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培养途径探析

2011-02-14任玲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人格

任玲艳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学医先学做人”。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素质关系着未来整个医疗队伍的素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因此,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技能,更要有健康完善的道德人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各项医疗技术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病人、服务社会。

1 道德人格的涵义及医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1.1 道德人格的涵义

道德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及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一定社会道德观念的体现。道德人格既是个体通过对一定社会道德的内化而形成的个体独有的品格精神,又是个体对一定社会道德生活方式持有的确定态度、立场和信念。道德人格一经形成则表现为持续一贯的行为模式,并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实现其应有的道德权利和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为对崇高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以及现实的道德践履。[1]

健康而成熟的道德人格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意志自主性。意志独立、自主、自由是道德人格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和首要标志。第二,自我同一性。即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保持其道德人格的本质方面或基本方面的一致性。第三,主体完整性。具体表现为道德人格主体在社会性和个体性、内与外、知和行方面的一致和统一。[2]以上道德人格的特征,是在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因为道德人格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由他律到自律再到价值目标形成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伴随着矛盾的不断解决,个体道德人格不断得到发展提高。事实上,任何个体的道德人格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全体,是一个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

1.2 医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

目前,部分医学生道德人格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一是价值取向偏离。社会转型时期,当代医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崇尚自我价值,注重个人利益,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前途和现实利益,忽视自身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责任意识范围狭隘。二是生命意识缺乏。随着医疗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至上主义的泛滥使得人的精神需求被淡化,部分医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尊重,表现为生命意识的淡漠、善良品质的匮乏和道德责任的缺失。三是道德人格功利化。当代医学生享有的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条件导致了部分人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得他们缺乏远大的社会理想以及宽阔的道德境界。四是道德标准降低。由于社会现实与道德认知之间的反差,使得医学生在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与相对弱化的道德信念之间产生情感断裂,导致缺乏信仰和追求,缺乏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认同。种种现实提醒我们:医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势在必行。

2 医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

2.1 追求道德理想,提高医德认知

理想是道德人格主体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是其生活和奋斗的目标。它是道德人格主体从自己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待现实的一种价值标准。理想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可以划分为许多类型。从内容上,理想可以划分为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其中道德理想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理想,具有明显的超功利的特性,渗透在人的各种理想之中,对人们理想的整个系统起着调节、内驱和导向的作用,从而保证理想系统的协调一致和指向统一。道德理想又分为社会道德目标和个体道德目标两个方面。社会道德目标是期望整个社会所达到的伦理环境和道德图景,个体道德目标是关于个体自身道德人格培养方面的志向。从根本上讲,培养个人的道德追求,要通过培养个人崇高的道德理想,从而对社会进步、社会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重要的影响。

医学教育中应强化人文课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谈理想人生,论医德品行,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始终以医学誓言为准则,以“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为道德规范,以“志愿献身医学”、“为社会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为道德理想和目标,激励医学生树立较高的人格目标,保持对健康的科学审视,对生命的无限敬畏,在心灵深处切实构建起“生命诚可贵”的价值理念。[3]

2.2 重视人格榜样,坚定医德信念

人格榜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人们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它集中体现了该社会精神风貌的基本特征和价值标准,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格榜样中的道德楷模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社会成员所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是人们道德理想人格化的表现。[4]医学教育要积极构建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坚持用高尚的精神激励人,用和谐的氛围陶冶人,用典型的事例教育人,注重宣扬楷模人格品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道德人格。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个学识渊博、专业精深、善于沟通、人生态度积极、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健全的教师及其体现出来的职业风范、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已成为医学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明确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教师的教育手段不仅是教材与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要以思辨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维,锤炼其能力,使其能认识到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最终促进其道德人格的形成。

2.3 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医德情操

医德情操是医务人员的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是建立在一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的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个人的医德行为起到评价和规范的作用,是医德观的升华。[5]

在实践中加强医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开展调查实践。利用寒暑假组织在校医学生深入了解医药卫生行业的发展前景、所取得的成就、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等情况,使医学生正确认识到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自己将来所要担任的社会角色,促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学习,塑造自己完善的道德人格。其二,开展社区实践。精心设计和组织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卫生下乡”活动,使医学生在社区职业实践中了解群众的疾苦和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缺医少药的状况,感受人民群众对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的需求,从而保持对病痛的深切同情,对弱者的真心怜悯,体会今后所从事职业的神圣与光荣,进而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其三,毕业实习实践。毕业实习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的真实体验。根据医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在加强其操作技能培训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医学生强化生命观、义利观、服务意识、文明礼仪以及爱岗敬业等方面的医德教育。其四,创设有冲突的道德情境。引导医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选择,使其能够坦然面对罪恶、压力、困难、嘲讽、误解,在内心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

2.4 强调慎独自律,锤炼医德品质

所谓慎独是指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6]“慎独”对医务人员来说尤为重要。

“医生的价值在于为患者解除痛苦,在于抢救生命,在于维护人们的健康。只有建立在这种价值观上的一切行为才是道德的。”医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义务,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养成仁爱、良知与责任的德性品质,在职业活动中自觉履行医德原则和规范要求,培养起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确定自己的道德坐标,抵御物质利益的诱惑,才有资格和能力去解决和处理未来医务活动中的道德难题和道德关系,进而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生价值。

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医学生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医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的夙愿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7]只有把道德修养提高到这一境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要求才能真正植根于自我心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指导其道德实践,从而使整个社会成为有序、理性、道德的社会。

[1] 许文云.论高职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养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40.

[2]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3] 黄萼华,王华生,于中鑫.医学人文教育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2):78.

[4] 楚群山,廖小燕.试论人格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40-43.

[5] 王联斌.军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7] 周烁,贾国葆.关于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1):84.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