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盐铁论》校读琐记

2011-03-18周学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周学峰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盐铁论》校读琐记

周学峰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校和理校等方法校读《盐铁论》,发现衍文、讹误及校勘可商者11则,试加以讨论,求教于方家。

《盐铁论》;校勘;衍文;脱文;倒文

《盐铁论》为西汉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所作。《盐铁论》古本罕见,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刊本。自汉至今近两千年的辗转抄刻,书中积误甚多,历代学者多有校正,如明张之象,清张敦仁、王先谦、俞樾、卢文弨,近人黄季刚、陈遵默、杨树达、郭沫若等。有影响的今人注本有 1984年中华书局出版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下简称马本),1992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定本)(下简称王本),1995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王贞珉《盐铁论译注》,2000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乔清举《盐铁论(全文注释本)》(下简称乔本)等。然而白璧亦有微瑕,诸家疏失在所难免,今就相关问题刺举若干,以求正于方家。为便于查证,文中所引原文均出自王校本,句末加括号标明篇名和页码。所引相关校本的页码亦加括号标明。下从五个方面分述之:

一、讹文宜校

(1)匈奴贪狼,因时而动,乘可而发,飙举电至。(世务第四十七/508页)

按:“乘可”不词,“可”疑当作“间”,音近而误(上古:可,溪母歌部。间,见母元部。都属牙音)。指空子,可乘的机会。《国语·吴语》:“夫越王之不忘败吴,于其心也侙然,服士以伺吾间。”[1,p597]韦昭注:“间,隙也。”[1,p597]乘间,指利用机会,趁空子。乘间一词,史书常见。《汉书·赵充国传》:“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2,p1069]《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王氏虽乘间偷篡,而终婴大戮。”[3,p1043]《后汉书·邓寇列传》:“故狂狡乘间相诖误耳。”[3,p624]《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蛮夷见郡无儆备,故敢乘间而进。”[3,p2834]《梁书·文学列传》:“虽大风立于青丘,凿齿奋于华野,比其狼戾,曾何足逾。自金行不竞,天地版荡,左带沸脣,乘间电发。”[4,p705]《旧唐书·刘仁轨郝处俊裴行俭列传》:“十三年,将有事于岱岳,中书令张说以大驾东巡,京师空虚,恐夷狄乘间窃发,议欲加兵守边,以备不虞,召光庭谋兵事。”[5,p2806]《晋书·江统孙楚列传》:“戎狄乘间,得入中国。”[6,p1530]《晋书·桓玄卞范之段仲文列传》“仄本仲堪党,桓伟既死,石康未至,故乘间而发,江陵震动。桓济之子亮起兵于罗县,自号平南将军、湘州刺史,以讨仄为名。”[6,p2593]上引诸例分作“乘间电发”、“乘间窃发”、“乘间而发”,文例与此相类。此处亦疑作“乘间而发”,此外句中“因”与“乘”同义对文,“时”亦当与“间”对文同义,意谓匈奴利用时机而突然发难。此外,古籍中“因时乘间”连用者不乏其例。《名臣碑傳琬琰集》卷五十三:“其忠言谠论盖不可以一二举,于是因时乘间导迎和气者多密以启闻,故莫得而知也。”《淮海后集》:“至于因时乘间导迎和气者多密以启闻,故莫得而知也。”《石林奏议》:“当度机会预为定计,相为掎角,因时乘间,一举直前,役不再籍。仰称陛下恢复土宇报雪深仇之意,不胜幸甚。”故此句中“可”疑为“间”。

(2)汤、武全肌骨而殷、周治,秦国用之,法弊而犯。(诏圣第五十八/595页)

按:马本校“全”为“刻”(416[4])。乔本与马本同(309[4])。王本认为:张敦仁曰:此句当有误。上云:“汤武刻肌肤”。盖本与彼同也。案此句即下文“汤、武经礼义,明好恶,以道其民,刑罪未有所加,而民自行义,殷、周所以治也”之意,不当有误(602[48])。王本不采张说,非是。误在不审文意,而惑于文句。此处大夫之意,在于诘难文学:“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或以治,或以乱。”周与秦同样有“刻肌肤”之肉刑,然治乱相异,“其所以然乎?”故下文文学曰:“二者治乱之具,存亡之效也,在上所任。非二尺四寸之律异,所行反古而悖民心也。”若作“全肌骨”,则文意不谐。马校本得之。《汉书·董仲舒传》:“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2,p966]与此句意义正相同,可为佐证。

二、衍文宜标

(3)扇水都尉所言,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也,不可以久行而传世。(复古第六/79页)

按:原文为:“扇水都尉所言,当时之利权,一切之术也,不可以久行而传世”。马本谓利权,即权时之利的意思(45[1])。王本删“利”字(85[24]),乔本与王本同(38[1])。今谓马说未达,“利”字当删。“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为互文,犹言权宜之计,为其时常语。权,权宜,变通。古代常与“经”对言。《易·系辞下》:“井以辩义,巽以行权。”王弼注:“权,反经而合道,必合乎巽顺,而后可以行权也。”[8,p314]《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9,p98]刘向《战国策书录》:“故其辩,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10,p3]《诏圣第五十八》:“高皇帝時,天下初定,发德音,行一切之令,权也,非拨乱反正之常也。”[11,p594]一切,谓权宜,临时。《资治通鉴·魏纪》:“今臣以一切之制。”胡三省注:“一切,谓权宜也”。《后汉书·光武帝纪》:“罪非犯殊死,一切勿案。”李贤注:“一切,谓权时,非久制也。”《战国策·秦策》:“说有可以一切而使君富贵千万岁。”鲍彪注:“一切,权宜也。”《淮南子·泰族训》:“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12,p364]《汉书·平帝纪》:“赐天下民爵一級,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满秩如真。”颜师古注:“一切者,权时之事,非经常也。犹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2,p634]《晋书·王廙传》:“是以三载考绩,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采速成之誉。”[6,p2008]《新唐书·高郢传》:“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磾万人之力,邀一切之报,其为不可亦明矣。”[13,p5070]

此句中“当时之权,一切之术”为互文见义,犹言“权宜之计”,故下文言“不可以久行而传世”。“利”字为衍文,当删。

(4)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饶乐,国无穷人,非代之耕织也。(授时第三十五/423页)

按:原句为“周公之相成王也,百姓饶乐,国无穷乏,人非代之耕织也”。马本认为“人”字当在“非”字下[1,p270]。王本据卢文弨《拾补》及王先谦说删“乏”字,“人”字属上句末[12,p425]。乔本亦删“乏”字(208)。今疑“人”字衍,当删。全句述周公摄政之事,“非”字前承上省主语“周公”,不当有“人”字。“乏”字不必删。穷乏,指贫困的人。史书屡见。《汉书·食货志》:“又减关中卒五百人,转穀振贷穷乏。”[2,p778]《汉书·王莽传》:“今东方岁荒民饥,道路不通,东岳太师亟科条,开东方诸仓,赈贷穷乏,以施仁道。”[2,p1267]《三国志·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救恤穷乏,家无所馀,中外孤寡皆归焉。”[14,p338]《晋书·陈骞裴秀列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6,p1048]《晋书·孔愉列传》:“以岁饥,运家米以振穷乏,百姓赖之。”[6,p2057]同时,称贫困的人为“穷人”,在秦汉时期似并不常见。以下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检索“穷人”数例:《史记·乐书》:“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7,p205]《汉书·叙传》:“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2,p1283]《后汉书·邓寇列传》:“逐臣者穷人迹,追臣者极车轨,虽楚购伍员,汉求季布,无以过也。”[3,p629]《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无掩人不备,穷人于厄,不得断人支体,裸人形骸,放淫妇女。”[3,p1026]这几例“穷”字均为动词,非贫困意。在其他典籍中所见:《孟子·万章》:“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15,p244]这里的穷人指鳏寡孤独之人。《战国策·楚策》:“而惠子穷人,而王奉之,又必德王。”[10,p169]《庄子·秋水》:“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16,p250]这两例中“穷人”指不得志的人,均亦非指贫困的人。故此句中若作“穷人”亦恐不确。

(5)所谓金城者,非谓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也。所谓利兵者,非谓吴、越之铤,干将之剑也。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论勇第五十一/536页)

按:“言”字疑衍。“以”,用。“以道德为城”,指用道德作为内城。句首冠一“言”字,颇感不顺。可能因为前有“所谓”“非谓”二词,后人误加“言”字与之照应。全书“言以”连用处凡三见。除本例外,其他两处为:《论儒第十一》“今晚世之儒勤德,时有乏匮,言以为非困此不行。”《遵道第二十三》“今文学不言所为治而言以治之无功,犹不言耕田之方,美富人之囷仓也。”这两处的“言”均为动词,可释为“说”。第一处“以为”是“认为”之意,第二处“以”字通“已”,已经。意义均与此不类。《太平御览·兵部》引《盐铁论》曰:“所谓利兵者,非谓吴楚之铤、干将之剑也。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胄,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今不建不攻之城、不可当之兵,而任匹夫之役,而行三尺之刃,亦细矣。”正无“言”字。《艺文类聚·人部》:“《盐铁论》曰:‘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又曰:‘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也没有“言”字。至于《喻林·政治门》引《盐铁论》:“所谓金城者,非谓筑壤而高土,凿地而深池也。所谓利兵者,非谓吴、越之铤,干将之剑也。言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莫之敢攻,莫之敢入,文王是也。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莫之敢当,莫之敢御,汤、武是也。”与原文一致,都有“言”字,《喻林》为明徐元太所编,说明当时可能看不到宋刊本了,徐书所据当是已有衍文的明刊本了。

三、脱文宜识

(6)夫丑者自以为姣,故饰;愚者自以为知,故不学。(殊路第二十一/273页)

按:乔本“饰”前补“不”字(137[9]),马本则认为丑者自以为姣,故要求和美人一样地盛装打扮。有人谓“故饰”,当作“故不饰”,与下文“故不学”对文者非(170[8])。按此句依马注释之,于文义颇不契合。上文大夫认为“性有刚柔,形有好恶。圣人能因而不能改。孔子外变二三子之服而不能革其心”,故“子路”“行行尔鄙心犹存”,“宰予昼寝,欲损三年之丧”。并断言:“故良师不能饰戚施,香泽不能化嫫母也”,其意认为内无良质则学必难成。文学据此言立即加以反驳:“蒙以不洁,鄙夫掩鼻;恶人盛饰,可以宗祀上帝。”面貌丑陋的人盛装打扮就可以祭祀上帝,可见文学对“丑者以饰”是完全赞成的。对于子路、宰予,文学指出:“使二人不涉圣人之门,不免为穷夫,安得卿大夫之名?故砥所以致于刃,学所以尽其才也。”并举“觚”、“干越之铤”同种物品的不同用途之反差为证,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然后从反面指出:“夫丑者自以为姣,故[不]①饰;愚者自以为知,故不学”,可“观笑”者正在于“丑者不饰,愚者不学”的不自知者。由此可见,若作“故饰”,前后文意必自相矛盾。因此,“不”字当补。张之象本、沈延铨本、金蟠本正有“不”字。然王本亦只引未校(283[56])。

四、倒文宜乙

(7)齐以其肠胃予人,家强而不制,枝大而折干,以专巨海之富而擅鱼盐之利也。势足以使众,恩足以恤下。是以齐国内倍而外附,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卑而田宗强,转毂游海者盖三千乘,失之于本而末不可救。(刺权第九/120页)

按:此处“转毂游海者盖三千乘”句与上下文义颇不契合,疑为错简之误。若移之于“势足以使众”前,始觉顺畅。“转毂游海者盖三千乘”,上承“专巨海之富而擅鱼盐之利”,下引“势足以使众,恩足以恤下”,当为承上启下之句。且后面“失之于本而末不可救”与上文“权移于臣,政坠于家,公室卑而田宗强”相连,语意相贯,句法相合。“本”为根本,即喻指“公室”;“末”为枝节,即喻指田宗。“救”犹“止”也,控制。全句意为:丧失了政权那么家臣就不能控制。此句正与“公室卑而田宗强”语意相承,紧密相关。

(8)今西南诸夷,楚庄之后,朝鲜之王,燕之亡民也。南越尉佗起中国,自立为王,德至薄,然皆亡天下之大,各自以为一州,倔强倨敖,自称“老夫”。(论功第五十二/544页)

按:审文意,“南越尉佗起中国,自立为王,德至薄,倔强倨敖,自称‘老夫’”意义连贯,当为一句,“倔强倨敖,自称‘老夫’”正是南越尉佗“德至薄”狂妄无礼妄自尊大的表现。“老夫”一称,亦见《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老夫故粤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粤王,使为外臣,时内贡职。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厚甚。”“然皆亡天下之大,各自以为一州”一句,杂入句中,颇感不谐。疑当移入“老夫”句后,作为全句末尾方顺。“皆”为“都”意,总承前“西南诸夷”“朝鲜之王”“南越尉佗”而言,“各自以为一州”,亦总承上文,指“西南”、“朝鲜”、“南越”诸地。

五、未误而校

(9)智者有百人之功,愚者有不更本之事。(错币第四/56页)

按:原文“不”前无“有”字。诸本均补。然“有”字不必补。不,无也。《集韵·勿韵》:“不,无也。”《经义述闻·仪礼·三族之不虞》:“惟是三族之不虞”,王引之案:“不,无也。”[18,p236]《经义述闻·通说下·语词误解以实义》:“不,无也。论语先进曰: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故人于其父母昆弟,无非间之言也。”[18,p769]《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郑玄笺:“行役反无日月。”[19,p256]此处“不”字亦作“无”解,“有”“无”对举,其义自现,不烦校改。另,《盐铁论》一书中“不”作“无”解者,亦见于《贫富第十七》:“隐居修节,不欲妨行,故不毁名而趋势。虽付之以韩、魏之家,非其志,则不居也。”[11,p221]第一个“不”字,《遵道第二十三》“商鞅有独智之虑,世不②独见之证”[11,p293]等句。

(10)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坎井之蛙不知江海之大,穷夫否妇不知国家之虑,负荷之商不知猗顿之富。(复古第六/79页)

按:原句“宇栋”为“宇宙”。王本校“宙”为“栋”,乔本亦同(40)。王本以为“宇宙”是“宇栋”之误,认为:《说文宀部》:宙,舟车所极覆也。“宙”没有栋梁之意。《淮南》原文亦当作“宇栋”。古书凡以“宇宙”连文,都是说上下四方的,从未有当作屋檐栋梁看待的,而且不知“宙,栋梁也”之不通也(89[47])。王本举《说文》为证,殊不知《说文》之解并非“宙”之本义,乃其引申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此有精辟论述:“然则宙之本义谓栋,一演之为舟车所极覆,再演之为往古来今。”[20,p342]所据亦正是《淮南·览冥训》高注。《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高诱注:“宇,屋檐也;宙,栋梁也。”[12,p93]“宙”之本义为“栋”,已成定论。王本不烦校改。然马注亦未达诂。此句中“宇宙”当取本义,并非指上下四方往古来今。大夫所言,以“宇宙之内的燕雀、坎井之蛙、穷夫否妇、负荷之商”相类比,极言其小,“宇宙”与“坎井”相类比,亦极言其小。故此处“宇宙”应取其本义。宇宙之内,即屋檐房梁之间,方是燕雀活动之场所、停栖之处。

(11)《春秋传》曰:“子有罪,执其父;臣有罪,执其君。听失之大者也。”(周秦第五十七/585页)

按:原文无“传”字,王本据《治要》补“传”字(588[18])。乔本与王本同。(302)今谓“传”字不必加。综观《盐铁论》一书引用《春秋》、《传》之处甚多。作者桓宽,是一名儒生,《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载“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2,p1056],故书中所引《春秋》、《传》者,多指《春秋公羊传》。然或言《春秋》,或言《传》者,不一而足,盖其异于引语方式之不同。转引《公羊春秋传》文而称《春秋》者,于文多见。如:《晁错第八》:“《春秋》之法,君亲无将,将而必诛。”[11,p113]《险固第五十》:“《春秋》曰:冬浚洙。”[11,p525]《孝养第二十五》:“《春秋》曰:士守一不移,循理不外援,共其职而已。”[11,p310]《世务第四十七》:“《春秋》刺其不崇德而崇力也。”[11,p507]《险固第五十》:“《春秋》谓之‘取’,恶其无备,得物之易也。”[11,p526]然直接引用《春秋公羊传》者,则多以《传》单称,文中亦多见。如:《本议第一》:“《传》曰:‘诸侯好利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士贪,士贪则庶人盗。’是开利孔为民罪梯也。”[11,p4]《晁错第八》:“《传》曰:‘君子可贵可贱,可刑可杀,而不可使为乱。’”[11,p113]《未通第十五》:“《传》曰:‘大军之后,累世不复’。”[11,p190]《执务第三十九》:“《传》曰:予积也。”[11,p455]《险固第五十》:“《传》曰:‘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非升平之兴,盖自战国始也。’”[11,p526]而“《春秋传》”连称者,于文未有。

[注释]

① [不]字为当补者。

② 原文为“不”字,王本校“不”为“乏”,非是。原因与此条同。

[1] 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 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 范晔撰李善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5]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8] 李学勤.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9] 李学勤.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0] 刘向.战国策[M].济南∶齐鲁书社,2005.

[11]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 高诱,注.淮南子注[M].上海∶上海书店,1986.

[13]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 李学勤.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 孟庆祥,等.庄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17]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8] 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9] 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1]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2] 李学勤.周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责任编辑、校对:郭万青)

The Proofreading of On Salt and Iron

ZHOU Xue-fe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it applies the comparative collation and rectifying collation to the proofreading of "On Salt and Iron". It finds 11 mistakes, including redundant words, wrong words, wrong compilations and other mistakes which it tries to correct.

On Salt and Iron; collation; redundant words; missing words; wrong compilations

2010-09-17

周学峰(1978-),男,山东宁阳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G256.3

A

1009-9115(2011)03-0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