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初期正确审视国际环境的经验

2011-02-19王伟蒲丽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全球化和平改革开放

王伟,蒲丽娟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改革开放初期正确审视国际环境的经验

王伟,蒲丽娟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330099)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国际环境的变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历史机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了对中国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与判断,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科学分析了国际环境,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进入21世纪,世界局势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之中,中国必须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邓小平;改革开放;国际环境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胜利召开,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历史契机。在21世纪,重新审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环境,总结历史经验,对于当前营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国际空间,继续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形势呈现新特征

(一)国际格局多极化初露端倪。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既对峙又缓和而以缓和为主旋律的新时期,在此背景下,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初步显现。战后西欧借助美国获得了新生,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1986年,欧共体扩大到12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对外政策也日益协调一致,美国显示出了独立性。这个时期,日本在新科技革命的许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经济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在资本主义世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1982年,日本在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均已上升到10%。20世纪80年代,无论从美苏的战略关系看,还是从整个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早在1971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讲话时公开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欧洲、日本、中国以及第三世界等国际力量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对美苏争霸形成了一定制约,维护国际和平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已经初露端倪。

(二)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高新技术,掀起了科技发展的浪潮,成为带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实现了组合,使各国在世界经济中实现了优势互补,并促进了各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经济效益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部分发展中国家竞相搭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牵引的经济全球化快车,利用经济全球化赋予的机遇吸引外资,在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不断提高本国制造业和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成为了国际经济舞台竞争中的一支生力军。

(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主义内部发展不平衡,造成美国、西欧、日本实力对比趋向均衡化,三者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体制。二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三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表现为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差距十分悬殊。总之,20世纪80年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10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10年。东亚遥遥领先,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则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与西亚、非洲、拉美地区国家发展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经济调整和改革成为历史潮流。为了摆脱各国发展的多种结构性危机,获得经济增长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世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改革浪潮。当时,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还是经济处于困境的国家,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调整和改革的目的,不仅要解决各国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的弊端,而且也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和经济关系急剧变化的需要。调整和改革的内容主要涉及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经济体制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突破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关系的限制,在政治经济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改革开放初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国际环境的正确审视

一个国家的发展,外部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和判断是一个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国际客观环境的变化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机遇。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准确把握了时代特征,科学分析了国际环境,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和策略原则,将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以国际战略家的深邃眼光,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判断。他先是指出:“国际形势也是好的,我们有可能争取多一点的时间不打仗。”〔1〕77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他又指出,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出现重要变化,和平因素增长超出战争因素增长,世界大战打不起来,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是可能的。因此,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深化,使邓小平逐渐梳理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著名论断。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客人时就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2〕105邓小平把国际社会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归结在东西南北关系上,他用“东西南北”四个字高度概括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定下了时代基调。

(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推进器,世界经济开放性不断扩大。表现为经济资源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深化和加强,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各国经济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客观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世界正变得空前开放。为应对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各国政府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获取最大利益,纷纷实行开放政策。国家间广泛地进行经济交流和合作,各国都在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开放度越来越高。邓小平敏锐地把握这一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立足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64据此作出了中国要突破闭关自守,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进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否积极地发展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与交流。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趋势,邓小平洞察当今世界形势,把握时代脉搏和顺应历史潮流,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78“不要关起门来,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否则就会信息失灵,睡大觉,而世界技术革命却在蓬勃发展”。〔2〕290闭关自守只能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必须融入世界。

(四)科技进步引领国际竞争。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邓小平根据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强调,要想在世界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要想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革命,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根据现代科技革命与生产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提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274邓小平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中国领导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已提升到国际战略高度,指明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融入世界的紧迫性。

三、改革开放初期正确审视国际环境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世界局势处于深刻的变革与调整之中,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为此,中国必须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发展,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为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一)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新时期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创新,和谐世界应该是公平正义的世界、民主和平的世界和和睦包容的世界。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共享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积极成果,促进世界普遍繁荣;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保障世界和平与稳定,共同应对全人类的各种威胁与挑战。

(二)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与外界交往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国将始终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合作解争端、谋和平、促发展。通过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拓展更为有利的国际空间。与各国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为自身的发展而损害他国的利益。

(三)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改革与开放紧密相联,是中国经济获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应该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国内条件的相互转化中用好发展机遇;从国际国内资源的优势互补中创造发展条件;从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掌握发展全局。在对外交往中,要掌握战略主动权,坚持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坚持生存权与发展权相统一,坚持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共同利益相协调,加强整体运筹和战略谋划,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所需的良好国际环境。

(四)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足点和根本出路,我国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上,依靠扩大内需来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坚持重信守诺、遵循法制,注重加强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逐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26

A

1009-1203(2011)02-0115-03

2011-02-02

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合法性视阈下的中国外交模式研究”(10SHII)。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JC1033)。

王伟(1982-),男,吉林四平人,南昌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蒲丽娟(1981-),女,吉林吉林人,南昌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 李英姿

猜你喜欢

全球化和平改革开放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全球化陷阱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