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辨病与辨证诊疗风湿疑难病

2011-02-12叶一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叶一萍

免疫病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年轻的临床医学学科,由于起步较晚,人们对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认识尚浅,易引起漏诊、误诊。风湿免疫性疾病是1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常见的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血管炎、骨与关节的病变等。由于发病机理复杂,认识尚浅,目前西医尚无根治办法,而中医的治疗法则“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为本病提供了治疗思路。免疫效应是中药的重要药效之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此类疾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举临床验案数例如下。

1 强直性脊柱炎

案1:陈某某,女,30岁,华侨,青田人,2006年8月5日初诊。主诉:腰骶疼痛延及少腹,反复发作5年,疼痛剧时步履艰难,屈伸不利。前往本院妇科就诊,B超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收治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只见0.5cm大小的内异病灶,而腰骶疼痛不减。转入骨科病房诊治,经活血通络、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疗效不显。请中医会诊,症见患者精神萎靡,面色白,畏寒尤甚,加衣不减,腰脊酸痛,自臀部放射两下肢,察其肌肤皮色不变,舌淡苔薄白,诊其脉沉细无力。会诊单上X线报告示:骶髂关节炎,嘱进一步检查有关抗原。实验室检查报告: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呈阳性,可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为痹病(肾痹)肾阳虚型,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分析与立法:此乃肾阳不足、督脉空虚、气血两亏、寒湿久痹所致。寒凝督脉,不通则痛,故腰骶疼痛延及少腹,反复发作,阳虚不能振奋精神,透达四肢。上荣于面,故精神萎靡,面色白,畏寒肢冷。法当温阳补督,益气养血治其本,散寒祛湿通络以治其标,方拟阳和汤加减:鹿角胶(另炖)10g,龟板(先煎)15g,人参(另炖)8g,熟地 30g,炙黄芪 30g,菟丝子 12g,生麻黄 3g,桂枝 6g,炮姜 6g,仙茅 10g,炙甘草 6g,川乌(先煎)5g,制乳香 10g,制没药10g。西药:美洛昔康,7.5mg,1d 1次。每日1剂煎服,分2次温服。避风寒,谨劳累,房劳。二诊:疼痛减轻,腰脊酸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诊其脉沉细,去乳香、没药,加桑寄生15g,怀牛膝15g,连服2周。三诊:脉搏和缓,面色荣润,诸症消失,去川乌。西药美洛昔康连服2周。步履活动恢复正常,诸症减,出院。

体会:强直性脊柱炎乃《内经·痹论》“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之肾痹也,一般好发于青少年,易误诊,而贻误正规治疗,HLA-B27及 X线骶髂关节摄片可以确诊。患者多有肾督亏虚之内因,以受寒或劳累之外因而诱发。痹久伤肾、伤阳,继而督脉空虚,气血亏损,而最虚之处即容邪之所。寒湿久留督脉,故见腰骶酸痛,屈伸不利。《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阳气虚,精血不足,故见腰臀疼痛连及腿部、形寒委顿、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等。本例系腰椎部病变,责在督脉无疑,肾阳不足,寒湿久留,督脉不通,故用阳和汤温阳散寒,而病在奇经,非一般活血通络之品可达。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故以鹿角胶补督脉,助肾阳,祛风湿;龟板补任脉,填精血;熟地填精补髓,取其“阴中求阳”,人参大补元气。但本症既虚且寒,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炮姜、麻黄、桂枝辛走肌腠、宣通经络、开散寒凝,诸药合用,药中肯綮,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2 干燥综合征

案2:袁某某 ,女,47岁,1998年 5月 5日初诊。主诉:患者自述口眼干燥5年余,近1年来病情加重,口眼干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烦潮热、皮肤干燥瘙痒、食少便秘、两侧腮腺肿大,察其口唇,唇痿色暗红,舌青,舌边有瘀斑、脉沉细。实验室检查:抗 ANA阳性,抗SSA阳性,抗SSB阳性,RF 阳性,ESR 49mm/h,IgG 31.7g/l,IgM 2.2g/l,IgA 5.4 g/l。唇腺活检: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腺体萎缩,可确诊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痹病(燥痹)血瘀型,西医诊断为干燥综合征。辨证分析与立法:此乃肝肾不足为本,痰瘀风湿为标,肝肾不足而见头晕耳鸣,神疲乏力;精血不足,则形体消瘦,口眼干燥,便秘;瘀血阻滞则潮热,唇痿色暗红、舌青,舌边有瘀斑,法当补肝肾、益精血、祛风湿、活血散血。处方:龟板 30g,丹参 30g,紫草 30g,穿山龙30g,徐长卿 15g,赤芍 10g,川芎 10g,炒白芍 10g,知母 10g,黄柏 10g,熟地 15g,桑寄生 15g,桑椹子 12g,石斛10g,麦冬 10g,白花蛇舌草 15g,紫花地丁草15g,水煎服,每日1剂。自服中药起停用羟氯喹、强的松。治疗3个月后,口眼干燥明显改善,一般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抗 ANA弱阳性,抗 SSA阳性,抗 SSB阴性,RF阳性,ESR 7mm/h,IgG17.7g/L IgA 3.2g/L IgM1.7g/L,嘱其继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无复发。

体会: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尚无相应病名,根据其燥象丛生的特点,多属于中医燥症、燥痹范畴,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的过度应答反应,造成外分泌腺体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使腺体细胞破坏,功能丧失。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以及肌肉关节等多系统、多器官受损。本病发病率高,好发于40岁以上女性。血清免疫检查抗核抗体阳性。抗SSA抗体是本病常见的自身抗体,抗SSB是本病的标志性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学中无相应病名,属燥证和燥痹范畴,因本案提示出现口燥、唇痿舌青,根据《金匮要略》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口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故辨为燥痹血瘀型。笔者认为,本病的机理为阴虚燥热体质,复感风湿燥热之邪,蕴酿成毒,内陷入里煎熬津液,终致津伤液枯,血行涩滞为瘀。方中龟板、熟地、桑寄生滋补肝肾以培其本,知母、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清其源,丹参、赤芍、川芎祛风行血,麦冬、石斛、白芍滋阴增液生津,桑椹子祛风湿、补肝肾、润肠通便,穿山龙、徐长卿、紫草、白花蛇舌草现代药理学认为有免疫抑制和抑制血管炎的作用,诸药合用,达清燥热、祛风湿、行血脉、补肝肾、生津液之效。

3 口腔扁平苔藓

案3:周某,女,39岁,2009年 4月 8日初诊。主诉:口腔、口唇、牙龈反复糜烂2年余,近日复发。患者于2年前始感到口腔黏膜粗糙,有烧灼感、口干,时有虫爬痒感伴牙龈肿痛,逐渐牙龈萎缩、充血,水泡,破裂糜烂,牙龈、口唇多处黏膜见红斑,舌绛红苔黄腻。中医诊断为牙蕈,西医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辨证分析与立法:阴虚血燥化风,瘀热湿毒蕴结,循足阳明胃经上行灼血伤络,而见牙龈肿痛、口腔黏膜粗糙、灼热感、有虫爬痒感。牙龈多处红斑,舌绛红苔黄腻为湿热郁于血分,法当滋阴润燥、清热泻火、凉血散血,方拟大补阴丸和清胃散加减。处方:龟板 15g,知母 10g,炒黄柏 10g,石膏 30g,熟地15g,生地 15g,黄连 5g,黄芩 10g,升麻 6g,紫草 30g,水牛角 20g,大青叶 10g,丹参 10g,金荞麦 15g,北沙参12g,麦冬12g,牛膝15g,淡竹叶10g。每日1剂,守前法加减治疗2个月余,口腔扁平苔藓诸证消失。

体会:口腔扁平苔藓系扁平苔藓发生于口腔黏膜者,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黏膜疾病。其特点是在口腔黏膜上出现由白色小丘构成的条纹,互相交叉织成网状、树枝状或绕成环形。病久,黏膜会出现充血、水泡、糜烂,糜烂愈合后复又出现白色小丘条纹,病情反复,难以治愈。本病病因不明,西医多用激素、抗真菌药、免疫抑制剂、维生素、抗生素等药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内伤七情、外感风热、燥邪有关。阴血不足,虚损积热化;湿热壅滞,蕴结化火;阴虚火旺,热毒燔灼,上攻于口所致。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局部病变往往与其他脏腑相连,足阳明胃经循面颊,绕口唇,入齿龈,患者阴虚血燥化风,瘀热湿毒蕴结,循足阳明胃经上行灼血伤络,而见牙龈肿痛、口腔黏膜粗糙、有灼热感和虫爬痒感,方拟滋阴润燥,清热泻火,凉血散血。方用大补阴丸培本清源,石膏、黄连、黄芩直折胃腑之火,升麻既善于清泄阳明热毒,又能升散胃中积热,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则泻火而无冰遏之弊,升麻得黄连、石膏则散火而无升陷之虑。生地、紫草、水牛角、大青叶、丹参凉血解毒,金荞麦助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因积热化火,损伤阴分;用北沙参、麦冬养阴生津,牛膝、淡竹叶引血、引热下行,从小便而解。要想使疾病愈后不易复发,应从疾病的根源着手,本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能顺利治愈,就是因为遵循了治病求本的原则。

4 系统性硬化病

案4:梅某某,女,41岁,2007年3月13日初诊。患者平素腰酸怕冷,月经不调,于2003年冬无明显原因出现双手关节肿胀、晨僵,活动后好转,未加以重视,逐渐双手皮肤增厚硬化,遇冷后变白、变紫呈雷诺现象,被某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病。曾服用青霉胺、秋水仙碱、甲泼尼龙等药物,未见明显效果。

现症见面部、颈肩、四肢皮肤明显增厚变硬,皮肤正常皱纹消失呈蜡样光泽,不易被手捻起,握拳等动作均受限。胸闷、气喘,时有干咳,呼吸困难,自觉活动后加重,尤其走急或者上楼梯气短明显,腰酸怕冷,舌质暗红,苔白微厚而腻,脉沉细涩。实验室检查:AHA阳性,抗Scl-70抗体阳性,RF阳性,血沉轻度增快,X线胸片示肺间质纹理增粗。中医诊断为痹病(皮痹)肾阳虚型,西医诊断为硬皮病。辨证分析与立法:营卫不和,外感风寒湿热之邪,伏而不发,日久蕴酿成毒,凝于肌腠,滞于经络,络脉痹阻,阳气失于温运,血涩不行,肌肤失养,面部、颈肩、四肢皮肤明显增厚变硬,皮肤正常皱纹消失,呈蜡样光泽,肺肾气虚,腰酸怕冷,胸闷、气喘,时有干咳,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加重。法当益气补肾,调和营卫,活血通痹,清热解毒。处方:黄芪30g,当归12g,鹿角胶15g,菟丝子 12g,桑寄生 15g,沙苑子 15g,穿山龙30g,白花蛇舌草 15g,徐长卿 15g,熟地 15g,炒白芍12g,桂枝 8g,川芎 8g,威灵仙 30g,木瓜 10g,党参15g,天门冬 10g,山药 15g,川贝母 3g(吞服),7 剂,水煎服,每日1剂。自服中药起,停青霉胺、秋水仙碱。二诊:7剂服后气短咳嗽减轻,适来月经,经有血块,少腹疼痛。处方:香附 10g,桃仁 10g,红花10g,丹参 30g,赤芍 10g,当归 12g,川芎 8g,桂枝 8g,穿山龙30g,菟丝子 12g,桑寄生 15g,徐长卿 15g,天门冬10g,白花蛇舌草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已无腹痛,月经已尽,自觉神情清爽。处方:当归 12g,鹿角胶 15g,菟丝子 12g,穿山龙 30g,威灵仙30g,木瓜 10g,桂枝 8g,川芎 8g,赤芍 10g,徐长卿15g,丹参 30g,山药 30g,黄芪 30g,沙苑子 12g,红花6g,桃仁 10g,天门冬 10g,川贝母 3g(吞服),太子参30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四诊:咳嗽气喘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全身皮肤色素沉着及色素脱失明显减少,继续服用上方加减治疗1年。双手活动受限症状显著改善,全身皮肤硬厚消退变软,变白接近正常人,自觉活动耐力增加,爬楼三层亦未出现气短现象。

体会: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肿胀、发硬及内脏器官发生纤维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中医属“皮痹”、“虚劳”范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妇女为多见,男性也可发生。本病病因不明,多认为属自身免疫范畴,而胶原合成异常、内分泌障碍、精神紧张、外伤、感染和遗传因素等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根据皮损范围及是否有系统损害,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2型。前者损害只局限于皮肤,后者不仅皮肤受损还侵犯食道、胃肠道黏膜、肺、肾等全身多种脏器。西医治疗主要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本案属本虚标实之证,内因为肺肾气虚、营卫不足,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伏而不发,日久酝酿成毒,凝于肌腠,滞于经络,络脉痹阻,阳气失于温运,血涩不行,肌肤失养。面部、颈肩、四肢皮肤明显增厚变硬,皮肤正常皱纹消失,呈蜡样光泽,病程迁延日久,累及诸脏,腰酸怕冷。《素问·痹论》:“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故胸闷、气喘,时有干咳,呼吸困难活动后气短加重。故治以益气补肾、活血通痹、调和营卫、清热解毒,药用麦冬、沙参、川贝母润肺化痰止咳,以护肺保肺。威灵仙、穿山龙、徐长卿、木瓜均能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治筋脉拘挛、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当归、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养血活血,祛瘀通滞。本病例为正虚邪实,若单纯驱邪而于虚不顾,将使正气更虚,无力驱邪外出,故以桑寄生、菟丝子、沙苑子、熟地、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壮筋骨。熟地甘而微温,善能温补营血、填精益髓。鹿角胶甘温,属血肉有情之品,生精补髓,养血助阳,强筋壮骨,与熟地相配则益精血,助阳之力更强以治其本;黄芪补气,旨在补助卫气;桂枝既能扶助卫阳以祛风邪,又能温通血脉以行血滞,与黄芪相伍,共奏益气扶阳、和血通痹之效,桂枝得黄芪振奋卫阳之力得以增强,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白芍养血,与桂枝相伍,共奏调和营卫、和血通痹之功;更用白花蛇舌草与丹参配伍以防营血蕴毒化热。诸药合用而奏补气温阳益肾以治其本,温经散寒、通脉活血以疗其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