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以中部地区农村为例

2011-02-19梁华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农民群众农村

梁华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以中部地区农村为例

梁华林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农村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护农村稳定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影响中部地区农村稳定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民间纠纷增多、征地矛盾突出、干群矛盾不容回避、群体性事件多发等。影响中部地区农村稳定的原因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农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或处理问题不及时等。化解中部地区农村不稳定因素,应统筹城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教育广大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农村稳定;中部地区;社会稳定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农村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农村的和谐稳定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各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农村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对农村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作为我省所在的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农村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在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面前,中部地区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相对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共生和集聚,使中部地区农村各种矛盾相对突出,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中部地区稳定大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新形势下中部地区农村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一些能有效消除不稳定因素的对策,以期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一、影响中部地区农村稳定的因素

一是民间纠纷增多。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农民的土地种植收益明显增加,但是随着收益的增加,农民之间因土地承包、土地确权、退耕还林、荒山开发、邻里建房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也呈逐渐增多趋势,并成为影响中部地区农村和谐稳定的一大原因。

二是征地矛盾突出。长期以来,中部地区广大农民把自己所耕种的土地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他们也大多视土地为自己的生命。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城市化、工业化得到了纵深推进,农村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这样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土地征用补偿、地上附属物补偿、青苗补偿、拆迁补偿、征地后失地农民安置补助等,由于相关政策相对滞后以及认识不足等原因,这些问题经常引发农村群众上访。

三是干群矛盾不容回避。不可否认,在推进农村发展进程中,的确有不少村干部为谋求村集体经济壮大和民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但也有极少数村干部,在村务管理中财务收支不规范、不透明,重大决策不民主、不公开,使农民群众对其产生了猜忌,形成了矛盾。

四是群体性事件多发,上访事件多发。一方面,中部地区农村群众法制意识还相对淡薄,信访渠道还相对较窄,维权手段还相对单一,当侵权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想不到利用合理合法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成群结队找政府、找主要领导,一旦处理结果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就到市、赴省、进京上访,形成群体性事件、非正常越级上访事件。另一方面,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长期的能源开采过程中,由于早期认知程度所限,生态治理步伐没有跟上,给农民群众带来了一些危害,如使有些村民房屋开裂、道路下陷、人畜饮水严重困难等,而我们的一些配套治理措施又没有及时跟进,当这些问题发生时,解决途径并不明确,从而造成村民集体上访。同时,在加快中部崛起的进程中,一大批新项目相继上马,一大批新工程相继开工,在有力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空气污染、河流污染等一些群众高度关注、十分敏感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如果措施不到位,方法不得当,极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和非正常上访事件。

二、影响中部地区农村稳定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影响中部地区农村和谐稳定的问题,大部分都是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发展不够引发的问题。尽管中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战略位置又极其重要,但是由于其地处中国内陆,没有沿海沿边城市和乡村的区位优势,从而导致农民群众信息闭塞、观念落后。长期以来,这些自然、历史、社会原因,客观上造成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部地区在加速发展,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仍在扩大,不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科技、医疗等公益事业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欠账很多。2006年底国家出台《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使得中部地区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黄金期,中部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同时也受到了新思想、新观念、新看法的冲击,使广大农民群众在面临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城中村改造等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从而使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趋于复杂,引发了一些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比较全面的解决。

(二)农民综合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加快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推进,中部地区广大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日新月异,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和以往相比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农民甚至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潮中完成了角色的转变,由原来的普通农民转变为工厂工人、城市市民。尽管如此,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所限,客观上造成了农民小农意识、自给自足意识的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一些想法和观念不能及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更谈不上有较强的法制观念了。中部地区农村群众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落后,文化素质、科学技能较低,法制观念淡薄等方面。这些弱点,使他们一旦遇事就容易乱了阵脚,因缺乏理性而盲目付诸行动,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往往存在“法不责众”、“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想法,不懂得依法依理依程序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错误地采取找当地政府、找主管部门“一把手”缠访闹访的方式企图达到目的。

(三)部分农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或处理问题不及时

有些农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讲究方式方法,不注意倾听群众呼声,不注意关心群众疾苦,甚至存在不思进取、不负责任、不理民事、不相团结、不办实事的“五不”作风,积聚了大量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问题。这些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集中表现为:一是缺乏宗旨意识;二是不能公道办事;三是不检点不干净,为政动机不纯,不是把心思用在引领群众增收致富上,而是凡事多吃多占、多享多用,有的甚至侵吞集体经济,造成恶劣影响。还有些农村干部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漠然置之,相互推诿,致使农民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重视,更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最终使小矛盾、小问题演变激化成大矛盾、大问题,有的甚至到了难以收场的地步。

三、化解中部地区农村不稳定因素的对策

(一)统筹城乡,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只有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才能确保农村长期稳定发展。为此,一要发展好农村产业。中部地区必须把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和农业工作的主攻方向。首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搞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必须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灵活采取多种形式,防止“一刀切”,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和模式,着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扶持农村发展相关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户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村发展的产业在路子上选得准,在竞争上优势强,真正成为支撑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产业。其次,要规模发展,集中集约上档次。要按照规模发展的要求,立足市场供需,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种养业。要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着力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尽可能地提升农业效益。要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再次,要延伸链条,致力提升农业附加值。二要挖掘自身优势。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必将进一步加速。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或被纳入城镇建设规划,这样的村,就可以利用工业化、城镇化的契机,组织村民更多地到工厂务工、去城市经商,从而带动农村发展商贸、餐饮、运输等第三产业,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另外,中部地区一些农村可以科学规划,加大开发保护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兴村富民的一大朝阳产业。总之,只要每个村能够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所在,大力挖掘、科学开发,就一定能把潜在条件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使村民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二)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法律、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对促进中部地区农村和谐稳定有着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一要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坚持教育先行,利用农村广播、开辟专题专栏、办黑板报、橱窗、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法律下乡到户活动,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使农民群众认清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敢做,什么不敢做。从而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自觉规范行为、遵章守纪、依法依纪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对极少数屡教不改、煽动闹事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坚决打击。二要提升农民的致富技能。一方面,要大规模组织开展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送实用技术、送科技知识活动,利用农民夜校、播放科技电影、开辟现代农业建设专题专栏等多种形式,着力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真正使农民掌握先进、实用、高效的种养技术,切实提高农民种养的收益。另一方面,要支持农村群众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土专家”、“田状元”、“农秀才”,为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要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充实的农村文化生活,不仅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还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激发农民的激情和活力,使和谐正气在农村得到广泛弘扬。

(三)教育广大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好农民的利益

一些影响农村稳定的群体性事件起初只是普通上访,就是由于部分干部宗旨意识不强,不负责任、作风飘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所以,广大干部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好农民的利益,这点对于维护中部地区农村稳定非常重要。一要坚持不懈地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地的收益,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较好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要促进中部地区和谐稳定,还需要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实施并逐年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二要想方设法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工作。一方面,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工厂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真正在第三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上大做文章,做大文章,使之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强势产业。三要千方百计搞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平衡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不够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今后一段时期,中部地区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应十分注重广覆盖的要求,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把所有生活困难的群体都纳入保障范围,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可以使用。同时,还要尽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巩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惠民举措,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生活安心、舒心、放心,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

B91

A

1009-1203(2011)06-0076-03

2011-10-05

梁华林(1976-),女,山西浮山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资料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方舟

猜你喜欢

农民群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多让群众咧嘴笑
饸饹面“贷”富农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