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盆地地热地质特征研究

2011-02-23韩国童张富有

地下水 2011年6期
关键词:热流梯度砂岩

韩国童,张富有,彭 妮

(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河南 郑州450006)

地热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同时也是可再生绿色环保能源,具有“热、矿、水”三种基本特征。它可广泛应用于发电、供热供暖、温泉洗浴、医疗保健、种植养殖、旅游等领域,因而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可观的经济效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盆地,地热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热储层埋深适当,水量大,水温较高,充分开发本区域的地热资源,对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区域地质背景

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东界河南省泌阳县、桐柏县,南接湖北省襄樊市、郧阳地区,西与河南省淅川县相连。南阳盆地属秦岭地层区,该地层区断裂发育,特别是长期活动的深断裂十分发育,对各地质时期的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也影响着区域地下水的分布和富集。

1.1 地层

根据普查区地形地貌、钻孔揭露,结合水文地质物探测井资料,区域地层层序自下而上为中元古界定远组,新元古界耀岭河组,古生界下寒武统、中寒武统、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下志留统、上志留统、中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中生界上白垩统,新生界古近系始新统、新近系,第四系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与地热资源有关的地层为主要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

1.1.1 古近系(E)

主要为廖庄组、核桃园组。主要岩性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中部以灰色泥岩为主夹砂岩,下部为深灰色泥灰岩、泥岩、灰质砂岩不等厚互层夹油页岩及含油砂岩,厚762~2 700 m。

1.1.2 新近系(N)

主要为上寺组,岩性为红棕色砂质泥岩含砾岩。据钻孔揭露岩性为橄榄绿色、兰灰色及灰兰色泥岩、砂岩及含砾泥质粗砂岩,具细而清晰的水平层理,厚30~932 m。

1.1.3 第四系地层(Q)

主要为中粗砂或泥质砂砾石、细砂、粉细砂、粉砂、粘土质粉砂、粉质粘土、粘土等,厚约100 m。

1.2 构造

南阳盆地是燕山构造运动晚期形成的以古近系为主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面积为 1.7×104km2[1]。盆地的基底岩石为太古代太华杂岩,沉积盖层主要有中—晚元古代官道口群、栾川群、汝阳群和洛峪群。盆地沉积层在中部较厚,最厚超过6 000 m,向盆地边缘渐薄。南阳盆地内呈两隆(师岗、新野凸起、唐河低凸起)、三凹(南阳、泌阳、襄枣断陷)基本构造格架[2]。其中南阳断陷、新野凸起和枣—襄断陷位于盆地的中部。

本区对中、新生代沉积特征起控制作用且与地热有密切关系的大型断裂有6条,各断层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断层特征表

2 地热地质条件

2.1 热源

南阳盆地是河南省最大的一个山间盆地,地热系统属沉积盆地型[3](传导型)。沉积盆地型是地球内的热能通过传导方式传递到地表,地表一般无地热显示,自恒温带以下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南阳盆地热储类型属层状松散岩类孔隙热储。热源主要来自地壳深处及上地幔的传导热。根据物探资料,该区为莫霍面相对隆起区,可从地球内部向地表传导相对较高的热流,最有利于地下水升温。另外,靠近本区的6条断裂,有利于深部热量的传导和对流,对该区增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2 盖层

本区地热盖层为第四系、新近系上寺组、古近系廖庄组。第四系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和粉细砂组成;新近系上寺组主要由粘土、粉质粘土、砂质粘土、粉细砂构成;古近系廖庄组主要由泥岩、粉砂岩、泥岩组成。粘土、粉质粘土、砂质粘土、泥岩和粉砂岩单层厚度大,一般在10~37 m左右,热导率低,是良好的隔水层和不透水层,使热能得以保存和储集。视开采层段的不同,它们可单独也可共同构成热储层的盖层。本区第四系、新近系上寺组和古近系廖庄组地层的总厚度为550~1 200 m。

2.3 热储层

本区常被利用的有新近系上寺组、古近系廖庄组及古近系核桃园组一段三个热储层。

1)上寺组热储层:顶板埋深为78~220 m,底板埋深为550~1 200 m,地层厚度为50~300 m,热储累计厚度为30~150 m。含水层单层厚度为1~20 m,可采层数一般为22~24层。岩性以粉砂、中砂和细砂为主,含水丰富。孔隙度值相对较高,基本在27.6%左右,渗透系数平均值为0.412~0.82 m/d。热储层温度32~51℃,单井出水量为160~530 m3/d(降深20 m时)。

2)廖庄组热储层:顶板埋深为780~1 100 m,底板埋深为1 200~1 330 m,地层厚度330~550 m,热储层累计厚度为32~110 m,含水层单层厚度为1~20 m,可采层数一般为22~24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含水丰富。孔隙度值相对较高,基本在19.4% ~23.7%之间。单井出水量不详。

3)核桃园组一段热储层:顶板埋深为78~220 m,底板埋深为150~1 900 m,地层厚度为130~430 m,热储累计厚度为26~350 m。含水层单层厚度为1~20 m,可采层数一般为5~12层。岩性以细砂岩、中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含水丰富。孔隙度值相对较高,基本在16.8~24.4%左右,渗透系数平均值为0.11~0.412 m/d。热储层温度40~74℃,单井出水量为162~460 m3/d(降深20 m时)。

2.4 传热导水通道

南阳盆地地热田内目前尚无大地热流测点,依据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值统计结果进行的构造分区,南阳盆地位于华北—东北构造区[4],平均热流值为59~63 mw/m2,与全国平均值相接近,属正常地热区域。这意味着不存在深部高热背景,上部地壳不存在侵位的岩浆囊一类的高温热源,区域大地热流是本区的供热热源,在可及深度范围内(以3 000 m深度为准),不具有高温地热资源形成的条件,属低温(25℃~90℃)地热资源。

赋存于新近系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然而,普查区热储层埋藏较深,上部还有80~800 m厚的第四系覆盖层,新近系热储层不大可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而是通过侧向径流方式获取上游方向径流来的地下水的补给。赋存于古近系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起源于山前大气降水入渗,通过地下水侧向径流和断裂带入渗后侧向径流方式获得补给。

3 南阳盆地地球物理特征

3.1 地温梯度特征

由本区钻孔地温点测资料及测井地温变化曲线可知:南阳盆地恒温带深度30 m,恒温带温度16.6℃。地温梯度是指恒温带以下单位深度内地温增加值,一般用℃/100 m表示。在不同地区,地温梯度值有很大的变化,地壳的近似平均地热梯度是每千米25℃,即2.5℃/100 m。一般地温梯度接近或者高于地温梯度平均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地温梯度一般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式中:T为地温梯度(℃/100m);Tm为孔底温度(℃),如无孔底温度,可用井口水温代替;T0为恒温带温度(℃);Hm为孔深(m);H0为恒温带深度(m)。

依据区内地热井调查资料,结合恒温带温度,采用式(1)计算南阳盆地增温带地层的地温梯度值,计算成果见表2。

表2 南阳盆地地温梯度表

上述资料表明,南阳盆地地温梯度为1.5℃ ~3.9℃/100 m,1000 m 深度的温度达34.2℃ ~69.0℃,推测1 500 m 深度的地热温度达43.2℃ ~96.0℃。南阳盆地地层地温剃度平均为2.6℃/100 m,大于地壳的近似平均地温梯度2.5 C/100 m,表明该区存在地热异常。

3.2 岩石物理特性

钻孔揭露的地层热储岩石主要为砂岩。为了弄清热储岩石物理特性,在钻孔时采集了7组岩芯样做岩矿分析,分析项目为热导率、孔隙度和密度。测试结果见表3。

表3 岩石物理特性表

根据对岩石物理特性分析,热储含水层平均热导率为2.623 W/mK,平均颗粒密度为 2.677 g/cm3,平均孔隙度为21.98% 。

3.3 大地热流值特征

大地热流是地球内部热能传输至地表的一种现象。大地热流的量值称大地热流量,它是地热场最重要的表征,也是反映一个地区地温场基本特征的综合参数,是地球内热在地表可直接测得的唯一物理量。热流量是由岩石导热率和垂直地温梯度的乘积计算而来,即:

式中:q为大地热流值,mW/m2;λ为岩石热导率,W/mK;G为地温梯度,℃/100 m。

本区岩石导热率值取用砂岩热导率(2.623 W/mK),地温梯度取用本区计算平均值(2.6℃/100 m)。计算地热田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8.2 mW/m2,即1.6HFU,略高于地球表面平均热流量(1.2 ~1.4HFU)。

4 热储层地热水化学成分特征

4.1 上寺组

该地层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其含量为375.2~380 mg/L;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HCO3-,其含量分别为197~717.4 mg/L 和 284~673.7 mg/L;水化学类型 SO4·HCO3—Na型。热水矿化度为1 363~1 828 mg/L,属盐水;pH 值为 7.96 ~8.10,属中性水;总硬度(以 CaCO3计)为144.97 ~255.8 mg/L,属硬水。

地热水中氟含量达到了命名矿水浓度,偏硅酸含量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且水温较高,并含有铁、锰、锂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供暖、医疗及洗浴等用水开发。地热水对金属有中等腐蚀性,结垢性弱,不易形成锅垢。

4.2 廖庄组

该地层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其含量为336~350 mg/L;主要阴离子为 Cl-和 HCO3-,其含量分别为 293.5~362.6 mg/L 和 249.8 ~356.9 mg/L;水化学类型 HCO3·Cl—Na型。热水矿化度为1 115~1 160 mg/L,属盐水;pH值为8.20 ~8.48,属中性水;总硬度(以 CaCO3计)为 74.6 ~75.54 mg/L,属硬水。

地热水水温较高,并含有铁、锰、锂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供暖、医疗及洗浴等用水开发。地热水对金属有中等腐蚀性,结垢性弱,不易形成锅垢。

4.3 核桃园组

该地层地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其含量为266~335 mg/L;主要阴离子为HCO3-和SO42-,其含量分别为249.8 ~356.9 mg/L 和 119.6 ~574.7 mg/L;水化学类型 HCO3·SO4—Na型。热水矿化度为1 110~1 235 mg/L,属盐水;pH值为 7.46 ~8.50,属中性水;总硬度(以 CaCO3计)为 74.5 ~369.2 mg/L,属硬水。

地热水中偏硅酸含量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水温较高,并含有铁、锰、锂和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疗保健作用,可作为供暖、医疗及洗浴等用水开发。地热水对金属有中等腐蚀性,结垢性弱,不易形成锅垢。

5 热储模型

本区属层状松散岩类孔隙型低温地热田,热储模型图如图1所示。热储层在地球内部传导热作用下,从地球深部源源不断获得热能。赋存于新近系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然而,普查区热储层埋藏较深,上部还有80~800 m厚的第四系覆盖层,新近系热储层不大可能直接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而是通过侧向径流方式获取上游方向径流来的地下水的补给。模型中,以近似水平的兰色箭头表示新近系热储层获取侧向径流的补给。赋存于古近系热储层中的地下热水,起源于山前大气降水入渗,通过地下水侧向径流和断裂带入渗后侧向径流方式获得补给。上部第四系、新近系和古近系所含多层厚层粘土、粉砂、粉砂岩、泥岩,是非常好的隔水层和保温盖层,使热能得以保存和储集。

图1 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热储模型

6 地热资源量计算

6.1 地热资源量

地热资源计算方法有热储法、自然放热量推算法、水热均衡法等。热储法是目前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计算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地热资源的计算方法,本次地热资源计算采用热储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R为热储层储存的热量(J);A为计算区面积(m2);d为热储厚度(m);tr为热储温度(℃);tj为基准温度(当地地下恒温层温度或年平均气温,℃);C为热储岩石和水的平均比热容(J/m3·℃),由下式求出:

式中:ρc为岩石的密度(kg/m3);ρw为热水的密度(kg/m3);Cc为岩石的比热(J/kg·℃);Cw为热水的比热(J/kg·℃);Φ为岩石的孔隙度(%)。

将(4)式代入(3)式即得热储层储存热量的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见表4。

6.2 地热资源可开采量

用热储法计算出的资源量,不可能全部被开采出来,只能开采出一部分,采用最大降深法计算地热资源可开采量,用下式表示:

式中:Q可为年可开采出的地热流体量(m3/a);μe为弹性释水系数;A为计算区面积(m2);Smax为最大允许降深(m);T为设计开采时间(a)。

表4 地热资源量计算结果

弹性释水系数(μe)是表示水头降低一个单位时,由含水层内骨架的压缩和水的膨胀而从水平面积为一个单位、高度等于含水层厚度的柱体中所释放出的水量。根据抽水试验数据,利用泰斯公式求得弹性释水系数为6.6×10-4。

最大允许降深(Smax)和设计开采时间(T)根据实际条件确定,本次地热资源可开采量计算,Smax取150 m,T取50a,计算南阳盆地地热资源可开采量,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地热资源可开采量计算结果

7 结论

1)南阳盆地属层状松散岩类孔隙型低温地热田。

2)本区常被利用的有上寺组、廖庄组和核桃园组三个热储层,其中上寺组的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Na型,廖庄组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型,核桃园组的水化学类型为 HCO3·SO4—Na型。

3)本区上寺组和核桃园组热储层的地热水温度较高,偏硅酸含量达到了有医疗价值浓度和矿水浓度,可作为供暖、医疗及洗浴等用水开发。

4)南阳盆地平均地温剃度为2.6℃/100 m;热储含水层平均热导率为2.623 W/mK,平均颗粒密度为2.677 g/cm3,平均孔隙度为21.98%;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8.2 mW/m2。

[1]李国良,蔡佳,甘华军,廖计华.南阳凹陷边界断裂带砂体反演及预测[J].岩性油气藏,2010,22(2):99-102.

[2]史军超,顾春桥,郑华杰,白海超等.南襄盆地区域大剖面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23(1):41-56.

[3]李清林,黄邦武,贾杰华,孟建生.南阳市区地热资源及成因探讨[J].河南地质,2001,19(3):176-184.

[4]胡圣标,何丽娟,汪集旸.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J].地球物理学报,2001,44(5):611-626.

猜你喜欢

热流梯度砂岩
一个改进的WYL型三项共轭梯度法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砂岩:黏结在一起的沙子
一种自适应Dai-Liao共轭梯度法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一类扭积形式的梯度近Ricci孤立子
内倾斜护帮结构控释注水漏斗热流道注塑模具
空调温控器上盖热流道注塑模具设计
聚合物微型零件的热流固耦合变形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