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背景及内容

2011-03-19刘玉婷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加拿大办学政策

刘玉婷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071)

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背景及内容

刘玉婷

(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071)

加拿大联邦及各省政府非常重视青年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制定的“学校—就业过渡”是一个针对从高中到大学生(15~25岁)的教育政策,涉及多个自主创业项目和合作办学、实习、学徒等社会合作项目。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成功经验及其问题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背景;内容

一、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社会背景

加拿大上世纪9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其一,经济形态由传统的商品经济逐渐向服务型经济转变。到2002年,加拿大接近四分之三的工作者在服务行业工作。其二,女性参与劳动的数量逐年增加,例如,2002年女性劳动参与率达到了60.7%,比1960年高出了两倍多。其三,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拿大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其四,加拿大人对工作质量的要求,如安全系数、工作环境以及工资比以往更高。

以上经济变化的趋势影响了加拿大年轻人对就业的选择、参与及要求,使得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更加复杂。例如1999年,加拿大15~24岁的年轻人的失业率比24岁以上的成年人的失业率高出一倍。即使受聘,这些年轻人还是不易适应非标准化的工作形式,如打工、短工和自主创业;他们更倾向于从事低待遇的销售、服务等工作;另外,一些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其期望过高也面临“就业难”的困境。[1]

由于加拿大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以及年轻人“就业难”的产生,政府和企业雇主开始关注技术短缺和教育劳动力市场的不匹配问题。加拿大联邦政府的政策制定者在“加拿大是否能适应全球化经济竞争”的报告中就上述问题作了专门的分析:知识经济背景下,加拿大需要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特别是能将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沟通、团队合作和管理能力等结合起来的人才。这些奇缺人才是相当有市场的。加拿大联邦政府还强调,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够帮助在校年轻人过渡到就业市场,提高深造的可能性以及吸引更多高素质的移民。

二、“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实施

(一)“学校—就业过渡”的政策内容及其项目

所谓“学校—就业过渡”政策,是指在加拿大联邦及各省政府对高中到大学阶段青年进行的政策性就业扶持。其对象包括高中到大学在校及应届生,涉及普通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加拿大各省政府将过去20年教育政策的经验融入到“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设计中。政府参与、支持的过渡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创业和社会合作两方面:

1.自主创业

加拿大政府重视培养青年人的企业家精神,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实现这个目标,加拿大政府把企业家培训和资金的扶持融入到具体的项目中。例如,魁北克省为要开农场的青年提供了信用担保和基本的资金保证;其他省则提供小量贷款,让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自主创业。

具体值得关注的项目有:Nova Scotia中心的“企业家教育和发展”,英属哥伦比亚省的“青年商业培训项目”和魁北克省的“青年企业家项目”。

2.社会合作

过去的十到十五年间,“缺少与民间社会合作”一直被视为加拿大职业教育及“学校—就业过渡”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今,加拿大政府开始关注教育和就业市场间的这条鸿沟,并从三个方面填补它的空白:

(1)积极开展合作办学项目

所谓“合作办学项目”,是指学生为企业雇主工作,其表现同时作为学校正式课程的考核依据,并且由雇主和导师一起监督、评估。当然,该项目针对的是不同教育水平的青年人,如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一,针对高中生的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目前,针对加拿大中等教育学生群体的合作办学项目,主要体现在高中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各工厂、企业之间的职业教育联合培养及培训上。这是改善高中生向“就业过渡”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2000年的国家普查[2]发现,只有37.8%的18岁到20岁的加拿大年轻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因此,若不及时安置剩下的62.2%的学生,会导致闲置人口过多,增加政府的救济压力。“合作办学”的开展有效、及时地让这些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

和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不同,北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并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制度化的体系。此外,加拿大的职业教育还缺少像欧洲国家的社会资助传统。加拿大职业教育及培训长久以来一直严重地依赖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运作机制,例如,为了满足增长的技术劳动力的需求,在未将受培训者和市场的特点结合起来的情况下,移民者接受了单一且过渡的技能培训——这种做法只能让受培训者暂时得到安置,但他们的就业从根本上未得到保障。另外,每个省负责本省的教育目标的实现,但是跨省之间的教育政策合作却很难实现,因为各省的政府由于各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易在“促进所有加拿大人教育、培训机会均等”上达成共识,总之,各省的教育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的指向是各省教育目的的风向标。

虽然“合作办学”面临着传统及管理上的难题,但联邦政府还是竭尽全力放权给地方政府,促进当地的教育及企业的合作项目,实施“交替教育”,即学校理论和实际工作的技能相结合,让在校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企业或工厂车间接受联合培养及各类实习。另外,还要求高中学校提供职业技能导向、咨询课程等。安大略省政府在过去已经为“学校—就业过渡”建立了比较可行的沟通机制。1986年,安大略省的教育机构提供专项资金,建立了12所教育产业的顾问机构。最近,该省又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来资助这些机构和当地跨省的培训委员会,目的是推动就业,为高中毕业后的学生提供实习和获取工作经验的机会。自2000年以来,该省全部高中学校都已能够提供,并有计划地执行“合作办学”项目。

第二,在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尤其是工程、电子、商科和经济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令他们受益匪浅,因为市场对这部分人才的需求相当大;相反,对文科专业的需求相对要少。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政府设立“青年体验计划”[3]是“合作办学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为的是帮助本科毕业生顺利实现由大学到就业过渡。该计划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让他们能顺利走上岗位。该计划一般持续二到四个星期,这两周会针对学生个人的就业计划、搜寻工作的能力和其他应聘技巧展开相应的研讨会——研讨会实质上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课程”,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理论的指导。加拿大人力资源部部长Goodale曾对此评价:“这个计划的关键在于,让每个人能在研讨会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年轻人能在其中学到有用的技能和获取宝贵的经验。过去的类似项目也是同样成功的,它们补充和完善了‘学校—就业过渡’”。

研讨会之后,参与者有13周时间为当地雇主工作,期间表现优秀的将可能幸运地成为那里的正式员工。通过该计划,毕业生有机会得到有生以来的第一份工作,参与到商业领域、非政府组织或为社区服务,但如最终未能被聘用,他们还将获得两周的工作补贴。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自从1995年就成功实施了“青年体验计划”,且成功率高达90%,并得到学生和雇主的一致好评。

总的来说,针对大学生的“合作办学项目”和以下的“实习项目”有许多类似,如都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关系。但从时间上看,实习所花的时间要比“合作办学项目”更长,其收到的效果要比“合作办学”更大。

(2)加拿大联邦、各省政府高度重视实习项目[4]

加拿大联邦政府自1990年以来就已经筹划、扩展了各项具体的实习项目。联邦诸多部门、机构,包括国家农、林、牧、海洋部门,发展委员会和国内研究机构等和私营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一起合作,开展各自相关的实习项目;加拿大人力资源发展部还每年投入8900万美元主办“加拿大青年实习”(具体由18个产业委员会操作、执行)。这些实习项目针对应届毕业生(不论是高中、社区大学还是正规大学)一般有半年到一年时间,有利于提高实习者的工作能力,尤其能迅速提升其专业背景。此外,联邦政府还为不同需求的青年设立了“服务加拿大”项目。服务的范围主要不是针对专业领域,而是加拿大的各个社区和非营利机构,形式更加灵活,实习内容也更加丰富。

就加拿大各省政府而言,各省的任务就是在教育机构、企业及社会团体之间建立好协调机制,创造实习机会,扩大就业机会。

加拿大的私人部门也对实习项目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联邦政府自从1996年签署了一份关于承办“实习项目主办机构意向书”,一些大公司就纷纷响应,注册为实习项目的主办机构,这吸引了更多公司的加入,同时也为毕业生争取了许多实习岗位。

(3)青年学徒项目

学徒制是传统的技术传授教育。在安大略省,青年学徒项目备受关注。这个项目向安省的中学生提供一个机会,即在中学期间就可以学徒的身份接受职业训练,专业包括厨师、木工、汽车维修工等。学生在获得中学毕业证的同时,也得到技术工人的资格证书。值得关注的是,此项目书特别提到了对年轻女性的特殊照顾,应尽量避免性别歧视。

(二)“学校—就业过渡”政策存在的问题

学者Sweet和Sehuetze于2003年曾探讨“学校—就业过渡”的教育政策实施可能遇到的障碍,就宏观层面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各省政府对学校到就业过渡中的责任分担、平均分配和经费等问题存在意见分歧;第二,家长、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固有的“学术至上”的传统观念,弱化了学生参与就业培训的兴趣;其三,女性、少数民族和残疾人在就业“过渡”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以下是这三点的具体解析:

1.协调问题

一方面,加拿大各省政府负责本省的教育事宜,没有统一的联邦教育部管理,因此各省对于“学校—就业的过渡”的责任是不明确的。例如,截至1998年,其他省已经和联邦政府签署了《劳动力市场发展协议》,安大略省却成了例外。另一方面,在安大略省政府内部,公务员对青年人的就业过渡担当着协调的重任,即他们代表其政府部门应与基础、中等教育、职业继续教育部门、大学和学院达成基本共识。但事实上,做好制度上的共识、协调安排好各具体事项非常困难。

2.社会对职业教育和学徒项目的偏见

早在1960年,加拿大不少综合学校就能提供多选择、无差别的研究型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然而,政策制定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做出了不实际的选择,他们完成了高中学业不及时去工作,或逃避继续深造的机会,导致闲置人口的增多,供给小于需求,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因此,为鼓励学生为未来细心规划,选择符合现实需要的课程,教育工作者在1999年设计了新的高中课程,这些课程能和工作、学院及大学很好地衔接起来。同年,专为高中毕业生工作准备的学徒项目(包括就业登记及工作证明)也引入到各高中。

但当这些尝试在各省铺开时,来自学生父母和“象牙塔”里教育家们的固有偏见的力量逐渐显露。1999年,安大略省的高中毕业考试还是按照学校成绩的高低为主要的录取参照;同时,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也在减少,高中教师不敢强调和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一些学校仍然“唯学术至上”,对职业技术培训存在一定的偏见,想往职业道路发展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中、高级职业技能课程,更不用说接受相关的职业培训。总之,安大略省和其他省一样,职业教育、青年学徒政策的实施遇到了阻碍。

3.公平问题

一份1997~1998年安大略省的报告显示,女性参与学徒项目的人数只占到参与总人数的3.6%。并且该省没有为少数民族提供一项特殊照顾的过渡计划。可见,即便是学徒项目把性别歧视列为重点避免的对象,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学校—就业过渡”过程中面临的隐性就业壁垒仍不容忽视。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管存在政府内部、社会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固有矛盾,加拿大“学校—就业过渡”政策的实施,为中等教育之后的青年学生提供了补助性的再教育和工作机会。但也应该看到,该政策突出了政府、企业和学校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强调政府政策的权威,而较少提出跨机构、跨行业、跨地域的合作,这使得“学校—就业过渡”政策和其项目的实施陷入呆板的境地。最后,如果该政策不尽早把就业歧视、性别公平等问题提上日程,社会矛盾将会加剧,其他非教育公平的条文也将只会浮于表面。

[1]Richard Marquarclt.1999,Labour Market Policies and Programmes Affecting Youth in Canada,Transition Thematic Review,pp6-8.

[2]Geoff Bow lby.2000,The School To Work1984-1998,Statistics Canada,No75,pp43-48.

[3]Alison Taylor.2003,The Context Of School-Work Transition In Canada,Alberta University Press.

[4]David Walters.2006,An Examination Of Th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Of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raduatesOf Applied And Liberal Arts Programs In Canada,Higher E-ducation Policy,pp225-250.

责任编辑:金锡萍

G53.1

A

1671-2277-(2011)01-0022-03

猜你喜欢

加拿大办学政策
政策
政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助企政策
政策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我在加拿大留学的第一年
多元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