和进步,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也在蓬勃发展。通常我们所说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或“大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其中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精神文化”,既是观念形态或意识形态的文化,也是一般社会意识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等等,它们都是一定的观念形态或社会意识体系,是人类文化的高级形态和核心内容,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文化或“小文化”。文学艺术是“精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类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文艺”既是“文学艺术”的简称,也可以作为广泛的“文化艺术”的特称。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球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文化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建设劳动人民理想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到来之际,随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学艺术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功效,也越来越突出和显著。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对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努力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地、创造性地去认真思考和研究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尽可能地给予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判断和回答。这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和谐社会”这个中心,对相关的几个问题,初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这个概念,通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它具有不同层次的涵义。例如,数学层次中的“偶数”,即可以为“2”整除的整数,被称为“和谐的数”;黄金分割率是人们公认的典型的“和谐数”。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所谓“和谐理论”,与“平衡理论”相似,提出的是“一致性原则支配所有人的思想”。审美层次中的“和谐”,是“美”的范畴的重要因素,包括形式美的对称、平衡、均等,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协调统一、和顺一致、均衡匀称等等。艺术层次中绘画的色彩、线条、构图的协调,音乐的“和声”、“和弦”,文学中结构、语言、风格的统一,建筑群中有代表性的巴黎“和谐广场”等等,都是“和谐”的不同表现。在哲学层次中,“和谐”指的是不同事物和现象的多样联系中形成有机配合、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比例关系恰到好处的整体。社会层次的“和谐”范畴,则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境界,社会中各种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种族、阶层、职业的人,都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互爱互助、和平共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等等;同时,“人类的尺度”还与“自然的尺度”相适应和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向人类社会最高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在中外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和谐”这个词语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和延伸的。

“和”与“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在先秦的《国语·郑语》中,记载了西周太史史伯对郑桓公的谈话,其中说道:“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的“和”,即“以他平他”,是指不同事物或不同因素的结合和协调,构成为差异性的统一。“同”,即“以同裨同”,则是指完全等同的事物或等同因素的重合,是排斥差异性的直接同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形态,“同则不继”,就是说从完全相同的事物中,不可能产生新的东西,而只有不同事物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才有可能“和实生物”。这里包含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随后,《周易》中的“泰”:“乾下”、“坤上”,表示宇宙中的两极,如阴阳、天地、明暗、男女、灵肉等等,由对立转化为“和谐”,化凶为吉,国泰民安。《中庸》中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及儒家的“天人合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道家的“无欲”、“无为”、“无争”等等,都是与提倡和谐思想相联系的。

西方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在众多思想家、哲学家那里,也一直不断地宣扬和谐观念。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对立方面的统一就是和谐”;到赫拉克利特的“从对立的东西中产生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再到柏拉图的“谐和者,无形无体,灿烂庄严,寓于所以谐和之琴瑟之中”,以及他的《理想国》中宣扬的和谐理念;直到19世纪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曾不同地用各自的观念,论述过不同层次的和谐范畴,描绘过心目中各式各样人类理想的和谐社会。

然而,只有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类长期幻想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建构和谐社会才成为工人阶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曾经写道:“工人阶级并没有期望公社做出奇迹。他们并没有想靠人民的法令来实现现成的乌托邦。他们知道,为了谋得自己的解放,同时达到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着的更高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工人阶级不是要实现什么理想,而只是要解放那些在旧的正在崩溃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的社会因素。”[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什么乌托邦,不是某些人的主观空想,而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孕育的新的人类最高阶段的理想的大同社会。

按照我的理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预定的未来社会的蓝图,是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繁荣、富强、昌盛的最终目的。这样的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能够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压迫,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是不需要国家、军队、监狱以及专政机构的社会。构建这样的理想社会,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后所作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以及描绘的人类社会的美好前景。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仍然存在着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的社会;不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公正的社会;不是尔虞我诈、“一切向钱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社会;不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荣辱不分、美丑不辨的社会;更不是独霸世界、穷兵黩武,以强凌弱、颐指气使的霸权主义社会。当然,也不是贫穷落后、民困国贫,财匮力乏,任人欺凌和宰割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所鼓吹的“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在本质上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将西方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吹捧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宣扬“中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就会开辟世界历史发展的新航道”、“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如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样,将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完全混为一谈,这完全是故意制造混乱、混淆视听,是非不分、耸听。按照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可以看出,实际上它指向的是一条资本主义的道路,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所鼓吹的道路,它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背道而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要求,与种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念和言论划清界限。

二 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创造优化的精神生态系统

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质量”、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同时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更应当注重和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创造和提供优化的精神生态环境系统,爱护和珍惜文化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以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性循环的氛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不断地、持续地、稳定地发展和繁荣,使之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相适应、同我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

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向着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迈进,就一定“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是与其它社会历史时期和社会阶段出现的“和谐社会”有着根本区别的社会;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人民大众的先进文化,是属于列宁所说的那种不“依赖钱袋、依赖收买和依赖豢养”的精品文化,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的最优秀的文化;当然,也是不愧为人类社会宝贵精神财富的最鼓舞人心的尖端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包括文艺理论、文艺发展史和文艺批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起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要创造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生气勃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把握正确的导向,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保持生命活力的根基和土壤,也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生态系统首要的必备的条件。

与此同时,还要根据精神文化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尽最大可能给予良好的、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环境和空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殊的、个体的复杂而精细的脑力劳动,带有创作者强烈的个性和创新性特征;同时,艺术生产的客观对象,又是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广大的不同层次的人民大众。消费者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文化艺术品的多样化,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这样,文化艺术品的生产就必须与物质生产中通常的、普遍的批量生产和重复生产相区别,遵循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鼓励开拓和创新精神,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文学艺术的种类、体裁多种多样,文艺作品的内容、形式、题材、风格和手法丰富多彩,这是个性、多样性的体现。但是,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不论就其包含的思想内容、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还是就其社会功能来说,都是个性与共性的对立和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就是它们的共性。这个共性又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个性表现出来,即通过各具特色、有独特个性的不同种类、体裁、风格、流派、主题、形式等等充分地展示出来。因此,就像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这个领域,是“不能作机械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而要“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软实力”,与政治、经济、法律等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区别。我们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软实力”的特殊魅力和强大威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生态环境,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正确认识处理“和谐论”和“矛盾论”的辩证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和谐论”与“矛盾论”的辩证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中应当明确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如上所说,“和谐”这个概念,是与矛盾、对立、不和谐等等概念并存的。将“和谐论”与“矛盾论”有意无意地绝对对立起来,是严重的理论误区和误导。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谈到“和谐”时便说:“比单纯的符合规律更高一级的是和谐。和谐是从质上见出的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是这些差异面的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和谐关系已越出了符合规律的范围,正如符合规律虽包含整齐一律那一方面而同时却超出了一致和重复。但是同时这些质的差异面却不只是现为差异面及其对立和矛盾,而是现为协商一致的统一。”[2]这里反复强调的,正是和谐与差异性的对立和统一。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和回避。用形而上学、玄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努力去处理和解决矛盾,不管动机如何,效果总是与良好的期盼和愿望背道而驰的。在矛盾对立统一中,对立和斗争是普遍的、主导的,决定着事物的性质,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3]。因此,只有适时地抓准、抓对、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通过正确的、有效的方法加以处理和解决,才能从量变上升到质变,才能向和谐、统一、团结方面转化,社会才能持续地进步和向前发展。解决矛盾需要通过斗争,斗争的形态和方式则各有不同。对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采取镇压和管制的方式解决;对人民内部矛盾,通过教育、说服、争鸣、辩论、竞争和竞赛、争先创优解决。但归根到底,无论如何都需要一定的、恰当的斗争,没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恰当斗争是达不到和谐的。

毛泽东说:“文艺界的主要的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和谐社会并非无差别、无矛盾的空想的“乌有之乡”;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仍然还会有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先进与落后的矛盾、男女性别的矛盾,以及年龄差别带来的种种矛盾。和谐文化并非是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和互不沟通、交流、交锋的文化。何其芳曾经出版过一本书,书名便是借用斯大林的话:“没有批评就不能前进。”科学的文艺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主要手段和力量。没有科学的文艺批评,文艺学无法成为真正的、完整的科学。文艺批评既是创作和欣赏、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又是理论的运用和检验。早在19世纪30年代,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便说:“批评是一门科学。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建立在彻底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其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入研究典范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的突出现象的基础上的。”[4]所以,别林斯基将它称之为“运动的美学”。

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是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分析、研究文学艺术的各种现象,并加以总结和提升为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正常的、平等的、有说服力的、科学的评论与辩论、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消除不协调、不一致、不和谐的因素,取得共识或求同存异。正视矛盾并善于区别、处理、化解和解决矛盾,才会达到“协调一致的统一”,即“高一级”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有效的、名副其实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社会主义文艺不但应当并善于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而且还要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使自身在矛盾和斗争中前进和发展。“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

四 建设一支既能改造客观世界又能改造主观世界的文艺工作者队伍

与此相联系,还有一个为许多人忌讳的话题:“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的问题。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建设和人才的教育培养,应当是以出精品和出效益为前提和目的的;没有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作家、艺术家,即优秀精神产品的创作者和生产者,是不可能创造出真正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的。

毛泽东曾经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他经常引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蠧”的成语,勉励全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不要“陷入盲目性,缺乏自觉性”。他在一次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对劳动英雄模范们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脸上有灰尘,就要天天洗脸,地上有灰尘,就要天天扫地。”“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文艺工作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自身没有高尚的情操、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敏锐的感受力,站不高、看不远,故步自封、自以为是,又怎么可能创作出与社会、时代同步,与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引领先进文化思潮,具有永久魅力的不朽作品呢?

周扬曾经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中国革命文学运动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旺盛起来的,这个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破天荒的伟大运动,对革命事业的贡献有它一定的地位,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是这个运动也有它严重的缺点。革命文学的许多作者都是‘被从实际工作排出’的青年,在他们身上,对于实际的疲惫情绪和革命的狂热幻想结合在一起,他们没有放弃斗争,却离开了群众斗争的漩涡和中心,而在文学事业上找着了他们的斗争的门路。他们各方面都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情感,但却错误地把这些思想情感认做了无产阶级的思想情感。因此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意识的改造就没有提到日程上。这就形成了革命文艺运动的最大的最根本的缺点。”[5]我想,这段话的作者周扬是将自己也包括在“有它严重的缺点”之内的,因为当时已是延安整风的后期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周扬概括和指出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意识的改造”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21世纪,面对国内外现实,重读这段论述,给我们以新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科学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先进文化的结晶;它不是像某些人描绘和渲染的那样,是可以“恶炒”出来的。有人说:“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作家很容易。”的确,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目前即达数千人,如果再加上各省、市、区分会的会员,早已远远超过5位数了,而且每年还在递增着。由此可以推断,“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文艺理论家也很容易”,因为作家、艺术家需要源源不断地吹嘘和捧场。不仅相当一部分作家、艺术家以“恶炒”换取名利双收,有的文学艺术评论和理论家竟然也以“炒作”职业为荣。

多年前,英国广播公司发布过一篇题为《中国伪娱乐新闻的“恶炒”》的报道。文章概括地说:“当下中国,每每歌星发专辑,演唱会启幕,作家出新书,影视片开播,选秀节目造势,总有‘猛料’假新闻神秘出街。唯有‘出位’,才成话题。”报道列举了近年来在我国媒体上出现的许多“恶炒”,最后一段举的例证是:“今春某位作家复出,先是在一份文学杂志上‘对话’,但未见波澜;后在两家颇具影响力的媒体上,对精心挑选的名人‘骂街’,被骂者深知对付炒作的最好办法就是不予理睬,开骂最终打了水漂;他急了,又跑到一家电视台自暴吸毒和嫖娼经历,这才引起些许反响,不过与他预想的还差一大截。他一再闹腾,人们觉得他精神出现问题,他又主动去心理访谈节目看所谓的心理医生。他表面疯狂的背后,隐藏着精明的算计:他的一部新书出版。据出版方披露,如果仅仅依靠图书发行,许诺给他的高额版税至少要发行70万册才能达到,但目前发货仅20万册,各地又纷纷退货,最终估计发行10万册。自我标榜‘我是流氓我怕谁’的这位作家如此炒作,看来真是山穷水尽了。”报道评论说:“伪娱乐新闻成灾,但在中国却没有法律来管,真让百姓头疼。”如今,这类国外报道在我的印象中已不只一两篇,列举的事例也绝非独一无二、极其个别。可对这类现象听之任之、不闻不问,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难道这果真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必经之地和必由之路吗?难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是通过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炒作”就可以实现的吗?

“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改造客观世界必须以改造主观世界为前提,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过程中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没有对过去有关认识和实践的失误的反思,以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不能提升和前进。美学观和艺术观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和艺术观必须端正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总结以往成就,改进不足和缺陷,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就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我仍然坚信,“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它应当成为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座右铭。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76.

[3]毛泽东.矛盾论[M]//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799.

[4]普希金.论文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3:150.

[5]周扬,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延安:解放社,1949:10.

G02;D616

A

1674-9014(2011)03-0064-05

2011-05-12

涂途(1934-),男,湖北武穴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责任编辑:张群喜)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