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卫生职业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1-02-14张乃正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医德伦理学医学

张乃正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不断深入,促使社会期盼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培养医务人员医学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学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使命

1.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必需

医学是爱人之学,人道之学,健康之学,是对人的健康的呵护与关爱。[1]医生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要实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使命,医务人员必须以德行医、以技行医、依法行医,而高尚医德起着首要和核心作用。高尚医德的养成离不开对医学伦理学中的生命论、人道论、美德论、义务论、公益论等理论基础及原则、规范等内容的学习和研究,因为它是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和生命伦理的科学。通过医学伦理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医学道德的发展轨迹,感受国内外医学人才献身医学事业、服务人民健康的高尚医学道德。可见,医学伦理学对卫生服务人才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促进学生新型医德观的构建

经济社会、医学科学和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医德观,因此医学界提出了“人道与功利相结合,公平与公益相兼顾,生命神圣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相一致,医德治医与依法治医相统一,面向个体、群体与社会相协同,医患、医医、医社关系相和谐”的新型医德观。[2]医学伦理学是医德观的理论化、体系化,新型医德观的构建,只有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才能对新的医德观做出科学的解释,避免医德实践的盲目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的教学,促进学生新型医德观的构建。

1.3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医务人员既是医患关系的主导者,又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责任者。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冲击着医疗服务市场,而且已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医患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信任、平等、诚实的关系,有益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和治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有利于发挥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效益。因此,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心理、专业素质,而且要有高尚的医德。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应用于医患活动中,以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1.4 促进医学科学的创新与研究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都以维护人的身心健康为目的。医学的发展必须以医学伦理学给予支持和保障,医学的发展又对医学伦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现代医学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例如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器官移植、残缺新生儿的处置、克隆人、安乐死等现象的出现,都对医学伦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伦理学只有不断汲取医学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建立和形成新的伦理观念,才能具有活力,对医学科学产生有益的影响,促进医学科学的创新与研究。医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对建立新的伦理观念,运用医学发展新成果、新技术,探索医学奥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困境

2.1 认识不深不透

目前,卫生职业院校普遍重视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忽视医学伦理学教学。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学生将来在岗位上要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在学校可不开设;或者有些专业开设,有些专业不开设;或者有条件就开,没有条件就不开;或认为可作为选修课开设,不必要列为必修课程;甚至认为医学伦理学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只要在其中增加相关内容就可以了;有的即使列入了教学计划,随意缩减课时;或者只讲授涉及卫生职业资格考试的部分内容。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在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评选中,像医学伦理学这样的学科教师往往被忽视。这些现象,实质上都是对医学伦理学教学重要性认识不深不透的表现,导致了目前该门课程不被真正重视或者没有落实到育人的具体环节中,淡化了其在卫生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课程内容不新不精

医学伦理学课程内容的确定,缺乏对卫生高职类学生的现状分析,缺乏对岗位需求的分析,学科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不同专业同一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医疗实践活动中新案例的引入,新颖性不够。医学伦理学教材开发相对滞后,已有的教材结合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和社会现实不够紧密,千篇一律;不同专业同一教材,缺乏专业的实用性;有些教材内容缺乏完整性,难以体现医药卫生职业院校的特色。目前通行的教材编写体例,仍然是传统的老套路,不新不活,缺乏吸引力。

2.3 教学方式不活不实

由于对医学伦理学课程重视不够,课时少,教学条件不能保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投入的精力不足,加之网络和媒体教学资源匮乏,多是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法,缺乏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现场观摩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医疗卫生实践相脱节,手段单调,方法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2.4 教师队伍不专不稳

医学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不受重视,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互通的专任教师;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忽视了医学伦理学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有些由政治课教师兼任,这些教师缺少医药卫生知识,教学过程中难以联系医学实践活动;有些虽由医学专业老师担任,但又缺乏伦理学相关知识;由于课时的利益关系,许多教师也不愿意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学;同时学校和社会上很少有专门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组织,学术会议少,研究氛围不浓,造成了医学伦理学教师队伍不专不稳的局面。

3 彰显医学伦理学教学价值的对策

3.1 准确定位,全程重视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多年系统稳定的医学伦理学教学。[3]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树立正确的医德观、价值观,形成高尚情操、高尚医德,使学生具有识别和解决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德问题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卫生服务人才。[4]卫生高职院校应该对医学伦理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缺失,确保本门课程的独立地位和必修地位;课时数不打折扣,不被挤占或替代,保证足额的课时量;在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学条件等方面,给予保障和倾斜。此外,任课教师要热爱本门课程教学,满腔激情,全身心投入,潜心研究,以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3.2 精选内容,开发资源

医学伦理学是培养高素质卫生人才医德修养的文化素质课程,涉及到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内容。教学内容要进行重组和优化,内容体系应以义务论为主线,将价值论、公益论贯穿其中,突出生命与健康主要内容,能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医疗实践中的各种伦理问题,力求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好教学容量大和课时数有限的矛盾。教学内容的重组优化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特色为重点,以提高实效性为归宿,按照医学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要求,遵循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职业岗位要求,既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系统性,又注重所学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要注重继承传统医学伦理道德精华,又要注重引入医学新技术、新成果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新的伦理道德案例,用国际视野,横向收集和比较国内国际最新医学伦理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充实教学内容。

要贴近学生、贴近临床实践、贴近职业资格考试标准,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立体化的适用教材。根据职业岗位群,采用模块化形式,具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采用导学(内容提要、学习要求、重点难点)、知识点(主要内容)、案例(医学伦理实例分析)、拓展链接(相关知识或实例)、课堂互动(互动讨论题)、课后练习(多种题型练习)、考点必读(考核评价要点)等新颖的编写体例,除传统的纸质教材外,还要开发电子教材、视频教材、网络教材等多样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教学需要。

3.3 创新方法,学用结合

传统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迫切感。创新教学方法,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医药卫生服务实践活动,采用研讨式、辩论式、情景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展览等使学生有真实感和亲近感的教学方法,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特别是要采用案例主导式教学方法,即根据不同专业和医学知识特点、医学伦理特点,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主线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医学伦理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着力提高学生的医德伦理认知力、判断力、评价力和践行力,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医德伦理结论。[5]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以探讨的方式学习理论并通过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达到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并形成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6]还可聘请医药卫生行业专家主讲专题内容或进行专题讲座,点评医德案例。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课程教学形式更加生动、直观、便捷。

3.4 加强培训,稳定队伍

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医学伦理学教师队伍,是加强和改进本门课程教学的关键。针对目前医学伦理学师资缺乏的现状,可采用内培外引(聘)的方式,重点放在内培上。一是保证医学伦理学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要配备专职教学人员。二是从年资、学历、职称等方面选准培养对象,以保证该门课程师资队伍的合理梯队。三是在职称晋升、评优树模、进修学习、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项目立项方面给予重视。四是聘任部分卫生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学科互通、内外结合并具有学科带头人的医学伦理学课程师资队伍。

3.5 健全组织,活跃教研

针对卫生职业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校内外教研氛围不浓,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培训的机会不多的实际情况,要建立健全独立的医学伦理学课程教研机构,开展经常性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医学伦理学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定期召开地区和全国性卫生职业院校医学伦理学教学研究会,总结教学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新模式,活跃教研气氛,促进卫生职业院校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科研工作。

[1] 秦敬民.医学伦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 徐玉梅,秦玉明.论新型医德观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35.

[3] 梁新宗.医学伦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EB/OL].http://www.studa.net/yixue/090826/16375023.htm l,2009-08-26.

[4] 尹奋勤.《医学伦理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40.

[5] 程乐森,徐玉梅,王建立,等.医学伦理学案例主导式教学的意义与模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38.

[6] 奚红,冯俊淇,赵勇,等.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35.

猜你喜欢

医德伦理学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医学的进步
论马克思伦理学革命的三重意蕴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