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图书馆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2011-03-18景秀峰

图书馆学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图书农民

景秀峰

(凌源市图书馆,辽宁 凌源 122500)

景秀峰 男,本科学历。馆员,副馆长。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道德素养,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是地方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的收集和传递文献信息资源,传播先进文化,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政府实现面向大众的文化关怀、文化享有、文化提高、文化创造的重要方式。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作为县级图书馆,如何利用其农村前沿阵地的优势地位,挖掘自身潜力,全面启动服务功能,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科技文化信息,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重大课题。现结合辽西地区现状,就县级图书馆应如何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辽西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文化市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它所产生的积极向上的作用是主流的,但是同时必须认清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文化信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不断向各个方面渗透,人们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接受这样那样的观念。文化以一种隐形的力量,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施加在人们头上,从而形成一种习惯,影响社会的发展。而广大的农村地区,思想观念主要来自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和普及率比较广的电视节目内容,被动地接受那些参差不齐的各种文化表象,难以分辨和选择对于自己发展有利的内容。由于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地区发展较快,辽西地区相对较慢,文化建设受地理特点和重视程度等的影响,人们的科技文化素养也相对较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现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阻碍着科技信息传播和实用科技的推广,农村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2 县级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是人类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记录,它集聚了古今中外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县级图书馆,怎样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如何发挥图书馆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平等服务的任务,尤其是如何满足当前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是图书馆必须履行好的社会责任。

2.1 发挥资源优势,提供适时生产情报信息

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覆盖了农业设施、畜牧兽医、土壤肥料、水土保护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图书、报刊杂志、电子图书等,可以为那些渴望知识、渴望信息、渴望科学种田的农民和农业工作者提供极为宝贵的知识财富。为此,各馆可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自办刊物、辑录专题文献的形式,将整合的最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深受群众欢迎。另一方面,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一旦在实践中碰到科技难题或困难,图书馆可以把这些信息传达到相关的专家、教授手中,由专家、教授亲自帮助解决问题,答疑解惑,图书馆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桥梁作用。

2.2 发挥教育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作为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教育机构,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理所当然地应该把转变群众观念、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应针对农村实际,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还要针对农村需要,把大量的网络信息、报刊、图书上的实用资料编辑成专辑,送到农民手中,为他们提供科技信息、商品信息,以指导农民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增产增收。利用“文化下乡”、“科技扶贫”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营造农村浓郁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3 发挥网络优势,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乡镇、村图书馆(室)等基础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载体,它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对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增强科学生产力,成为新型农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级图书馆要指导好乡、村图书室各类图书的选配工作,但是乡镇、村图书馆(室)不像县(市)以上公共图书馆那样能够得到国家拨款,多年不买一本书的现象并不少见。鉴于此,县馆更重要的是要发挥自身馆藏优势,在不改变图书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给各乡、村图书室配送图书;同时,还可动员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实行图书定期交流,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和图书利用率最大化。如:凌源市馆近年来共建立馆外流动点11个,流通图书1万余册,由专人负责,流通图书实行定期更换制度。此外,针对重点读者所需资料专业性较强、信息源较新等特点,由专人上门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资料,真正意义上敞开了图书馆绿色通道,使图书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2.4 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馆应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首先,对全县范围内的文化资源做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为领导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依据;其次,加强对乡、村两级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图书管理技能和信息采集能力,使图书室的业务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努力使他们成为熟悉农村文化现状,热爱农村文化工作,关心农民文化生活,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以适应农村文化事业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3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利用优势,资源整合,发挥图书馆员的引领作用

面对广大群众信息需求的加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服务业空前激烈的竞争,图书馆人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视财力不足、经费短缺的现状,积极想办法,彻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科学地整合信息资源,努力创造有特色的信息品牌,主动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图书馆在资源整合上的引领作用和辅导员作用。如:图书馆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编印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简明易懂、适用性强的各类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实用科技信息资料及法律法规、生活常识、市场信息方面的资料,经常性地下乡到群众中无偿发放。

3.2 了解用户,实行跟踪定向服务

县馆在服务工作中应经常深入乡镇村庄,调查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反映,广泛征询意见,然后归纳整理,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农业课题项目,采取跟踪服务的方式,一抓到底。还可定期聘请农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聘请农业技术员进行实地指导等。实践证明,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宜在普及面的同时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效果会更明显。

3.3 大力宣传,充分利用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文化共享工程以其充足的海量资源、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快速方便的储存载体、不受时空限制的技术优势,为县级图书馆提供了获取和展示先进文化资源的平台。目前,辽宁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辐射到乡镇,但在实际应用中,有些设备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县级图书馆要成立分中心,要利用好共享工程的数字化资源,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积极共享先进文化成果。其次,邀请省、市中心对基层点技术骨干进行强化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文化信息资源服务水平,让该工程在广大农村真正彰显其现代技术魅力。

3.4 加强培训,提高图书馆人员素质

人才是图书馆的灵魂,是图书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图书馆人要树立起一种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信念,要放得下“架子”,走到农民中去,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要求加强对图书馆人的培训工作,强化素质,以提高其为民服务的能力。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是业务骨干的培养,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培养馆员在工作中的献身精神和意志,鼓励他们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积极性与创造精神。其次,力争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加强岗位技能的培训。新型的图书馆员既应是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型人才,又应是专业操作上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农村建设和服务工作中大显身手。

无论环境形势如何变化,图书馆的根基仍然是读者,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公共图书馆必须从服务的内容导向转为客户导向。实践证明,图书馆不仅要开展好传统的图书借阅服务,更需要适时引导和提倡阅读的理念和方式,以便捷高效的服务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将图书馆融入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使图书馆与读者建立终身的联系,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更好地体现公民普遍均等的文化权利。图书馆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下,认真履行社会职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1]程亚男.图书馆工作概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2]刘久昌.读者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3]吴慰慈,邵巍.图书馆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图书农民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图书推荐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班里有个图书角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