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略议《辽宁文化通史》的特色

2011-03-20周溯源

文化学刊 2011年2期
关键词:文化史通史体例

周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略议《辽宁文化通史》的特色

周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732)

《辽宁文化通史》注意充分体现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为编撰地域文化史的有益探索。

地域文化史;辽宁;评判标准

辽宁省是我国海岸线北端的起点,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海岸线总长2920公里,其中岛屿岸线达627.6公里,全省14个行政市,有半数属于沿海城市(含所辖的21个市县区)。因此,辽宁地域文化,既有“河文化”,也有“海文化”。作为“主干”的内陆的“辽河文化”,与半数属于沿海城市的海洋文化,相辅相成,交互影响,交相辉映。辽宁的红山文化和辽河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

文化史专家曲彦斌研究员多年来在主攻民俗史和语言学研究的同时,一直致力于辽宁地域文化史研究,由他主编、多位著名专家参与撰著的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出版以来,受到学界的热情关注。本书卷帙浩繁、体例宏阔,对辽宁省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一次带有开辟性的、系统的发掘、收集、梳理和整合。其所采取的“通史体与断代专题”相结合的体例,对于梳理史料、历史叙事、突出专题、显示地域特色,起到了宏观与微观互相结合、纵述历史与横写文化相得益彰的作用。在表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本《通史》设辽金卷(第五卷),而非以一般宋史体例叙事,这是符合辽宁历史实际的,从事实出发侧重体现辽宁历史上多民族交流混融的文化特点的史识,将辽宁文化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优长与特色显现出来,很可取,也很有学术意义。通读全书,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突出特点与价值:

一、充分体现了地方的人文历史特点,充分反映了辽宁历史文化中的民族性特征

辽宁地区历史上有过许多少数民族,如东胡、乌桓、鲜卑、契丹、女真、满族等。她们在历史上曾经先后建立了几个有重要影响的地方政权(如三燕、辽、金)和具有全国意义的统一王朝——清朝,从春秋以后直到清代,辽宁地区的文化衍生主要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其间的活动,因此,反映满族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便是辽宁文化通史的重要内容。从体例上说,九卷本《辽宁文化通史》都贯穿着这一特点,这是辽宁省的文化通史区别于其他省区文化通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立足辽宁,观照东北乃至全国

该书编写中注意到了辽宁地方文化史与中华文化史的内在联系与互动,充分吸收当今最前沿的辽宁文化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辽宁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辽宁文化通史》既是辽宁地方文化史,又直接关系东北边疆史,这是由辽宁在全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辽宁地处东北亚要冲,是我国联接太平洋区域的重要通道,向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接近,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从历史文化的继承上考察,中朝、中日、中俄关系及其文化影响悠久、深远,且具有政治、军事、文化、地理上的诸多复杂性。因此,客观反映辽宁地域文化在全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为,便成为辽宁地方文化通史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与时俱进,在地方文化通史中首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入史,于总卷增辟了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专题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汉译概念在中国使用以来,笼统而言,所谓“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的甚至是“物化的”,以及非物质的两大方面。显然,这两个方面是构成“文化”的两大主体。因而,作为地域性的文化史,在强调了一般概念的、以考古发现为本体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不应忽略与其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将其载入史册。尽管正式作为政府行为的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始于21世纪,超出了《辽宁文化通史》体例所规定的时间范围的下限(20世纪末),但是,近年来凸现于世人的众多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现今大规模开展专项抢救、保护工作以来方才出现的事物,而是历史的累积。有鉴于此,在按照体例不便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卷的情况下,在具有综合与补缺作用的总卷中给予应有的位置,亦即设立一个专题,可以说是一个有眼光的做法。

该专题根据辽宁省的实际,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已经公布的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依据,编辑了一个概要性的通览专题。既不打破全书各卷的体例,又在作为主卷的正文中以专题的形式予以展现,《辽宁文化通史》在这方面首开先河,具有明显的学术创新意义。

四、详略从史实出发,不硬凑篇幅

比如辽金卷,由于这两个朝代在辽宁地域发生的史实文献记载有限,可写入本书的内容相对较少。尽管作者“尽量选取今属辽宁省的资料和图片,不足的地方也选取了其他地方的资料和图片来说明。这么做也是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诠释辽宁省辽金时期文化的全貌”。原则还是从史实出发,有多少可写的就写多少,不牵强附会,不为求得各卷篇幅的接近和平衡而刻意凑篇幅。从而使“每件史事必有所本,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本真实、可靠的辽金时期社会文化画卷”。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是值得称道的。

总之,该书以史为鉴,古为今用,面向未来,是一部具有高学术含量的辽宁历史上的第一部大型文化通史,无论选题内容、撰写质量还是装帧设计诸方面,都坚持了高标准。希望主编和作者继续努力,虚心听取读者的反映,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修订,最终做成辽宁地方文化史精品图书。

[责任编辑:董丽娟]

K29

A

1673-7725(2011)02-0005-02

2011-02-26

周溯源(1955-),男,湖北浠水人,编审,历史学博士,总编辑,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史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史通史体例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炽盛与深化——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五年历程(2010—2014)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凸显价值:文化史教学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