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2011-03-17王秋华

体育科学研究 2011年2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发展

王秋华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王秋华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综观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演变道路发现,我国一直奉行的是渐进式发展路径。这一推进方式在保持竞技体育平稳发展的前提下,也蕴藏了众多矛盾与问题。社会转型期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国竞技体育尽快实现管办分离,注重成本和效益,进一步加大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应在社会化、市场化和集约型发展道路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转型期;竞技体育;发展路径;中国

随着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相继闭幕,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道路问题,也由“后台”走向“前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对建国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社会形势,对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演化路径

1.1 普及与提高下的分工负责制之路

1952年,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普及”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体育的基本目标。与此同时,在国际体育交往过程中,由于中国体育基础差,出国参加的几次球赛水平较低,与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称,如何迅速提高我国运动技术水平便摆上了议事日程。1956年,国家体委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在开展群众运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两三年内,在若干项目上分别超过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到20世纪50年代末期,随着一系列的调整,基本形成了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体委管理为主、军队和部门(行业)共同参与的竞技体育发展格局[1]16。

1.2 缩短战线、保证重点下的体委集中制之路

20世纪60年代,受“大跃进”等运动影响,我国经济、文化建设遭受了巨大损失。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家体委确立了“体育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工作上”的指导思想[2],大幅度压缩了群众体育活动的规模,以田径、体操、游泳等10个运动项目为基础,保证重点项目的攻关。

20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提出了“省级以上侧重抓竞技体育,市县及以下侧重抓群众体育”的战略分工,逐步建立起了“高、中、初”不同训练层次相衔接的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体系,确立了中国竞技体育“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指导思想。至此,一个由国家体委集中统一领导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竞技体育正式走上了“举国体制”之路。

1.3 奥运争光下的强化和完善的体委集中制之路

1979年10月,我国重新获得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成为了国际奥委会大家庭的一员。但由于受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严重倒退,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1980年2月,国家体委做出明确指示:“鉴于运动技术水平落后已成为突出薄弱环节,今明两年,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3]。198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中指出“搞好项目的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把那些短期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抓上去,争取在今后的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取更优异的成绩”[4],从而确立了竞技体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构想。

依据此战略构想,国家体委按照奥运会项目设置、金牌分布和有利于取得好成绩的原则,调整了运动项目布局;按照“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原则,调整国内赛制,使各项运动会和各种赛制尽量与备战奥运会接轨[5];积极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厂矿、企业、高校设立高水平运动队,改善了训练体制,层层衔接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得到了强化,业余训练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

1.4 奥运争光下的双轨制之路

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指导下,国家体委(现国家体育总局)按照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的改革思路,拉开了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竞技体育改革的序幕。

首先,以改革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为切入点,迈出了管、办分离的第一步。1993年组建了14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由其代表国家体委对各运动项目行使具体管理职能,从而初步实现了由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转变。至1997年,完成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改革[1]18。

其次,改革了赛事体制。从1993年开始,把全运会的举办时间调整在奥运会后的第一年举行,以保证运动员集中精力参加奥运会。在全运会项目设置上与奥运会全面接轨,以把全国发展竞技体育的力量统一到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上来。

第三,实行了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不同的投入体制。奥运项目在保证国家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社会的资助;非奥运项目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国家分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5]。

第四,改革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各级体委采取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办运动队或接受企业的赞助,一些行业系统、企业和高校办起了自己的运动队,运动员有偿输送、有偿流动制度得到了完善。

2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形社会、实体委”问题

举国体制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一大法宝,是国家行政机构高度集中权力,自上而下指挥全国力量推动竞技运动发展的管理体制的简称[6]。它应该是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的体育事业组织和管理方式,应该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举办,财政和市场双重推动的体育事业运行机制[7]。但从举国体制的实际运行来看,其实质上成为了用行政命令和计划手段在竞技体育系统内配置、整合资源的制度安排。所谓“一盘棋”、“一条龙”、“一贯制”都是对体育或体委系统内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的总结。虽然我们在如何调动除体育系统外的其他社会力量方面进行过一些尝试,但从目前看,发展竞技体育的主要精力还主要放在体育系统内存量的调整、盘活和优化上,而对体育系统外增量的引入和匹配还远远不够。

2.2 “形市场、实计划”问题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资源还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竞技体育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处置权归政府体育管理部门所有。行政手段调配资源配置还是最基本的方式,间接的经济、法律手段还较弱。运动项目协会和职业俱乐部作为竞技体育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地位不明确。在运动项目的组织管理上,运动项目协会没有绝对的权力,还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性指令来完成。多数俱乐部仅仅拥有“公司化”组织形式的外壳,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政府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处理俱乐部各种利益冲突与矛盾的现象还很明显。市场要求通过自身配置资源,而政府仍主要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依照自己的节奏发展竞技体育。两者的不和谐声音在目前中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发展中随处可见[8]。

2.3 “形集约、实粗放”问题

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原则,在竞技体育的“优化结构、适度发展、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集约型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从总体上来看,“粗放型”发展方式和规模扩张为主线在竞技体育发展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突出表现为对金牌、奖牌“投入—产出”的效益关注不够。60多年竞技体育发展表明,我国已是竞技体育的金牌大国。但社会影响力大、含金量高的项目如田径、足球等项目发展却严重滞后;部分教练员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发展竞技体育的意识、知识与技能还较低;科学化训练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各省市竞技体育项目大而全以及重复建设现象还较严重。

3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社会环境

3.1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推进

在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9](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并指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意见》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的管办分离还不很彻底,政府竞技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事务和市场运行干预还较多,竞技体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这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

中共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完善商品市场,健全资本、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10]。2006、200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均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改革”[11]。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12]。

多年来,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一直是政府在办,并形成了一个与之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需要我们加快与深化竞技体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一方面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注重成本和效益,逐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3.3 世界各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影响力的增大,世界各国政府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如美、法等国,政府由原来的间接管理变成现在的直接干预。美国、俄罗斯、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始学习和仿效我国夺金项目先进的组织形式和训练体制,先后建立了与我国体制相近的奥运备战模式,组建了长年固定的国家队,并吸收了我国技能类优势项目中的很多优秀教练员到本国执教。许多国家尽管竞技体育经费占政府体育经费的比例和人均体育经费的数额已经很大,但近几年的投入又不断增加[13]。从申办奥运会的情况来看,申办2012年第30届奥运会的城市共有5个,世界强国美国(申办城市为纽约,美国已举办了4届夏季奥运会和3届冬季奥运会)、俄罗斯(申办城市为莫斯科,已举办了1届奥运会)、英国(申办城市为伦敦,英国已举办了2届夏季奥运会)和法国(申办城市为巴黎,法国已举办了2届夏季奥运会)参加了申奥。申办2016年第31届奥运会的城市共有7个,美国(申办城市为芝加哥)、日本(申办城市为东京,日本已举办了1届奥运会)又一次参加申奥。这表明竞赛场上的为国争光并没有因为国家强大而减弱。恰恰相反,随着国家的强盛,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干预反而有所加强[5]。

4 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化路径

根据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可走政府主导下的协会管理之路。

政府主导是指政府要以发展规划者、事业投资者、政策制定者、公平调节者、运行监管者的身份,发挥其主导作用,而将大量的事务性和具体的管理事务,委托给第三部门,甚至企业去实施[5]。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拾遗补缺或纠正“市场失灵”;二是提供各种必不可少的“竞技体育公共产品”;三是为维护社会的相对公平和公正而制定制度上的干预和安排[14]。

根据我国体育社会团体和单项运动协会的现状,走协会管理之路,当前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前提性工作:第一,实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实体化;第二,尽快结束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过渡”角色,实现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实体化。当前可建立由实体化的中国奥运会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分别领导奥运会项目运动协会与非奥运会项目运动协会的组织体系。

4.2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路径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同样中国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发展道路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转变现行竞技体育资源行政指令计划配置方式,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配置社会体育资源。政府退出对市场的经营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转而培育竞技体育市场环境,完善竞技体育生产要素市场,为市场主体创造和提供机会均等、地位平等、公平竞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壮大竞技体育市场多元化利益主体队伍,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竞技体育市场的发展,引导市场主体向国家、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4.3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型路径

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集约型社会的共同要求。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必须按这一要求,走出以规模扩张为主线的外延型发展模式,向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的集约型发展道路转变。在发展思路上,注重金牌、奖牌“投入—产出”的效益,对社会影响大、含金量高的项目和基础大项要加大建设力度。在发展战略上,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以实现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注重提高发展质量”的原则,缩短战线,以“奥运争光”战略为龙头,带动相关战略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要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素质、管理创新为主。

[1]高雪峰.中国竞技体育管理变革之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年鉴(1949—1991)(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11.

[3]梁晓龙,鲍明晓,张林.举国体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3.

[4]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体育卷(12)[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268.

[5]熊晓正,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 体育科学,2007,27(10):23-27.

[6]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2(1):1-5.

[7]鲍明晓.关于建立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论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49-54.

[8]俞涛.关于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运作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18-23.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08-02-27)[2010-10-18].http://www.sina.com.cn.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EB/OL].(2006-03-16)[2010-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3-16/content_4312 362.htm.

[11]陈德铭.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做好今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EB/OL].(2007-04-02)[2010-10-18].http://www.sdpc.gov.cn/tzgg/zhdt/t20070404_126295.htm.

[1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07-10-24)[2010-10-18].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13]张振东,黄迎兵,张涛,等.完善和发挥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5):36-40.

[14]李善同,刘勇.我国中央—地方权限划分与区域管理模式[J].经济研究参考,2002(14):18-23.

[责任编辑 江国平]

Path sele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period in China

WANG Qiu-hua
(College of Physical Culture and Scienc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ShanDong 273165)

Looking at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path of evolution,it has been pursuing a progressive path.The way forward in maintaining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under the premise,and it contain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It raised new demands in Chin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sport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at the core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new era.It require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to realize the sepa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execution as soon as possible,to pay attention to cost and benefits,and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the market allocate resources.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petitive sports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on socialization,market,intensive develop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period.

the transformational period;competitive sports;the development path;China

G 812.0

A

1007-7413(2011)02-0009-04

2010-12-25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65SS06097)

王秋华(1974—),女,山东枣庄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发展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竞技精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