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民间体育在东北地域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价值

2011-03-18秦东宏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满族体育项目民间

秦东宏,张 强

(通化师范学院 体育系,吉林 通化 134002)

民间体育是民间体育活动的简称,也往往被称为民间体育游戏.是指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综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活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引进、吸收国外的,我国民间的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也不被教师所重视.满族民间体育源于东北地域,但是东北地域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是竞技体育项目,而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地域性的满族民间体育被排除在课程之外,造成很多满族民间体育濒临失传的现象.满族民间体育分为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目前许多学者已对满族民间体育的传统体育部分项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并成为满族比赛项目.但是还有很多在民间流传,尚未形成传统的满族民间体育没有被整理和挖掘,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并引入学校体育教育中,有利于丰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使其逐步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东北地区学校体育目标.

1 满族民间体育的特点

满族民间体育多流传于民间,由于满族的生产方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社会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原因,满族体育多为刚劲有力、竞技性、实用性与智能性较强的体育活动,主要有七大类:与日常生活劳动相关的体育活动;与器械有关的体育活动;接近于竞技体育的活动;与动物有关的体育活动;与智力有关的体育活动;与自然气候环境有关的(水和冰雪)体育活动.其具有以下特点.

1.1 满族民间体育的趣味性

在物质生存条件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满族人民为丰富日常生活,逐渐创造了一些集健身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如老鹰抓小鸡、编花篮儿、玩嘎拉哈、踢毽子等等.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人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促进心理健康.除此之外,有的体育活动需要制作一些体育器具,但它们的制作非常简单,可以就地取材,这样在制作过程中人们能够各尽其能,尽显智慧,进而使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利于开展.

1.2 满族民间体育的地域性

不同民族所处的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满族发源于我国的东北,一到冬天,白雪散地,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冰雪体育文化.如踢行头、玩冰车、单腿驴、玩滑冰板、冰车滑雪、放爬犁坡、打冰嘎、打冰滑子、雪地走、跑冰车等.

1.3 满族民间体育的娱乐、健身性

民间体育的娱乐健身性是民间体育的主要功能,参与民间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娱乐身心.满族民间体育的娱乐性是以休闲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如“嘎拉哈”又称爪子儿,满语称色尔图,是用獐、狍、鹿、猪、羊等动物的骨头(趾骨)制成,常涂有各种颜色,玩法多样,室内、室外、地上、炕上都可以玩.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满族民间体育如踢毽子、拔河、抽陀螺、荡秋千、放风筝等,这些运动都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娱乐身心的作用.

1.4 满族民间体育的实用性

满族民间体育源于生活,多数项目不受时间、地点、器材、人数的限制,内容简单、形式多样,选择余地大、空间大、老少皆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1.5 满族民间体育的竞技性

在满族民间体育中,有许多体育项目是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能得以实现的,如骑马赛跑、摔跤、水中骑马打仗、蹴鞠等等,而这些体育项目大多是从满族军事体育演变过来的,故其必然带有军事体育的对抗性和竞争性等特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运动发生了相应变化,更具有现代特色,但其对抗性的功能依然没有改变.如顶拐、单腿顶、双飞舞跑、三条腿走跑、赛跑、举重等,为了能够在运动中取胜,人们必须要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因此,通过这种体育活动既能增强人们的体质,又能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

2 满族民间体育进入学校体育的可行性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体育一直处于自生自灭进程中,民间体育的创新与消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借助于学校教育可使民间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如我国满族民间体育“斗鸡”游戏,最初是儿童游戏,以后变成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60~70年代成为学校体育的内容,用于发展学生的力量、耐力、协调灵敏素质,在发展中逐渐确定了比赛规则,现在已经成为竞技体育项目即“顶拐”比赛.比赛方法是两个人比赛,左手握住右脚,左脚支撑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将对手顶出规定的区域.这样民间体育经过学校体育这个中介完成了项目的发展,因此民间体育要发展必须借助于学校教育才能得以发展.

2.1 满族民间体育的趣味性符合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运动的爱好和习惯才能逐渐得以形成,满族民间体育是集健身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如老鹰抓小鸡、编花篮儿、玩嘎拉哈、踢毽子、扯大圈、跳房子、拔河等,这些运动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兴趣而且喜闻乐见,能使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学习,享受运动的乐趣.

2.2 满族民间体育的健身、娱乐性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满族民间体育中的编花篮儿、压悠儿、掰手腕、放风筝、踢毽子、玩冰车等体育项目很适合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规律.编花篮儿可锻炼儿童少年的协作意识、腿部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掰手腕可提高儿童少年的手部肌肉力量及其周围韧带的加固能力;玩冰车可发展儿童少年身体的平衡能力,放风筝可改善儿童少年的视力,矫正脊柱形态.因此,这些体育项目不仅能够丰富儿童少年的课余生活,还可改善运动系统的机能状态,有效地促进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提高体能,在健身的同时使中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2.3 满族民间体育的实用性特点使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具有实效性

满族民间体育中的日常生活类、游戏类的体育项目,如老鹰抓小鸡、石头剪子布、滚雪球、玩嘎啦哈等,其运动强度较小,且活动方式实用、简便、易行、贴近生活,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这些体育项目大多是来源于人们的劳动生产,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健身运动形式,相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它是对人的一种整体锻炼,而不是对某个部位的强化锻炼,也就是说它对人的各个系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的项目如“双飞燕”即“两人三足”,即可以增强学生们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竟争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使其社会适应性等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升,这些是大、中、小学生缺少的素质,因此,满族民间体育的实用性特点能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四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

3 满族民间体育在东北地域学校体育中的应用价值

3.1 满族民间体育进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001年6月7日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及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20%,纲要颁布以后,国家给体育教育更大的自由度,学校体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从改革结果来看,体育与健康课程并没有更多的吸纳民间体育的内容,这既是学校体育的损失,同时也限制了民间体育的发展.针对此种情况,对于东北地区的学校体育今后应更多的引进满族民间体育项目.如东北地域冬季气候寒冷,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无内容可上的状态,若把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爬犁、冰床、高坡滑雪、雪地走、打冰嘎、玩滑冰板、打冰滑子等内容列为冬季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充实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种需要,弥补农村、中小城市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不足,能更好地实现东北地域学校体育的目标.

3.2 满族民间体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能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教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满族民间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日常生活、劳动类、水类、冰雪类等体育活动能使学生接触自然、社会,提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接近于竞技体育类的内容可发展生存能力、合作精神、竞争意识.满族民间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特点,决定了它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智力发展,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情感的发展,培养和形成健康的个性.因此,满族民间体育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3.3 满族民间体育进入学校体育教育是满族民间体育发展的需要

满族民间体育是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多地吸纳满族民间体育,一方面能让满族民间文化找到生存繁衍的土壤,使民间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促进满族民间体育更好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对加强民族教育、培养民族思想、树立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4 满族民间体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满族民间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近于游戏,也有竞技的成分,无论学生竞技水平高低都可以参加,而且趣味性远远强于以往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同现代篮球、排球和足球总是那些竞技水平高的学生唱主角,那些体力差、个子小的学生只能做冷板凳,做旁观者相比,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整理满族民间体育项目,并将其应用到东北地域学校体育教育中,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能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满族民间体育发展的需要,能大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既能发扬满族民间体育,又能更好地实现其育人的功能.

[1]栾桂芝.论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教学[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3):73.

[2]栾桂芝,萝利,等.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及特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6):33-34.

[3]栾桂芝,王德平.满族民间体育传承形式探析[J].满族研究,2009(3):73-76,81.

[4]黄玲,周美芳.对民间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7):141-142.

[5]林琦.中小学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J].体育科学研究,2009(1):102-103.

猜你喜欢

满族体育项目民间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