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教育模式下学生个性因素与其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

2011-03-19刘琳琳郭艳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人格个体因素

刘琳琳,郭艳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1)

高职高专教育模式下学生个性因素与其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

刘琳琳,郭艳

(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1)

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应激的应激源有许多,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正面临着学历起点较低、学习任务的负荷、学习条件的限制、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职业生涯发展的迷茫、人际关系困扰等,是产生应激性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了解其日常生活应激现状、个性因素,探讨个性因素与心理应激水平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日常生活应激应对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职高专;学生个性因素;心理应激

目前国内关于个性因素的研究存在着2种总的趋势。一方面采用拿来主义,将西方的人格测验工具直接运用于研究中国人的个性,另一方面则试图编制中国本土化的人格测量工具。根据我们的理论思考及实证数据,我们认为人格特质中的共同性(反映遗传的影响)要多于特殊性(反映地理、文化等的影响)。一些研究者认为,个性因素决定了个体整体的应对过程,一方面它影响着个体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个体采取何种应对风格。而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个体在应对过程中首先感受应激源的刺激信息,并对之进行认知评价,认知评价的结果直接地影响个体的应对行为,而个性因素则是通过主观认知评价而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风格;即只有主观应激的性质和强度才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风格[1]。尽管存在上述分歧,但是以上2种理论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强调了人格因素与心理应激在应激、应对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应激的产生是由特定的事件引起的,称之为应激源。对于应激源的认识,黄希庭等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中如此界定:应激源是个体经认知评估后感觉到的威胁其身心健康的环境刺激。应激是由人和环境之间的特定联系所导致的一种心理状态,当刺激事件(应激源或生活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必须调动其他资源加以应对,出现各种生理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变化,如果应激强烈到个体无法承受时,心理危机就产生了[2]。

我国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有39.71%的高职高专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14.77%的高职高专学生存在中等强度的心理问题。一定的应激反应对个体适应变化的环境是有利的,但如果经常处于高应激状态,则影响心身健康。通过对高职高专教育实践的一些研究和总结发现,造成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应激的应激源有许多,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正面临着学历起点较低、学习任务的负荷、学习条件的限制、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职业生涯发展的迷茫、人际关系困扰,是产生应激性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了解其日常生活应激现状、个性因素,探讨个性因素与心理应激水平的关系对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日常生活应激应对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于中国医科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随机抽取的679名三年制专科生作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艾森克个性问卷(E P Q),用以评价学生的个性因素,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E量表——内外向维度,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维度,P量表——精神质维度,L量表——掩饰维度,本研究采用E和N2个分量表计分。用T分转换表将E、N原始分数转换为T分,高分值(E或N大于62)表示人格倾向外向型或情绪不稳定型,低分值(E或N小于38)表示人格倾向内向型或情绪稳定型,在2者之间表示人格倾向一般水平。

(2)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共51道陈述题,该题主要由应激源和应激反应2个维度组成,应激源分为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5种,应激反应有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4个方面。每道题有5个选择:1=从来没有;2=很少;3=偶尔;4=经常;5=总是。各题目除了认知反应外是反向记分,即1=5分、2=4分……外,其余均为正向记分,1=1分、2=2分……应激水平评价根据1 x(均值)±l s(标准差),即总分大于1 x+1 s为高应激水平;总分在1 x±l s之间为中等应激水平;总分小于1 x-1 s为低应激水平[3]。

1.3 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结果用S P SS13.0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计选取705名三年制专科生,收回有效问卷679份,有效率为96.3%。其中男生377人,女生302人,平均年龄20.8岁。生源地来自城市223人,农村456人;经济状况处困难水平117人,占17.3%,温饱水平448人,占65.9%,富裕水平114人,占16.8%。学生应激水平总分均值为(103.11±17.26)分,在1x(均值)±l s(标准差)之间。其中低应激水平88人占12.9%,中等应激水平481人占70.9%,高应激水平110人,占16.2%;而处在高应激水平的学生中,大多数是女生(84.1%)、来自农村(78.7%),且家庭经济状况属温饱或困难水平(95.9%)。学生E P Q—E(内外向)总分均值为(54.63±9.17)分,其中小于38分(内向型)69人占10.2%,大于62分(外向型)328人占48.3%,中间型282人占41.5%;E P Q—N(神经质)总分为(44.74± 10.11)分,处于中间水平,其中小于38分(情绪稳定型)374人占55.1%,大于62分(情绪不稳定型)77人占11.3%,中间型228人占33.6%。

2.2 艾森克个性分值及其与生活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相关分析

对个性、生活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相关分析表明,个性因素、生活应激源均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E P Q—E与生理反应呈负相关,E P Q—N与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呈正相关;从应激源来看,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均与生理、情绪和行为反应呈正相关,但挫折、自我强加与认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

2.3 性别、生源和经济状况对生活应激的影响

从总的应激水平来看,男、女学生心理应激水平分别为(105.5±15.97)分和(98.89±1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76,P<0.01);农村学生(103.77±17.39)明显高于城市学生(99.50±15.89),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t=2.32,P<0.05);贫困生(107.51±16.11)与非贫困生(100.31±15.67)间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97,P<0.01)。

通过对生活应激源及反应分类进行比较,差异主要表现在挫折、压力、变化和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及认知反应等方面。其中女生在压力、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方面应激水平明显高于男生,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在变化、挫折方面的应激明显高于城市学生,贫困学生对于挫折、压力的应激水平明显高于非贫困生(包括温饱及富裕),生理、行为反应表现较强烈,而认知反应则较非贫困生低。

3 讨论

高职高专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面对学历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障碍、恋爱困扰、经济压力等生活事件应激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发生,已成为影响他们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及时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活应激性质及特征,并针对不同个性因素的群体及时进行干预,对于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发现,该校学生心理应激评分总的来说属于正态分布,即大多数学生处于中等应激水平,少数学生应激水平偏高,而在高应激水平人群中,大多数是来自农村、家境属于温饱或困难水平的女生。其原因可能是生源来自于农村的学生,经济状况大多数一般,从农村来到城市后,由于城市与农村在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可能在应对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剧烈变化时,心理上容易表现出自卑、焦虑、挫折感等不良心理。特别是一些经济上较困难的学生,自卑和挫折感显得尤为突出,这使得在学习、就业、恋爱等生活应激之外增加了更多的心理压力。而女生尤其在压力、情绪反应等应激水平上,明显要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目前社会就业现状有关,许多单位在进人选择上明显倾向于男生,使得女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增加。

相关分析发现,个性特征、应激源均与应激反应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从个性特征来看,E P Q—N分值较高(情绪不稳定型)的群体,生理、行为和情绪应激反应通常较强烈;从应激源来看,影响个体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为挫折、冲突和压力。进一步控制个性因素的影响后发现,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的相关性减弱,这说明尽管日常生活应激是主观无法改变的应激源,但高职高专学生正处于个性的成长时期,其人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且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变化,有必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对他们进行积极地教育、引导、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健全的个性,从而能正确地应对各种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日常应激,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在高职高专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应积极建立心理预警与支持系统,及时了解该群体面临的一系列社会性事件,并对这些事件可能对高职高专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程度进行专业性评估,提出心理干预的具体策略,为学生们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与保障。

[1]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8(3):21~26.

[2]吴小苹,陈雪玲.高职生应激源、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224~226.

[3]汪向东.心理卫生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G40-03

A

1671-1246(2011)04-0016-02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成果(JG10DB384)

猜你喜欢

人格个体因素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解石三大因素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漫画之页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