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医院创新职业伦理教育形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1-02-14刘玉村杨尹默李海潮刘新民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年4期
关键词:白大褂医患医务人员

史 楠,刘玉村,王 颖,杨尹默,李海潮,杨 柳,刘新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 100034)

职业伦理是指某种职业的工作者以伦理道德为基础,根据本职业的要求,经过逻辑推演形成的行为规范,也是从业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的对象应承担的责任。此责任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时,维系着行业的道德尊严。[1]医学职业伦理从本质上来讲,是把医务人员视为按照医学职业来加以区分的特定的社会角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权利与义务做出规定。[2]

1 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的价值取向

伦理学是有关人与人关系的学问,中华医学伦理的基本价值内涵是“以人为本”。[3-4]教学医院承担着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重任,是开展医务工作者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阵地。对于医务人员这个专业性极强的群体而言,开展职业伦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及促进医务工作者成长、成才,最终推动临床医学本身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这个过程的关键也是“人”的因素,这里的“人”包括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两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在新医改形势下探索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的创新形式,必须重视以人为本,以文化人。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仅培养科学素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加强如生命伦理学、医学史和卫生法学等人文教育,并创新教育形式,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的关爱深植于内心、表达于言行,将“人”的培养作为职业伦理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令其焕发出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标准有效作用于医患双方,最终有益于医务人员健康人格的完善,有益于患者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有益于管理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卫生策略,有益于全人类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

2 教学医院职业伦理教育的现状

大学附属教学医院是青年医务工作者开始临床生涯、由医学生向医疗工作者身份转变的起点。一方面通过开设或辅修《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增加医学生人文理论知识储备,为其真正接触患者和开展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医学实践,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意识,促进他们职业伦理价值观的确立,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品德高尚、技术优良的优秀高级医学人才。[5]

在职业伦理教育的形式方面,除了以书本知识为载体的理论学习之外,还有一些已经施行多年的经典模式,如以国际护士节为契机为护理工作者举办传承南丁格尔精神的“授燕帽仪式”或“烛光典礼”、在卫生健康日之际开展医患互动活动等。然而,对于准医生的职业伦理教育形式往往忽视了医务人员作为群体中的独立个人在身份转型期的特殊需要,患者和家属这两个新群体的瞬间出现凸显了医生接受职业伦理教育的被动及所谓“摸爬滚打”、“自学成才”的尴尬与无奈。

3 教学医院创新职业伦理教育形式的实践

3.1 “授白大褂仪式”十年变迁的职业伦理教育意义

医务人员常被赞颂为“白衣天使”。可见,白大褂在医疗卫生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意义,它是医务人员职业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尊严、健康的纯净和医学的圣洁,是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的良好载体。

我院自2000年起面向每一届初来医院见习的医学生开展“授白大褂仪式”,至今已有十余年之久。“授白大褂仪式”的整个过程虽操作简单、时间短暂,但十余年来广受医学生和前辈专家们的认同与关注,这主要着眼于对仪式嘉宾身份的研究与探索。

3.1.1 专家前辈为医学生授白大褂。

最初,担任“授白大褂仪式”的嘉宾有来自重点学科的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他们以前辈的身份向晚辈们献上真挚的祝福,激励着医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坚毅的品质迎接今后见习、实习乃至从医工作过程中的锻炼和挑战,给医学生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和无价的精神财富。

3.1.2 学生家长为医学生授白大褂。

在仪式日臻成熟后,医院又根据需要在仪式上有了新的变化,扩展了嘉宾的范围:除老专家作为主体外,还邀请了学生家长、同医学生年龄相仿的优秀青年医师以及曾在医院接受救治的患者作为嘉宾授衣、出席旁听或现场发言。走入青春期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上的独立性,尤其是医科院校的医学生,常常因繁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了与家人的交流,而这份同亲人之间的赤诚之爱也许就是今后面对饱受病痛折磨的陌生患者所体现出的“大爱”的萌芽,这种交流的缺失很可能在今后成为处理医患关系能力的障碍。邀请学生家长参加“授白大褂仪式”实现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情感共享与记忆强化,这是医学的“原点”——“给病人以关爱”[6]的理性回归。

3.1.3 优秀青年医师为医学生授白大褂。

相比医学老前辈的言传身教,同龄人之间的影响往往更加直接、产生的效果更快,可在专业知识、临床操作以及医患沟通等方面为医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其自律性、积极性和责任感。[7]初到教学医院的医学生,离开了学校熟悉的环境,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段或长或短的适应期,对于个人职业前景的规划充满了好奇与困惑,可能产生自我定位和认识的迷茫。[8]对于即将参与见习、实习的医学生而言,优秀青年医师代表的及时出现无疑会为他们新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注入了现实的激励力量,这将会成为职业伦理教育的生动教材。

3.1.4 患者为医学生授白大褂。

在2010年的“授白大褂仪式”上,一位曾患急性白血病的女教师和医学生分享自己和医务人员一道顽强与病魔抗争并最终通过骨髓移植痊愈的感人故事。她在发言中几度哽咽,雷鸣般的掌声不绝于耳。随后,她和参加仪式的其他嘉宾一起为医学生授白大褂,体现了医患双方的彼此认同和建立在医学人文精神基础上的相互信任。[9]这是“授白大褂仪式”十年来最具意义的一次变革,是医患在共同战胜疾病过程中改变和创新处理纯粹医疗技术以外问题的里程碑。白大褂作为医学和医务工作者的经典象征被一个看似简单的仪式赋予了新的生命与意义,使职业伦理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质得以彰显。[10]

3.2 创新职业伦理教育形式的其他实践

教学医院开展职业伦理教育的创新实践还有:邀请教学病例中的真实人物(医生和患者)走进课堂,和医学生一起听讲,并在课堂上讲述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形成良好的医患互动;教学医院可与学校合作组织医学生为将遗体自愿捐献给医药教育事业的病故患者举办遗体告别仪式;协助专家参与义诊咨询、健康大讲堂等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融合,提高“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意识。

此外,还有一些看似平凡、潜移默化的方法常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表露,有利于医学职业伦理教育的开展。如医生在诊治患者的过程中也谈一些生活方面的话题,不仅将患者看作“完整的人”、“社会中的人”,还主动融入患者的生活圈子,善于同其亲友打交道,在保持医学专业性和对医疗工作指导性的前提下,尽量放低姿态,提高个人的亲和力与感召力,令医疗行为在和谐、理解的氛围中有序进行。

[1] 孙青平.职业伦理与道德的新视角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6):208-210.

[2] 许慧清.走出医学生职业伦理能力培养的困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6):40-41.

[3] 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刘淑霞.以人为本:中华医学伦理的基本价值取向[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3):133-135.

[5] 赵金秀,叶旭军.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9):555-558.

[6] 史楠,刘新民,刘玉村.以历史文物为文化载体构建医院共同愿景[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2):68-69.

[7] 涂兵,张义彬,魏小平,等.同伴教育模式在本科实习医师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41-42.

[8] 宋静,李春方,余毅震.某医学院562名临床实习阶段学生需求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6):477-478.

[9] 郭应禄.敬业精神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3):3-4.

[10] 杨未.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104-107.

猜你喜欢

白大褂医患医务人员
白大褂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大树的日常
白大褂与手术衣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医院、病床和医务人员情况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