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2011-02-14达芳菊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评估

达芳菊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既不能回避,也不能通过常态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所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判断标准有三项:有影响心理的重大事件发生;引起强烈的情绪扰乱,当事人感到严重的身心失衡;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无法处理或应对无效。心理危机的结局有四种:一是度过危机,并从中获得学习(经验)和提升;二是虽然度过了危机,却在内心留下了阴影或伤痕,成为日后影响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潜在因素;三是心理危机直接引发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四是心理危机导致自伤(杀)或伤(杀)人等恶性事件或其他不良事件(如离校、离家出走)。[1]

相关调查表明,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7.64%,自杀计划发生率为2.71%;29.72%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33.38%的学生从未听说过有心理健康热线,24.56%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防止自杀的健康教育,69.74%的学生认为需要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2]

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自主与独立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这些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引起个体内外环境之间严重失衡,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1.1身心疲惫,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进步,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岗位要求和标准日益提高,再加上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用人单位提出较高甚至是苛刻的就业条件。找到工作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更难。这不仅让高校众多的毕业生倍感压力,也让大学新生忧心忡忡,直接影响着整个大学生活。大学生为了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而不得不在修完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为提高竞争力而参加培训、各类等级和资格考试,由此导致其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易引起心理危机。

1.2 部分大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应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

随着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学生适应能力较差,未能及时完成角色转变,对新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感到无所适从,往往会产生心理落差或挫折感,进而出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现代社会追求的物质化、自我和禁锢化,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的追求无法得到文化精神所做出的承诺,从而产生心理危机。[3]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上不成熟,关于心理危机及应对的知识较少,应对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和事件时,无法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应对;甚至可能忙中出错,采取不恰当的心理防卫机制,导致旧的危机没有解除,又增添了新的危机。

1.3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存在缺陷

目前高校的心理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不强;心理咨询工作缺位;对心理危机干预不力。工作主要在学校层面上,院、系、班层面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开展得很少、甚至没有。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由于缺少了院、系、班的中间和基础环节,成效非常有限,大多是预防不深入、不普及,干预不及时,常常是事后干预。

2 心理危机的评估

心理危机的评估标准,可根据当事人的主观感觉进行评估,也可依据评估者的知识和经验,还可依据心理学界公允的常模标准进行。评估的内容包括对危机水平的评估和对危机临床表现的评估。危机水平的评估有二:一是评估危机者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自杀、自伤、冲动攻击行为等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评定危机者是否丧失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疏远或隔绝,或者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

临床表现评估,依据危机者在情绪、认知、行为和躯体四个方面的临床表现进行。情绪方面,情绪异常往往是求助者心理失衡的征兆,表现为过度的情绪化和失控,或者严重的退缩和孤立。[4]当事人可能表现出高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悲伤和恐惧,甚至出现恼怒、敌对、烦躁、失望和无助等。认知方面,在急性危机阶段,当事人出现记忆和认识方面的“缩小”、“变窄”,判断、分辨和做决定能力下降,甚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方面,当事人“反常”行为,工作能力下降,兴趣减退、社交技能丧失,脾气暴躁、易冲动。躯体症状方面,失眠、多梦、早醒、食欲下降、心悸、头痛、全身不适,甚至出现血压、心电生理及脑电生理等方面的变化。[5]

3 心理预防及危机干预

3.1 心理危机的预防

预防先于干预,重于干预,也是干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专题讲座、校园报刊、图片展览、宣传专栏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压力,学会放松身心,适应环境和变化;②完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校内纵向形成“校-院(系)-班(公寓)”三级预防途径,横向组成“教学-管理-后勤”三重预防平台,校外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配合的预防体系;③重视心理咨询。可建立心理咨询工作室,通过现场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环境,解决学习、人际交往、择业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困惑;④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心理健康汇报制从新生入校开始,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把有严重生理和心理疾病以及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的学生,以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确定为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填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并形成制度,动态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⑤建立学生心理组织,如在学院设立心理部长、在班委设立心理委员,建立学生的心理干预组织;成立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团体(心理互助团成员包括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成员、宿舍心理信息员),发挥学生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早期预警同伴教育的特殊作用;定期邀请校内外心理学专家对学生骨干进行系列培训和团体辅导,增强学生骨干的沟通能力、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朋辈辅导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尤其是危机预防、发现以及信息报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6]

3.2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启动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通过预警系统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系统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然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7]②认知干预。外界发生的生活事件,都是以当事人对事件的认识和评判为中介的作用于当事人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是大学生对事件产生了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如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要使大学生摆脱心理危机,就要帮助其和不正确的认知斗争,改变其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还要帮助其改变不合理或者模糊的想法,建立更加现实的思维方式来面对危机,并考虑有效的应对方式。③严重事件晤谈。[8]应围绕生活事件进行系统交谈,帮助大学生来释放压力。可通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帮助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消化创伤体验,获得应对危机的方法。④心理拓展训练。[9]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设计心理拓展训练项目,包括团队训练和个人训练两类项目。团队项目的内容涉及团队建设、团队信任、团队合作和团队竞争;个人项目涉及训练对象的自我意识、自我角色同一、自我接纳和自我挑战。通过两类项目的活动相互交叉进行,帮助训练对象丰富生活阅历,提高经历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其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⑤心理支持干预。形形色色的心理危机事件,让当代大学生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心理干预机构和人员给予其倾诉和宣泄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晤谈、电话、信函、网络等形式进行沟通,运用解释性、教育性、安慰性、鼓励性甚至保证性的语言,给其信心、泄其烦心、诉其真心、听其诚心、断其险心,让大学生获得同情、安慰、忠告和关怀,从而减轻心理压力,有效应对危机。

[1] 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隐患分析与危机预防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9,24(7):147 -149.

[2] 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217 -220.

[3] 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 -55.

[4] 王道阳,涂涛,方双虎.公共危机事件中青少年心理危机应对与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1):86-88.

[5] 苗丹民,王家同.临床心理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268.

[6] 雷秀雅,高淑芳,赵威,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的五个维度[J].中国高教研究,2009,(1):90-91.

[7] 胡莹,商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2):206 -207.

[8] 杜霞,王路.地震后心里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62 -63,69.

[9] 王霞,张定华,胡晓霞.心理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J].科学决策,2008,(11):210-211.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评估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