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管理过程,增强德育实效性

2011-03-17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齐建平

天津教育 2011年5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天津市津南区葛沽实验小学 齐建平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任务。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的社会角色和利益关系开始由单一向多元方向转变;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目标追求等也出现了盘根错节的冲突,使得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挑战有来自外界的诸多因素,也有来自教育内部的种种弊端。为此,我们要理性把握德育管理的新形势,积极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德育管理的新模式,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一、制约德育工作发展的瓶颈

1.缺乏人文精神的引领和熏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善,但道德水准却在滑坡,对于良性的思想道德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受到影响。我们也总能遗憾地看到,有一些缺乏个人修养与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时常在学生身边出现,缺乏人文精神引领和熏陶的学生难免学而仿之。比如,现阶段一些学生爱国主义意识淡薄、集体观念差、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言行不一、缺乏吃苦精神就是明显的佐证。

2.家庭教育疲软,“四不管”问题相对突出。

当前,我们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家庭教育所显现的特征很难适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疲软,家庭教育资源亟待挖掘,“四不管”问题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发生严重冲突。“四不管”即:家长全身心忙于工作,“没时间管”;家庭教育知识匮乏,家长“不会管”;“独生子女”、“几代单传”让家长“舍不得管”;孩子思想叛逆、逆反心理强,让有些家长“管不了”。“四不管”问题让家庭教育陷入窘境,也为学校德育工作设置了障碍,为“5+2=0”提供了可能。

3.德育观念的偏差与淡漠,德育地位尴尬。

当前,许多家长追求“名校”、“重点”,部分学校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并未杜绝,智育显然受到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的过分重视,一些以考试为主导的学校,也不得不减少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所以,学校、教师、家长对德育工作仍处在“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德育为先”在个别学校成为一句空话。德育工作者要冲破这些“束缚”,无疑要加大教育“成本”,产生教育效果更是难上加难。

4.德育管理队伍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德育工作者良好的素质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前提和保证,但现实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队伍专业化不强成为了制约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瓶颈之一。德育管理队伍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以下几个特征:一是部分德育工作者观念比较陈旧,德育管理的模式过于简单,缺乏活力,太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二是班主任工作动力不强,很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原因是:工作时间长、负担过重、工作范围广、工作要求高、心理压力大、津贴不高;三是部分青年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加强,德育管理经验还很匮乏。

二、整合教育资源,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植根现实生活,加强人文精神的引领和熏陶。

(1)要积极正视家庭和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消极因素,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德育工作要突出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以现实环境为依托,走低调德育,达高效目标。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的原则切忌“高、大、空”,提倡“真、小、实”。我们对学生提出“四爱”的要求:爱自己、爱家人、爱班集体、爱学校。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家人;只有懂得爱班集体、爱学校,长大后才能真正爱社会、爱祖国。

(2)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熏陶。比如开展“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活动、校园文明“十提倡、十反对”儿歌征集活动、“校园文明小使者”评选表彰活动等,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熏陶,让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2.构建德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促进三者间的有效协作,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来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构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策略如下:一是明确责任,端正态度。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教师要守住自己的那份责任,并积极引领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切不可相互推卸责任,这是构建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基础和核心。二是统一目标,通力合作。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来统一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只有目标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否则就会相互削弱和抵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完善制度,形成机制。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以“家长学校”为活动载体,推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运行。比如:协同社区推出《家庭文明公约》,开展“评选优秀家长、优秀家庭”等活动,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使德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

三、优化德育过程管理,增强德育实效性

1.创设“德”文化氛围,提炼“活”“实”为本的德育理念。

努力创设“德”文化氛围,增强师生、家长的“文化认同感”,提炼以“活”“实”为本的德育理念,激励教职工的内在动力,引导其规范教育行为,形成教育合力。“德”文化氛围的创设,注重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相结合,既有环境文化的引领,更有精神文化的导行。提炼理念,“活”指教育过程要生动活泼,德育活动的组织要贴近学生,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实”指教育活动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品德形成的规律,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2.构建德育目标体系,明晰德育目标导向。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不明,就会造成学校德育实践的盲目性,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既要关注不同学段和年级目标体系的构建,又要关注不同学段、年级德育内容的衔接和功能互补。比如:在小学高年级适于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小学低年级则可以开展“评选自理小能手”活动,作为集体主义教育的开始,等等。

3.开发利用好德育课程资源,以课程为载体推进德育工作。

(1)开发课程资源,由“智力”发展向“综合性”发展转变。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学生的发展绝不是只注重智力的发展,也需要有多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形成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结合校情和学生的现状,构架“基础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体系,并有效整合,让学生不仅在基础性课程中获得统一标准化的知识,也能在探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训练中得到个性化的能力培养。

(2)德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切忌盲从。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情感为依托,让德育实践真正适合学生的发展,贴近学生生活,并能走进学生内心,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定了德育实践的内容,就要积极探索并形成系列,注重德育实践的延续,关注全程,在“常态”中求新、求变,将德育实践活动固化成系列,做大做强。

(3)抓实品德课、班(队)会课教育,抓好学科德育渗透。以教科书为本,深入挖掘教科书的德育内涵,巧妙设计,落实德育目标,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内外事件,对症下药,实现德育目标。切不可将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课堂)弃之不用,而“另辟蹊径”,那样只会加大教育“成本”,无功而返。

4.以班集体建设为抓手,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再鲜活的德育实践形式,离开刚性的管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育规律,要制定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目标及与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班集体评价体系,以精细化的管理引导班集体落实阶段目标,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5.建立运行机制,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保障。

(1)年级组推进机制。德育目标的阶段性决定了学校德育管理要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的所有教师要全员参与学校德育活动,一同计划、创意、体验、收获。

(2)评价反馈机制。学校要建立《班主任工作职责及考评办法》、《全员育人考评办法》等制度,以此引导、促进全体教师更好地担负起育人的职责。

(3)激励发展机制。学校要完善班集体评优、班主任评优、教师评优、学生评优及奖励制度。坚持每学期评选表彰优秀班主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各级各类好学生,来不断增强他们工作和学习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6.加强教育科研是德育管理出实效的不竭动力。

医生的真功夫在病房中,德育工作者的真功夫在德育管理上。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德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的“真功夫”,是实现德育管理出实效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源泉。

(1)课题引领成长。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历史、师生的现状和对德育进行的哲学思考选定适合本校的课题,通过团队攻关、骨干参与、全面推进的形式展开,最终形成点(优秀德育工作者)—链(骨干班主任)—面(全体教师)成一体的课题研究格局,让管理者思路更新、更清,以思路开创出路。

(2)加强业务学习。要建章立制,加强班主任的业务学习,让学习成为习惯。学习的方式可采取向文本学习、对话学习(交流论坛)、反思学习、实践学习(教育管理、撰写论文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修炼德育工作者的“真功夫”,为德育管理出实效注入无穷动力。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乎民族未来发展的奠基工程,是教育的核心与根本。我们要立足现实,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探索出一条适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德育工作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