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林书藏源流考

2011-03-19姚柏年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年1期
关键词:灵隐寺云林寺院

姚柏年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上海 200241)

〔作者信息〕姚柏年,男,情报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1 云林禅寺与云林藏书简介

寺院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一起并称为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四大支柱。寺院藏书在其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籍书文,其中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以及医学、化学、天文、地理和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曾产生过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南宋时被称为“中华五山”之一。作为我国著名的佛国大刹,其历来藏书甚富,虽历经岁月沧桑,众多书藏因各种原因散失难寻,但仍有不少绝世珍藏保存至今,如敦煌石室藏唐人书《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雷峰塔地宫出土之《陀罗尼经》、贝叶诗卷经卷、董其昌长卷和《金刚经》等等〔1〕。

2 云林书藏来源

2.1 朝廷赐书

朝廷赐书是寺院藏书的重要来源。其当然与个别皇帝对佛学的喜好有关,但更深刻的原因在于佛教对于其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历史上对灵隐的赏赐不乏其例:宋仁宗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赐灵隐寺御绣《观音心经》二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庆历年间,丞相韩琦、参政欧阳修等奏赐契嵩所著书《传法正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三书(合称《嘉佑集》)和《辅教篇》等入藏。宋仁宗准奏下旨编入《藏经》,并赐契嵩“明教大师”的称号〔2〕。清康熙五年(公元1648年)康熙皇帝巡幸灵隐寺,敕赐“云林寺”额,御制五言诗一首;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再巡,御书“禅林法纪”四字额并对联一副。御制《过鹫岭》七言诗一首。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皆巡幸灵隐,赐御书《金刚经》一部、《心经》一卷,永镇灵山。乾隆皇帝多次巡幸灵隐,先后赐石刻《金刚经宝塔图》、石刻《心经宝塔》各一轴、《三希堂法帖》一部、石刻《莲花经》一部、《和宋之问冷泉亭诗韵》一轴、《无量寿经》二卷等。回京后又赐云林《淳化阁帖》一部、贯休画《十六罗汉墨碑》一轴以及《白伞盖经》、石刻《兰亭》手卷等〔3〕。

2.2 寺院购书

寺院购书并不是寺院藏书的主要来源,其购书往往借助乡绅、官吏的捐助实现。清嘉庆戊辰己巳(公元1808-1809年)间,杭州紫阳书院院长石琢堂(韫玉)曾偕同灵隐寺主持若水、品莲两禅师共同商议,向杭州士绅劝募,共筹得白银三百四十两以购置经书收藏。其时适逢吴中会一法师在嘉兴楞严寺修《径山藏》经板,遂以商榷,集大藏经、论等1655种,装成1438册,以备入藏。另购置藏外论疏、语录各书150种,装成456册。以上两项佛经共1805种,1894册,择日贮于二大橱中,藏于灵隐寺莲灯阁上〔4〕。此次募银藏经,石琢堂在其所撰《灵隐藏经碑》中记载曰:“余因发愿,重加结集。时则有吴中会一法师在嘉兴楞严寺修治经板,遂以商榷,凡集大藏经论等一千六百五十五种,装成一千四百三十八册。又附贮藏外论、疏、语录各书一百五十种,装为四百五十六种。综为二柜,藏诸寺之莲灯阁上。”

2.3 文人藏书

我国历史上的藏书有“释藏”(寺院藏书)、“道藏”(道观藏书)与“儒藏”(一般士人藏书)之称。渐渐地,便有了“释儒合藏”之现象。如白居易曾分藏其集于东林诸寺;北宋李公择藏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孙洙曾得《古文苑》于佛龛;南宋洪咨夔将自己收藏的一万三千卷书转藏于西天目宝福院闻复阁。考其如此,乃因寺院远离尘嚣,地处幽僻之处,所存典籍,可以传之久远。云林文人藏书起因于清代学者翁方纲,欲藏其《复初斋集》于灵隐,主其事者为时任浙江巡抚的文献学家阮元。阮元在《杭州灵隐书藏记》一文中称:“嘉庆十四年,杭州刻朱文正公、翁覃溪先生诸集将成。覃溪先生寓书于紫阳院长石琢堂状元曰:‘《复初斋集》刻成,为我置一部于灵隐。’”同年仲春十九日,阮元与顾星桥、陈桂堂、石琢堂、郭频伽、何梦华、刘春桥、顾简塘、赵晋斋等名士同游灵隐,吃饭之际,谈及翁方纲欲藏《复初斋集》于灵隐之事,众人均以为这是一件大好事,“今复初斋一集尚未成箱箧,盍使凡愿以其所著、所刊、所写、所藏之书藏灵隐者,皆裒之,其为藏矣,大矣!〔5〕”众议已决,遂决定在灵隐寺大悲佛阁后造木橱,以唐人宋之问《灵隐寺》诗“鹫岭郁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术求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每一字编号为一橱号。“选云林寺玉峰、偶然二僧簿录管钥之别,订条例,使可永守。复刻一铜章,遍印其书,而大书其阁匾曰‘灵隐书藏’,盖缘始于《复初》诸集,而成于诸君子立藏之议也〔6〕。”

阮元建“灵隐书藏”颇得当时读书人的拥护。嘉庆诗人陈文述曾以所著诗集送灵隐入书藏,其有诗《以诗集寄灵隐书藏,赋呈琅嬛主人并柬寺僧玉峰》为证。此外,郭麟撰《灵隐寺书藏后记》、翁方纲撰《灵隐书藏歌》、杨凤苞撰《灵隐书藏纪事》、李富孙撰《杭州灵隐书藏纪事》、陈文述撰《灵隐藏书题壁》诗三首、曹言纯撰《题阮中丞所作灵隐书藏》等,可见送书入灵隐书藏被文人们洵为一时盛事。

2.4 “弟子”捐书

此处称之“弟子”,非专指遁入空门、沙尼僧众之类。达官显贵、文人贤士、贩夫走卒,或笃信佛法,或崇尚佛学,或研习佛理,对佛教文化之传承盖有贡献者此处皆称之为“佛门弟子”。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司礼监太监孙隆在灵隐三藏殿中置轮藏以奉藏经,计六百三十八函;轮藏之左为药师灯藏,计四十九灯;轮藏之右为水陆像藏,共一百二十五轴〔7〕。孙隆在明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589—1600年)为镇杭太监。在杭十余年中,广修寺庙,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万历十七年,协助修建昭庆寺;万历二十年,修净慈寺,并重修上天竺教寺;万历二十三年,重修龙井寺;万历二十八年,重修灵隐寺。又据清沈镕彪《续修云林寺志》卷六《诗咏》有丁敬《借秋阁藏贝叶经》诗序称:“庚辰重阳,奉香天竺入云林寺,与佛基上人登右借秋阁。……阁主出贝叶经见示,奇古尊重,开箧肃然。……”诗后丁敬自注:“贝叶计四十四番,两面皆有梵字,第八十七面无梵字,小楷横书‘咸平三年九月十七日进’十字,粘纸注护经木面之腹,粘笺纸一条,左上书‘贝叶经’三字,右下书‘古佛弟子冯武敬藏’,下扣冯武私印字‘立陵’两雌字印,气韵妍雅,是明季人也。”据此可知古印度之贝叶经藏于明代灵隐寺之借秋阁,为自称古佛弟子的冯武捐藏。又据2007年对灵隐寺书画库藏品的鉴定,发现有明代董其昌所书之《金刚经》册页,起首两页有乾隆御题“香光法宝”、“永镇云栖”〔8〕。这本册页是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董其昌为祭亡父母而捐给云栖寺的,原是云栖寺的镇寺之宝,后归于灵隐寺,不明其中之传承原委。明史卷二八八记载“董氏性情和易,颇通禅理,又尝研习华严、净土,甚具心得,”其捐赠于云栖寺似从侧面可证“佛门弟子”之捐赠为寺庙藏书之一重要来源。

3 云林书藏之散佚

3.1 祝融发难

对于云林藏书的一大威胁在于火灾。因寺院多属于木结构,因此一不小心就容易导致祝融氏光顾。据统计,自灵隐建寺1700多年以来,曾有“寺毁于火”之记载多达19次〔9〕。而又常常一遇火灾,前代所遗之物,自然包括历代书藏悉付祝融之口。据嘉庆年间石琢堂为《灵隐书藏》所撰碑文称:“惟是旧藏经文,不戒于火,珠林秘笈,遽化秦灰,石室昙章无存,鲁壁九译莫详,其文三宝,竟阙其一。将何以阐扬圣教,接引学人。〔10〕”据此明及清嘉庆之前云林当有丰富藏经,然因火灾致使藏经悉数毁去。可见火灾应是云林书藏散佚的一个重要原因。

3.2 兵革之祸

据《灵隐寺志》卷一记载:“元顺帝至正十九年,寺毁于兵火。”据《西湖新志》卷六载:“寺,清咸丰间毁于兵燹,仅存罗汉殿、天王殿。”又据丁丙《焦山藏书记》载:“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杭州再陷,文澜阁书摧毁六七,而‘灵隐书藏’亦随龙像俱灰。”翁方纲及阮元所建之“灵隐书藏”之初衷在于将自己的书藏之于名山古寺,既可于香烟缭绕之中闻阵阵书香,又可使之得以永久流传。然天不遂人愿,仅仅过了52年,就毁于战火。灵隐书藏及经藏,作为一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付之一炬,灰飞烟灭。民国26年(公元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进入杭州,市民逃难到灵隐。红十字会设难民收容所于灵隐,收容难民五六百人,嘈杂无序,惨不忍睹。当时灵隐寺内的客堂、伽蓝殿、梵香阁及东山门,都因难民夜半失戒于火而被毁,灵隐寺再度因战事被毁。因此兵革之祸亦是云林书藏散失之原因之一。

3.3 政治罹难

寺院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必然会引起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矛盾。此外,佛教的发展,需要由巨大的经济力量作为支持。寺院经济力量的过分发展,会引起世俗统治阶级的不满,中国佛教史上所谓“三武一宗”之难,也就是这种矛盾斗争激化的结果,灵隐寺所遭之政治罹难在所难免。历史上对云林书藏有较大影响的是北周武帝灭佛和唐武宗时期的“会昌法难”,两次法难又属后者影响为深。“会昌法难”期间,法器佛典被焚毁,僧徒还俗,寺庙被废,杂草丛生,成了虫鸟之盘桓处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荒败景象。

《灵隐寺志》卷一记载:“会昌废敦,寺毁僧散。后稍兴复,规制未宏。”新中国成立,灵隐又险遭破坏。十年浩劫之初,一股破“四旧”的狂风震撼宗教界,灵隐寺受到极大的威胁,所幸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发来“灵隐寺暂加封闭”的电报,才使灵隐寺逃过大劫,寺内所遗留之历代书藏得以保存。

4 书藏新生

建于公元328年的古刹灵隐,在1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虽历经种种磨难,但寺院内仍留存众多珍贵文物,据灵隐寺对寺内文物的调查鉴定,其文物大致包括三类:书画、瓷玉和法物。其中,书画作品的数量最多,据初步统计,至少有700多件〔11〕。2003年,灵隐寺经过多年筹备建立了云林图书馆。虽然现在的“云林图书馆”与早期的“灵隐书藏”在馆藏和服务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正如光泉法师所说的那样重建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恢复“灵隐书藏”的功用,让对佛教有心学习的大众在来到灵隐寺的时候,可以得到佛法的洗礼、智慧的灌顶,让其对佛教有一个真正的认知〔12〕。

云林图书馆馆藏文献分为图书、报刊和声像资料三部分。图书以佛教类为主,社科类为辅。佛教教理,经、律、论三藏,布教、仪注,佛教宗派,佛教寺志,佛教史、传记等都有丰富的庋藏。藏经有《大正藏》、《卐续藏》、《乾隆大藏经》、《永乐北藏》、《房山石经》、《敦煌大藏经》、《高丽藏》、《碛砂藏》、《频迦大藏经》等12种之多。馆内藏书之丰、品味之高,非复往昔所比。

5 结语

寺院藏书作为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传统经文典籍、传承佛教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希望寺院书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不仅对文物的保护得到重视,更需提及的是对文物研究、鉴定、整理交流的工作也需渐次展开。

〔1〕灵隐寺.《灵隐新志》卷七·典藏.[2010-11-06].http://www.lingyinsi.org/redir.php?catalog_id=5685&object_id=6011

〔2〕灵隐寺.灵隐简史.[2010-11-06].http://www.lingyinsi.org/redir.php?catalog_id=444

〔3〕顾志兴.浙江藏书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438-439

〔4〕石韫玉.灵隐藏经碑.见:沈镕彪.续修云林寺志.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卷五

〔5〕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二[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

〔6〕阮元.揅经室集:三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刘杭.浙江寺观藏书考.[2010-11-06].http://www.fjdh.com/wumin/HTML/103418.html

〔8〕〔11〕中国经济网.灵隐寺的书画“宝贝”多 中国美院着手“鉴定保护”.[2010-11-06].http://www.ce.cn/kjwh/ylmb/ylkx/200705/20/t20070520_11421637.shtml

〔9〕孙磊.建寺1700年火灾19次,灵隐首创“僧侣消防队”.[2010-11-06].http://news.163.com/09/0924/08/5JVAHFTM000120GR.html

〔10〕潘衍桐.灵隐书藏纪事[M].清光绪年间杭州嘉惠堂丁氏刻本

〔12〕灵隐寺.云林书藏.[2010-11-06].http://www.lingyinsi.org/redir.php?catalog_id=6

猜你喜欢

灵隐寺云林寺院
云林鹅
Fantasy and reality
仁寿县林云林技服务有限公司等
云林水岸
云林石谱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BURnIng In tHE NEw YEAR
灵隐寺不遇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