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系统构建*

2011-03-20梁传杰

关键词:决策机制学科

梁传杰,肖 敏

(1.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筹),湖北武汉430070;2.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陕西西安710072)

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是指在学科建设管理系统内,各组织在实现管理目标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则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制约机制。其中,运行机制是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动力机制是指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利益驱动、政令推动和社会心理推动;约束机制指对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约束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约束因素,即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和社会心理约束。具体而言,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等;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制约机制分为外部制约机制和内部制约机制,外部制约主要指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内部制约主要指学校内部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一、学科建设运行机制

大学学科建设要实现其建设目标和建设成效,首先必须保证其正常、有序进行,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从学科建设管理的视角来看,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主要包括进行科学决策,确立建设目标,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相关二级单位,对学科建设过程和成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学科建设过程进行风险防范,简而言之,就是对大学学科建设运行过程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管理过程体系。因此,大学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目标导向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一)决策机制

决策机制是学科建设运行机制的核心,指构成学科建设决策系统的要素、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学科建设的各级决策机构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制度和程序,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因此,健全严格的决策制度和程序是建立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的核心。严格规范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一般应包括以下步骤:界定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分析评估、优选方案、实验验证、普遍实施、反馈修订等八个阶段[1]。建立完善的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包括:一是建立集体决策制度。学科建设内涵包括凝练学科方向、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系列内容,涉及到高校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研究生处、教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国际交流处等众多职能部门,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所在,决定了一段时间内大学发展的走向,其决策必须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涉及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由集体讨论和决定,真正实现群策群力。二是建立决策论证审议制度。正是因为学科建设内涵涉及面广,几乎包括大学建设的所有主要工作,其属性既包括了管理属性,也有建设属性,还有上升到办学思路层面的办学理念属性,而从事学科建设的管理层即便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关乎大学发展的学科建设工作上,仅仅由管理层进行决策,难以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因此,学科建设决策应充分发挥大学学术机构的作用,广泛集中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各院系主要负责人、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学学科建设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论证会、座谈会的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建立决策评价制度。决策评价是运用特定的方法,对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建立决策评价制度,就是要规定决策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定期对决策的作出、执行情况等进行跟踪反馈,提供评估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修正或纠正决策。

另外,建立民主科学的学科建设决策机制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集体决策和个人负责的关系。在决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扬民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又要强调个人分工负责,避免以集体负责为由,推卸各自责任。二是硬性约束和弹性空间的关系。决策程序必须明确规定应该做什么,要求决策者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制度和程序,避免决策的随意性,使各项决策制度和程序不流于形式。在坚持硬性约束的同时,要为决策者留出经集体或个人思考判断选择的空间,发挥其在决策中应有的作用。三是科学决策和经验决策的关系。学科建设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不同的环境和情况,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对过去情况的了解。但更需要科学的思想、科学的预测、科学的技术、科学的方法,两者应有机地结合起来,防止以经验代替科学。

(二)目标导向机制

要保证大学学科建设的有序运行,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只有确立了发展目标,大学学科建设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引领学科建设的有序开展。因此,大学学科建设要从自身整体发展的层面和高度,构建学科建设目标导向机制。

目标导向机制系指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以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整个系统的运行,将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规划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偏差,采取措施,由系统自行纠正目标偏差,实行自适应调节,以保证目标的实现。大学要根据学科建设面临的形势和社会需求制定本单位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大学总体规划为依据,将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科学设定各级的目标任务,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逐层签订任务书,将分解后的目标任务层层落实,由上级部门准确对下级部门进行目标引导。学校在制定、分解、落实学科建设目标任务时,还必须根据学科建设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与各级管理人员的任期目标、岗位责任目标和部门目标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

(三)协调机制

所谓协调,就是协商问题和调节关系。管理中的协调是指管理者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因而学科建设管理必须建立协调机制,才能确保学科建设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紧密协作、高效运行、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协调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目标管理。为了实现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必须要实行目标管理,使学科建设各建设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都统一在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框架之下,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协调。在学科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围绕目标的多重关系协调,包括学科建设组织目标和职能部门目标的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协调、上下级的责任与目标的协调、职能部门之间目标的横向协调等。二是加强信息沟通。沟通是组织及其个人对共同任务和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程序,是交流思想、互通信息、统一认识的过程,是协调的前提。学科建设涉及大学的整体发展,既有宏观层面上的把握,也涉及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具体办学内容,信息量大,种类繁多。因此,学科建设组织之间必须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以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通过各有关职能部门与建设单位、各级建设单位和管理部门、各学科建设与管理环节之间经常的沟通联络以协调行动。此外,通过组织之间、个人之间及时沟通信息,可以统一思想,加深了解和增进友谊,最终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实现上下级之间思想上的统一和工作上的配合。三是建立协商机制。协商机制主要是指在学科建设组织内部及职能部门间建立起通过协商方式来解决可能产生的各种群体之间的冲突,以最终顺利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

(四)评价机制

所谓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之中和结束之后,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全面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通过评价,可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示,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2]。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是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科建设评价机制是指学科建设管理评价系统中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方法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评价机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目标性原则。对学科建设的评价,不同主体实施的评价活动,其目标有其差异性。比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学科合格评价,其目的在于把握学位授权点基本的合格标准,对于达不到基本要求的学位授权点将予以取消,从而建立起学位授权点的淘汰机制。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水平评估,则是对同类学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其目的在于对同类学科进行水平排名,让各高校了解自身相关学科在全国所处的水平。因此,学科建设评价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评价活动因目标不一,所采取的方法、指标体系等均有所差异。第二,客观性原则。在进行学科建设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科建设的真实情况,以便各有关单位查找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必须建立科学的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第三,激励性原则。由于评价活动是影响人的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而在评价活动中,必须注重启迪人的思想觉悟,激发人的积极进取精神,以达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第四,定期评价和验收评价相结合原则。在学科建设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选择不同的评价时间点,实现对学科建设过程的有效监控。大学各学科建设项目而言,建设周期都较长,一般为三至五年。为保证各学科建设项目最终能够完成预期建设目标,必须实行定期评价,以便适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学科建设成效。对于已经实施完成的学科建设项目,则需要对其建设周期内的总体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价。第五,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建设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性基础上。这要求学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量化,同时要注意定量和定性相结合。此外,为避免评价结果的偶然性以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要不断地调整评价方案和评价方法,使学科建设评价更为科学。学科建设评价在具有科学性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五)风险防范机制

学科建设风险管理,其核心就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所谓学科建设风险防范机制是指学科建设组织在风险来临之前所具有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知识及风险防范措施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方式。建立学科建设风险防范机制是学科建设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解决学科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有力手段。建立学科建设风险防范机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学科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且,学科作为一个系统,会受到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内部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和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风险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时时面临的问题[3]。不管是国家、地方、学校,还是各级学科建设组织都要认识到这一问题,树立起学科建设的风险意识。

其次,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学科建设风险防范普遍存在于学科建设的规划、组织实施、领导决策、检查、评价到最终验收的各个环节,它客观存在于各种日常管理活动中。实施学科建设全过程风险管理,就是要及时跟踪和掌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发生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使风险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效益。对学科建设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事前、事中、事后风险控制机制。事前风险控制是指在学科建设规划决策前,详细分析学科内部条件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对学科建设的影响,综合估计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采取预防性的纠偏措施。事中风险控制指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或风险发生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对学科建设的组织实施情况和形势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控,发现风险,快速反应,对其决策行为进行调整、修正。事后风险控制是指学科建设风险发生后,潜在的或已经给学科建设带来了风险损失或影响,为避免损失继续扩大和事态进一步恶化而采取的控制决策和措施。

最后,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重视风险预防。风险识别就是对学科建设可能存在的风险、风险等级以及导致这种风险的可能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归类和鉴定的过程。风险评估就是运用适用于学科特点的科学的技术方法,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因风险发生而出现的对学科建设影响程度的过程。学科建设风险管理应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以此来制定学科建设风险管理计划。同时,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对风险的预防,防患于未然。在对风险预防时,可以采取风险回避,即根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情况,在学科建设活动中设法避开或改变行为方向,规避某些风险。但这并不是盲目地一味地避开,而是一种策略性回避。

二、学科建设动力机制

要保证大学学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除系统构建并完善其运行机制外,还必须构建并完善其动力机制。要构建并完善大学学科建设的动力机制,需要把握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素,即学科建设中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一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论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如何,关键在于激发学科内部教师队伍整体的积极性,通过构建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二是将学科建设的对象——学科视为一个系统,在考量学科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引入并构建学科建设的竞争机制,引导大学学科建设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大学学科建设的危机意识。

(一)激励机制

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就是认识主体即学者的好奇心。因此,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者的好奇心,以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所谓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即调动人的积极性,焕发人的内在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激励过程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者组成[4],是由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又由目标返回到满足需要的动态过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强调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以激励其积极的行为。对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而言,在物质激励的同时,应充分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因此,在对学者进行精神激励时,首先,为他们创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因为现代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工作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就会感到最大的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是人最高一级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需要是激发学者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其次,对他们做出的成绩给予一定的荣誉。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人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激发人们努力进取的重要手段。根据他们做出的成绩给学者或学术团队一定的荣誉,也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承认和尊重。最后,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科建设组织成员参与管理,通过参与管理工作,形成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竞争机制

竞争是开放社会运行的重要机制,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量的学科建设也不例外,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学科建设的活力。竞争机制是指对竞争行为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运作方式,其核心是优胜劣汰。学科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一方面指政府在学科建设管理上如建设项目的审批、学术成果的评奖、学科点的申报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指学校在学科建设内部管理上如学科建设经费的分配、学术团队的建设、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和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鼓励有效竞争,并实行优胜劣汰,激发各级学科建设组织的活力,使学科建设的有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树立竞争意识。学科建设的各级组织和个人必须明确,在学科建设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进行竞争,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竞争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竞争形成压力和动力机制,来提高效率和增进效益,把每个学科建设组织和个人的潜能都发挥出来,产生更大的效益。其次,提高核心竞争力。竞争的根本在于“优胜劣汰”。竞争是实力的较量,实力强者被保存、发展壮大,实力弱者则被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竞争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因此,大学学科建设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由规模数量增长向结构调整和特色发展的转变,以增强学科实力,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再次,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强调学科建设中竞争的同时,不能忽略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学科建设就是以合作为基础的。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吸纳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任何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支撑。特别是随着学科之间不断交叉与融合,学科建设中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合作与竞争并不矛盾。学科建设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成为更具实力的参与竞争,形成群体综合竞争优势,增强群体竞争实力。最后,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公正性。由于每个学科的发展基础和占有的资源不同,每个学科具有不同的竞争力。但是在同一水平的竞争必须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给每一个学科发展壮大的机会。同时在学术团队内部,也要为学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促进学术梯队的建设。

三、学科建设约束机制

大学学科建设要有序、高效运行,除系统构建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外,还需要构建学科建设的约束机制。如果说运行机制的构建是构架学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规范与秩序,动力机制为学科在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供动力源的话,那么,学科建设的约束机制则是为学科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提供边界制约。学科建设的边界制约,除了大学强化自身的自律意识外,主要来源于外部,一是来源由政府和市场,即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法规、财政拨款等政策调节和引导大学学科建设,以及市场通过自身的运行与发展规律,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即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机制;二是大学、政府及社会外界对大学学科建设的监督,古今中外,在行政系统的构架上,都有行政、司法与监督三者相互制衡的思想,因此,构建学科建设的监督机制,是构建并完善学科建设约束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调节机制

政府对学科建设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政府对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通常采用以下手段:一是制定政策、法规。政府通过立法,制定学科建设政策,规范、引导、控制、调节学科建设活动,使之根据一定的目标,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政府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学科的社会功能,确立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思路,设定学科的评选条件、评选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学科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合理布局。二是财政拨款。学科建设是耗资巨大的事业,它的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外部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学科建设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学科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保证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智力和科技支持。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拨款方式也必将改革。三是学科建设评价。政府对学科建设进行评价,对国家了解学科建设现状,加强国家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推动学科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市场对学科建设的调节也制约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市场对学科建设的调节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上、学科建设资源的配置上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学科建设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市场将是一面镜子。学生的就业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学校以及学科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及学科招生的生源。市场对学生就业和招生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学科建设资源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经费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从多渠道筹措的部分将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特别是横向课题经费的筹措。此外,学科建设所需的物资基本上通过市场来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成果将成为商品进入技术市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科建设才能可持续发展。

市场对学科建设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学科建设具有前瞻性,某些科学技术研究超前于市场发展,和市场发展不同步。这就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监督机制

监督即为监察督促之意。现代管理中的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实行的检查、审核、监察、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学科建设管理中建立监督机制,对保证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大的社会背景下,大学不再是一片净土,在学科建设活动中权钱交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论文及著作的撰写、发表或出版,科研课题的立项,科研成果的申报、鉴定、评奖,职称的评聘,学历学位的授予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腐败现象。这些腐败现象阻碍着学科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监督机制。首先,强化行政监督。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行政权力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强化高校纪检、监察、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的监督职能,真正赋予其对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独立监督权。其次,强化学术监督。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强调加强学术权力的同时必须注意防止学术腐败。学科建设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增加了对学术腐败监督的难度。因而必须加强学术监督的制度建设,使学术权力沿着规范性和程序性的轨道来运行。可以建立学术评价公示制、公开答辩制、匿名评审制、评审责任和追究制,建立评审专家库和随机遴选制。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吸收外国专家参加评审,使评审国际化。建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和科研真实性稽查机构,接受公众举报,进行必要的验证和鉴别。通过学术监督的制度建设增强学术管理的公正性。再次,强化法律约束。法律监督在学科建设监督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法律规范中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有《著作权法》、《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刑法》中还专门设立了“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等罪名。最后,加强社会舆论监督。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批评氛围,使学术批评普遍化、法制化、健康化。要积极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的作用,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学科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制约。

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大学整体发展目标,需要从其运行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进行系统构建与完善,三者共同构成大学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统一整体。在这三者中,运行机制是大学学科建设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保证大学学科建设正常有序运行;动力机制为大学学科建设提供动力,是推进并促进大学学科建设的不竭动力源;约束机制则是在大学学科建设活动中产生偏差时的“纠偏器”,以防止出现违规行为。

[1] 闫京华.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4(9):7-10.

[2] 李景平.现代管理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 梁传杰,唐 焱.论建立学科建设风险防范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7(10):21-22.

[4] 张祖新,刘贵华.对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5(4):58-60.

猜你喜欢

决策机制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