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舜徽早年著述述略

2011-03-19王余光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1年1期

王余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作者信息〕王余光,男,信息管理系教授。

张舜徽(1911—1992年)先生,湖南沅江人。博览群书,于小学、经学、史学、文献学等均有精深研究,笔耕不辍,一生完成学术著作共计八百余万字。主要著作有《清人文集别录》,《周秦道论发微》,《中国文献学》,《说文解字约注》(上、中、下),《郑学丛著》,《清人笔记条辨》,《中华人民通史》(上、中、下),《汉书艺文志通释》,《清儒学记》,《讱庵学术讲论集》等。这些著作学界多有论评。

1992年我曾发表《张舜徽著述目录提要》一文〔1〕,收张先生在1992年前出版的著作。但提要文字仍过于简单,不足以反映先生著作的风貌。本文主要介绍张先生早年(40岁以前)的著作,以便对先生学术思想与学术风貌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就笔者所见,张先生这一时期的著作,除《广校雠略》、《积石丛稿》外,还有张先生晚年所辑《旧学辑存》一书。现分别介绍如下。

1.《广校雠略》(附释例三种)

1945 年壮议轩〔2〕自刊本,长沙。

中华书局1963年出版。

1945年写成,全书10万字,共5卷19论100篇,分别为校雠学名义及封域论、著述体例论、著述标题论、作者姓字标题论、补题作者姓字论、援引古书标题论、序书体例论、注书流别论、书籍传布论、校书方法论、清代校勘家得失论、审定伪书论、汉唐宋清学术论。如作者在《自序》中说:

频年为大学习文史者言校雠之学,因称举及此,择其浅明易了者,事各为篇,相与讲论,首正校雠之名,次辨著述之体,复厘析乎二千年来儒学大小浅深之故,凡此数事,关涉非小,故论议所及,务致其详。若夫部类分合之际,书籍散亡之原,以及校正讹谬之术,旁涉搜集遗书,审定赝品,虽属附庸,尤为纲领,因论立题,各相统摄,乃效郑氏《通志·校雠略》之体,都为百篇,命曰《广校雠略》。

《广校雠略》原为作者在大学讲授“读书指导”课的教本,1945年刊,仅印500册,流布甚稀。故作者于1962年交中华书局出版。新版在原版基础上附加释例三种:

(1)《汉书艺文志释例》,曾刊入《积石丛稿》。

(2)《毛诗故训传释例》,曾刊入《积石丛稿》。

(3)《世说新语注释例》,曾刊入《积石丛稿》。

《广校雠略》一书,成为作者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如后来出版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国文献学》等著作,都是在该书的思想上有所发展的。

2.《积石丛稿》

1947年壮议轩自刊本,兰州。

编就于1946年,时作者在兰州大学任教。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6年12月22日载,本日写定《汉书艺文志释例》。次日作《积石丛稿自序》。日记中称:

诸生请以《汉书艺文志释例》付诸排印,余拟取《毛诗故训传释例》、《扬州阮氏学记》、《乾嘉三通儒传》诸种合刻之,号曰《积石丛稿》。〔3〕

上述规划收入的书,与后来的实际情况不同,印本《积石丛稿》中并无《乾嘉三通儒传》,也无《世说新语注释例》,《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尚未写。1946年12月24日又载:

暇邀何自成助教至甘肃省银行印刷厂商洽包印《积石丛稿》事,议颇谐,可于年内开刷也。〔4〕从公历来看,本年内已不能印成。故而《积石丛稿》的印成时间当在1947年。

积石,取自《论衡·量知篇》:“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铄乃成器。未更炉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矇矇者,竹木之类也。”

收书五种:

《汉书艺文志释例》

写定于1946年。后收入1962年版《广校雠略》。

作者在《积石丛稿自序》中说:“今秋移砚入陇,都讲兰州大学,授诸生《汉书艺文志》,以为类例不明,则未由上窥刘班辨章学术之旨,徒记书名无益也。因为融会钩稽,撰成释例,用代口义。”可知此书为学生讲义。

该书讨论《汉志》中甄审、著录、叙次、标题、注记等问题。作者早年读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病其杂沓繁冗,又有教学之需,故“乃取《汉志》重加温绎,融会钩稽,得三十事,区以五门写定,命曰《汉书艺文志释例》。大半为孙氏所不及道,其于儒先簿录群书之旨,或有合焉。”〔5〕

《毛诗故训传释例》

写定于1946年。后收入1962年版《广校雠略》。

1943年,作者在国立师范学院讲授毛诗,并编有《毛诗讲疏》,作为讲义。作者在日记中曾记其事:

余谋所以启发后生途径者,余因奉《毛传》郑笺为本,而博采唐宋诸家之说,补苴之成《毛诗讲疏》,以与诸生详焉。又尝温寻《毛传》,绎其义例,成《毛诗故训传释例》。自谓于毛公解字说经,颇能得其条贯,非特可以櫽栝传注,即训诂大例,奚能逾此?〔6〕

作者在《积石丛稿自序》中说:“暇日兼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诸生授校雠学,间亦涉及古书诠释义例。以为不了然于传注之体,则虽校正文字,亦无从入之途,甚者或转以不误为误,其失弥弘。乃取《毛诗故训传》撰为释例,与诸生详焉。古人著述,不言例而例自散见于全书之中,后人籀绎遗编,多为之方以穷得其例,信能执简驭繁,持类统杂。举凡学术升降,著述之纯疵,悉可见于此。施之初学,尤足以开悟途辙,益人意智也。”此书亦曾为授课讲义,旨在究经注之原。

《世说新语注释例》

写于1943年。后收入1962年版《广校雠略》。

《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历来为人所重。作者在《世说新语注释例》“叙目”里说:“余既耽习其书,略有窥悟,乃出暇日,纂其义例,厘为六类,撰成是篇,而孝标注书之要具于斯矣。”这六类为:校释、阐述、论事、品人、纠谬、阙疑,以穷史注之变。

《扬州学记》

写于1946年。因后有扩写本出版,未见收入其他著作内。

其时作者在兰州大学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该书是课程讲义的一部分。而这部分《扬州学记》也未写完,此处所刊仅为《叙论》。〔7〕作者关注研究清代学术史,终其一生。此书为早年之作。中年有《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清人文集别录》,晚年有《清人笔记条辨》、《清儒学记》等书问世。清代扬州学人之所以特别受关注,作者在《扬州学记自序》中说:“余尝考论清代学术,以为吴学最专,徽学最精,扬州之学最通。无吴皖之专精,则清学不能盛;无扬州之通学,则清学不能大。”扬州之学不仅为一学派,且在清代学术中之重要亦可见一斑。

《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

1947年作。后收入《旧学辑存》。

此残卷为《说苑·反质篇》之大部,原为兰州当地张香冰所藏。作者在校勘记前言中说:

其后得交天水冯仲翔教授,为余道其事尤详。仲翔又称此邦好古之士张君香冰,藏有古写本《说苑·反质篇》残卷,敦煌石室中物也;张君宝爱之,逾三十年,不轻示人,暇可偕往一观。余闻而惊喜,因仲翔之介,访张君于(土僉)滩寓庐,出示所藏明清人书画真迹,赏览终昼,叹为富美;末及发椟出此卷,书法秀绝,运笔与上虞罗氏影印之隶古定《尚书》残卷略同,而字之工整过之,信为唐人写本无疑,把玩移时,不忍释手。主人惠然见假,余因携归取明程荣校刊本,平湖葛氏传朴堂藏明钞本,及坊刻诸本杂校之,三日而毕,成此《校勘记》一卷。

这篇前言文后标注写于1946年11月16日。但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7年1月2日载,此日张先生才往张香冰处借得此残卷,因而这篇《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应写于1947年。当日日记载:

巳刻赴延寿巷五号访冯仲翔,谈甚久,旋同至(土僉)滩访此邦士绅张香冰。香冰名作谋,性喜收藏名家书画,为人爽朗,一见如故,与谈至畅。坐至午时,始出得观其旧藏,倪瓒山水册叶、王原祁山水长卷、钱贡山水条幅,均至清隽。而戴文节所画山水长卷,末附长跋。贡石斋草书条幅字尤苍劲,更觉名贵。余与仲翔赏玩良久,不忍释手。最后出示敦煌写本《说苑》残卷,仅存《反质篇》,篇首亦脱烂数章。书法精美,耐人寻味。余从之假来以校今本同异。香冰慨然见许,至可感也。〔8〕又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7年1月4日载:

午后细校《说苑·反质篇》,以敦煌古写本为主,而取平湖葛氏传朴堂藏明钞本(即《四部丛刊》本)、明程荣校刊本(即涵芬楼影印《汉魏丛书》本)、崇文书局本诸种对勘。叶郋园读书志中极推程荣所校为明刊诸本之冠。以余考之,实不逮葛氏传朴堂所藏者远甚。叶氏盖未详勘也。

《说苑》每篇无章名,而叙次章段自分明也。今校《反质篇》若不标明章次,恐易致混淆。兹依明钞本,厘全篇为二十四章,首三章已全脱,第四章亦灭烂十余字,余均完好,讫于卷末。此卷书法极精,信为唐人所写无疑。遥遥千载,饫我眼福,何何幸幸。校毕当缮为《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附于《积石丛稿》之尾刊布之。〔9〕次日续校,知今本讹误殊甚。

3.《旧学辑存》(上、中、下)

齐鲁书社1988年版,94万字。

本书由作者本人辑存四十岁以前之撰述20种,附存一种《忆往编》为作者晚年追忆往事之作。在此之前,这20种著作都没有正式出版过。这20种著作,加上述两种,也不是作者早年著述的全部。如《广韵谱》、《说文声韵谱》等,未收。另有《二十四史校读记》稿本被焚。作者在《旧学辑存叙目》中记其事:

吾年二十有四(一九三五年),即有志通读全史,摒人世一切习俗之好,专意读书。其时精力强盛,可以兼营并顾。自涉览他书外,犹用百衲本二十四史校读殿本二十四史,日尽一卷。积历十载,至一九四四年,当吾三十三岁时,全史校毕。有札记数十巨册,举凡校勘异同、考证史实之语,悉在其中。抗日战争期间,避兵转徙,稿存于家,俟异日条理而删定之。乱中所携以行者,惟短书小册之手稿数种耳。未几,日寇犯湘,分兵进袭滨湖各县,阻风洞庭,即由赤山登陆。入据敞庐十日,久雨无柴,取典籍以供炊爨,于是《二十四史校读记》稿本,遂与先世藏书俱烬。……斯编所存四十以前旧学,虽亦为自抒心得之作,特劫灰之余耳。

现将这20种著作分述如下:

《广文字蒙求》

1948年作。有20世纪七十年代内部刊行影印本。〔10〕

《文字蒙求》,清王筠(1784—1854)著,该书选取《说文解字》中的两千多个常用字,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分卷排列,同时作了较为通俗的解释。作者的旨趣在于教儿童识字。故名蒙求。先生幼年即学《文字蒙求》以学字。后在大学教文字学,即在此书的基础上补充文字、讨论文字源流与六书义例、字书流别,进而以文字考史,以成《广文字蒙求》。全书分三部分,首先论文字创造及字书的几个问题;其次借用六书分类法,说明古代文字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第三从古文字中探索远古史实。

我以为,该书为作者文字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为后来《说文解字约注》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说文谐声转纽谱》

1941年作。

该书以三十六字母为经,将《说文》形声字依声系联并作比类,以见其转变之迹。

《切韵增加字略例》

作者早年作《广韵谱》,而恍然有悟于陆法言《切韵》尚存于《广韵》中。“学者苟能审定后人增加之迹而区处条理之,则陆书虽亡而不亡矣。尝以暇日撰成《切韵增加字略例》,凡十四事。”

《声论集要》

1941年作。

作者早年作《说文声韵谱》,“益悟由韵部以推字义,不如由声类以求字义之尤可依据,而双声之理,为用至弘。”故撮录清以来20家有关论声韵精语,每家之后附有按语以述己见。

《唐写本玉篇残卷校说文记》

1942年作。

自清末《玉篇残卷》在日本被发现后,先后有黎庶昌于日本编辑精刻《古逸丛书》本,有罗振玉据原本的影印本。“余尝取黎罗二本对校,虽小有异同,而大端相合也,因用黎刻本为主,以校二徐本《说文》,凡所订正,共三百三十余事。推其致误之由,则传写讹脱者半,冯意改易者亦半也。”(《自序》)该书为第一次用《玉篇残卷》校《说文》,贡献巨大。

《尔雅释亲答问》

1946年作。

作者大学任教,常取《尔雅·释亲》授诸生。并以问答形式,将雅俗称谓,参究经史,一一考订。

《小尔雅补释》

1942年作。

《汉书·艺文志》有《小尔雅》一篇,无撰人名氏。《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并载李轨注《小尔雅》一卷,其书久佚。今所传本则《孔丛子》第十一篇抄出别行者也。分《广诂》、《广言》、《广训》、《广义》、《广名》、《广服》、《广器》、《广物》、《广鸟》、《广兽》十章,而益以《度》、《量》、《衡》为十三章,颇可以资考据,然亦时有舛迕。作者“遍读王煦、葛其仁、胡承珙、宋翔凤诸家书,皆不厌人意。”故对《小尔雅》诸家疏证所未备者,加以疏释。

《急就篇疏记》

1941年作。

《急就篇》为西汉人史游所著,以63字为一章,共32章。内容涉及农艺、饮食、器用、音乐、生理、兵器、飞禽、走兽、医药、人事等方面的应用字。今本34章,作者有意识地把许多单字放在一起加以组织,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变成韵语,多数为七字句,这样学童在学习认字的同时还能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全书取首句“急就”二字作为篇名,“急就”就是速成的意思,说明这是一本速成的识字课本。“余籀绎是篇,间有发悟,或揭原书之义例,或正旧注之差舛。”(《题辞》)

《异语疏证》

1938年作。

清钱坫(1741—1806)《异语》十九篇,世鲜传本。罗振玉将该书收入《玉简斋丛书》,始流布于世。该书取魏晋之前难字僻词,并博采诸家之说,遵《尔雅》类例,叙次以成。传本讹别颇多,“今兹从事,首正传写之讹;次征据群书,为疏通证明之;其或钱氏误采,亦博考以正其失;先儒曲说,复参酌以明其非。广揽群言,择善而执,仍依原秩,为十九篇。”(《叙》)

《释疾》

1939年作。

清沈彤《果堂集》中有《释骨篇》,孙星衍《问字堂集》中有《释人篇》。张先生以为犹缺《释疾》。故以自述自注形式,对古今疾病之名,取证经史,一一诠次。

《字义反训集证》

1945年作。

字义反训为训诂学一大特例。此书博稽群典,以扩充字义反训的义证。

《两戴礼记札疏》

1943年作。

作者好两戴《礼记》,曾选其实用之文,编辑《两戴礼记合钞》,因他事而未成,故将阅读的心得辑在一起,成《两戴礼记札疏》。

《读书笺释之余》

此书分两部分:《周书小笺》,1946年作。《墨子小笺》,1949年作。

作者晚年编辑此书时说,晚年之著述皆早年读书所得。他说:

如早岁读《尔雅》、《说文》之所得,则录入《说文解字约注》;读《毛诗》、《三礼》之所得,则录入《郑学丛著》;读刘、郑、章三家史评书之所得,则录入《史学三书平议》;读历代史籍之所得,则录入《古代史籍校读法》;理董周秦诸子之所得,则录入《周秦道论发微》;涉览近三百年文集、笔记之所得,则录入《清人文集别录》及《清人笔记条辨》。其他可单自成帙者,则录为专册,以待别行。(《前言》)

《周书小笺》与《墨子小笺》二种合编,谓《读书笺释之余》。

《周秦诸子政论类要》

1946年作。

择取周秦诸子政治理论中的精要论述,分为三编,上编为周秦诸子政论之总精神,中编为周秦诸子论法,下编为周秦诸子论政。原文之后,各标出处,并对字句难明处,加以诠释。

《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校勘记》

见前。

《中论注》

1946年作。

徐干(171-217)字伟长,建安七子之一。《中论》是一部政论性著作,历代史志书目多入儒家类。1946年暑假,作者回湖南沅江老家,“赁居县治琼湖畔泉木清华之区,长夏谢客,隐几读书。因设案陈书于柳荫深处,取《中论》反复诵习,为之疏释字义,证实典故。历史兼旬,草创初粗。依原书分上下卷,为写定焉。”(《中论注序》)

《读文札记》

1944年作。

读《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与《全唐文》的心得札记。

《皇明经世文编选目》

1947年作。

《皇明经世文编》,陈子龙、徐孚远、宋征璧等人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编辑,全书504卷。选文达3145篇,多明代历朝臣僚的奏疏。今有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明末平露堂刻本的影印本,名《明经世文编》。

1947年春,兰州大学图书馆购得一部明末刊本,张先生入馆阅读,历五十日而毕。因该书不区分门类,故择取《皇明经世文编》议论精辟者302篇,编成《皇明经世文编选目》。选目分为12类:礼乐、兵刑、教化、学术、治道、将略、财赋、铨选、经略、水利、边防、御侮,每篇目下各注明原书卷数,以便检索。

《四库提要叙讲疏》

1947年写定。

台北学生书局2002版。

有2005年12月云南人民出版社单行本,该版有附录《初学求书简目》。

作者曾在大学讲“国学概论”,即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叙》四十八篇为教本。该书约写成于四十年代初,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4年4月8日载:

近徇及门之请,拟取昔岁所为《四库总目类叙讲疏》,交衡阳书局付印,以备讲授之用。乃将原稿三册分属符生、邓生、罗生迻写副本,俾写成后早日寄往也。〔11〕后未见有衡阳书局印本。至1947年,作者最后写定于兰州大学。

该书首取提要叙加以讲解,“次采史传及前人旧说藉资说明,末乃附以愚虑所及而讨论之。当时诸生各有所记,详略不同。迨讲毕,始自录所言,述为《讲疏》。”(《自序》)

《初学求书简目》

1947年作。

书目应学生读书需求开列,分识字与读书两大类。撰者称:读书以识字为先,学文以多读为本。

注释

〔1〕《张舜徽著述目录提要》刊《文教资料》1992年10月的第5期。

〔2〕张先生以“壮议轩”命室名,并由徐桢立书额横幅。据《张舜徽壮议轩日记》1942年11月3日记:“收到徐绍周丈寄来所书壮议轩额横幅,书法甚健,当付装池,悬之壁间。余生于辛亥七月,去秋三十已满,盖古人学成之年,而吾碌碌如斯,因取《大戴记》之语,名所居曰壮议轩,以期昕夕省惕,庶几免于无业之讥,非敢高论以忤俗也。实欲诵先正之法言无违于正,以免俗耳。”作者写于此前的部分手稿亦用此名,如《壮议轩漫录》等。另:此版《广校雠略》自序后署“张舜徽记于仪二郑斋”。可见此时作者推祟郑玄、郑樵之学。

〔3〕〔4〕〔6〕〔8〕〔9〕〔11〕张舜徽.《张舜徽壮议轩日记》页719;724;425;737;741;459,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版。

〔5〕《汉书艺文志释例目次》。

〔7〕见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10〕笔者曾有此书,为华中师范大学李国祥先生所赠,有《旧学辑存》后,转赠友人。此本与《旧学辑存》所收本有一些差异,可参考许刚《文本的差异,时代的痕迹——张舜徽先生<广文字蒙求>两种版本前后变动刍议》一文,载《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