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种浓度高渗盐水对重型颅脑外伤后脑水肿的效果观察*

2011-03-06梁碧先

河北医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甘露醇脑水肿盐水

梁碧先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龙华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广东 深圳 518109)

重型颅脑损伤,尤其是减速性损伤,对冲击伤部位脑组织挫伤,常伴有小血管及桥静脉损伤;冲击伤部位颅骨骨折致硬膜动脉和板障破损而出血,因血肿和脑水肿产生颅内高压的升高[1],使脑组织的灌流量下降,从而引起脑神经功能障碍,如果脑水肿未能及时控制,严重的可危及患者生命[2]。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本文通过对脑外伤病人进行颅内压监测,给予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HS)干预,降低颅内压,提高大脑灌注压以达到改善脑外伤病人预后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 2009年 1月至 2010年 1月脑外科收治的脑外伤患者 160例,其中,男 108例,女52例,年龄,19-73岁,平均 41.3岁;入院时 GCS评分均 <8分,其中单侧瞳孔散大 27例,双侧瞳孔散大55例;入院后经临床表现结合头颅 CT检查确诊,头颅CT示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 57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肿胀 4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 23例,脑干伤合并脑肿胀39例;所有患者均行去骨瓣减压术;排除:入院后病情变化出现颅内压升高、入院前存在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入院前存在低钠血症尤其是血钠浓度 <120mmoL/L患者,以及术前存在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升高者;将所有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 4组,每组 40例,四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 GCS评分、头颅 C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深静脉导管和动脉置管,并监测平均动脉压,术后在硬膜下置入 Camino MPM-I型颅内压(ICP)监护仪,行持续 ICP监测,大脑灌注压 =平均动脉压 -颅内压,对 ICP高于 20mmHg且时间超过5m in患者行 HS降颅压干预,23.4%HS组 23.4%氯化钠溶液 38mL、10%HS组 10%氯化钠溶液 90mL、7.5%HS组 7.5%氯化钠溶液 120mL、3%HS组 3%氯化钠溶液 300mL,均在 10-30min内经中心静脉导管推注完成,记录各组患者干预后颅内压下降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颅内压降低幅度,并对干预期间患者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进行持续记录,计算各组大脑灌注压的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6.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应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率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治疗后效果比较:四组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HS组颅内压降低幅度平均为(17.4±3.7)mmHg,高于另外三组的颅内压降低幅度(P<0.05),且 23.4%HS组、10%HS组和3%H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各组治疗效果比较(±s)

表 1 各组治疗效果比较(±s)

?

2.2 各组治疗后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变化情况:四组间中心静脉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HS组平均动脉压平均为(94.8±35.7)mmHg,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颅内压平均为(19.5±3.6)mmHg,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5),23.4%HS组、10%HS组和 3%HS组之间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2 各组治疗后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变化情况(±s)

表 2 各组治疗后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变化情况(±s)

23.4%HS组 8.3±3.0 79.1±19.8 27.4±5.5 10%HS组 8.2±3.1 84.3±23.4 26.3±5.3 7.5%HS组 7.9±2.9 94.8±35.7 19.5±3.6 3%HS组 7.8±3.0 83.9±31.5 24.5±4.5 F 1.218 12.361 10.117 P 0.610 0.000 0.000

2.3 各组患者脑灌注压变化:23.4%HS组脑灌注压为 52.3±17.6 mmHg,10%HS组脑灌注压为 58.4±19.2mmHg,7.5%HS组脑灌注压为 65.3±24.1 mm-Hg,3%HS组脑灌注压为 59.6±18.9mmHg,7.5%HS组患者的脑灌注压明显高于 23.4%HS组、10%HS组和 3%HS组的脑灌注压,23.4%HS组、10%HS组和3%HS组的脑灌注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8.617,P=0.004)。

3 讨 论

颅脑损伤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主要原因之一是继发性脑损害,主要发病机制包括组织缺血、钙离子毒性、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损伤、有关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机制[3]。临床上对于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以往常常应用甘露醇降颅压,其副作用较多,最常见的是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其次,甘露醇快速滴注后,可出现血容量一过性增加,心脏前负荷加重,严重者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另外,因甘露醇利尿作用可引起血容量不足和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应用后,甘露醇可在血 -脑屏障被破坏的脑组织内积聚,引起所谓的“反跳”作用,加重脑水肿,本研究选用高渗盐水进行降颅压处理,并比较各种不同浓度之间的治疗效果。

高渗盐水主要是指浓度高于 0.9%的氯化钠溶液,本研究选用 23.4%、10%、7.5%和 3%四种浓度盐水进行比较,发现四组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HS组颅内压降低幅度高于另外三组的颅内压降低幅度,且 23.4%HS组、10%HS组和 3%H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 3%的高渗盐水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的低钠血症和抗休克治疗,但也有用于降颅内压的处理,毛霄鹏等[4]发现 3%HS与 20%甘露醇一般均可迅速降低颅内压,3%HS的作用持续时间比甘露醇更长,在降低颅内压的同时可提高脑灌注压。而与 10%HS相比,静脉快速滴注3%和 10%HS后患者 ICP均有明显下降、CPP明显提高,3%HS的作用持续时间更持久[5]。当血钠浓度过高(大于 160mmoL/L),持续 48h,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险,死亡的原因可能与同时伴有其他疾病,肺水肿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关[6]。而在静脉内短时间输入大量高渗盐水,尤其是浓度为 23.4%的 HS时,除了输注时产生的静脉刺激以外,还很容易引起血浆晶体渗透压短时间升高过快,导致循环虚脱以及高钠血症等,因此我们对于 23.4%组患者,在严密监测患者血钠的同时,还应用丙泊酚进行浅镇静,以预防患者的注射痛。且研究结果显示 7.5%HS组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其它三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其它三组,23.4%HS组、10%HS组和 3%HS组之间平均动脉压和颅内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5%HS组患者的脑灌注压明显高于 23.4%HS组、10%HS组和 3%HS组的脑灌注压,23.4%HS组、10%HS组和 3%HS组的脑灌注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可能为 7.5%HS可产生 2 400mmoL/L的渗透压,相当于正常血浆渗透压的 8倍,通过提高血清钠和血清渗透压,产生渗透压梯度将细胞内和脑组织间隙的水分迅速向血管内转移,减轻脑水肿和降低 ICP[7]。而 3%的 HS所产生渗透压梯度较低,10%HS和 23.4%HS则过高,引起中心静脉压升高较多,加重心脏前、后负担,导致心排减少,平均动脉压升高较少。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推荐对于四种不同浓度的高渗盐水,在降低脑外伤后脑水肿患者颅内压、提高脑灌注压方面均有一定效果,其中以 7.5%HS效果最佳。

[1] 金保哲,张新中,周国胜.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 63例临床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5):522-524.

[2] 胡涛,曾祥富,张晓海,等.高渗盐水降低颅脑损伤后高颅内压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5):305-306.

[3] 贾佳,杨振军,周鹏,等.雌激素抑制 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保护缺血性脑损伤[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20(3):249-253.

[4] 毛霄鹏,冯东侠,叶富华,等.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J].江苏医药,2007,33(5):452-454.

[5] 冯东侠,毛霄鹏,叶富华,等.3%和 10%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7,12(8):337-339.

[6] 刘惠祥,徐平,高嵘,等.3%高渗盐水对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降颅内压作用[J].江苏医药,2008,34(5):520-521.

[7] 周杨波,蒋宇钢,张凌云,等.高渗盐水在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休克早期疗效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07,9(3):211-214.

猜你喜欢

甘露醇脑水肿盐水
肢伤一方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盐水质量有多少
联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对脑出血所致脑水肿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分析
泉水与盐水
“洒盐水”
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吡拉西坦注射液联合甘露醇治疗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观察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甘露醇治疗脑外伤致急性肾损伤及阿魏酸钠的治疗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