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林业院校保持办学特色的思考

2011-02-12张卫民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办学林业学科

李 芳 张卫民

(1.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 100083)

高等林业院校保持办学特色的思考

李 芳1张卫民2

(1.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083;2.北京林业大学发展规划处,北京 100083)

高等林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何发挥行业优势和保持办学特色成为高等林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针对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的尚未完全树立“科教兴林、教育为本”的战略思想、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与林业主管部门间的联系减少、优质生源短缺、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等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和研究,在高等林业院校发挥行业优势、强化学科建设、保持办学特色、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议,包括树立以教育为本的思想,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准确、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强化行业特色,保持学科优势;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办学实力;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特色办学等。

高等林业教育;办学思路;行业优势;办学特色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事业,肩负着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林业教育,尤其是高等林业教育,注重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大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1]。

一、高等林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普通高等林业教育,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来的,是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产物。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52年开始,经过高校院系调整,建立了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3所独立建制的林学院。

1953年5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综合性大学由中央高教部直接管理;与多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校也由中央高教部直接管理;为某一业务部门开办的单科性高等学校,委托中央有关业务部门管理[2]。从此,3所林学院作为行业性高等学校,长期由原林业部管理与主办。林业高校的领导与管理、办学经费、领导任免、人员编制、招生计划、毕业生分配、组织机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等,统一由原林业部提供或设置。

长期以来,高等林业院校依托林业行业和林业主管部门办学,形成了独具林业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和专业体系,集聚了大批具有深厚林业行业背景的高水平师资,拥有了具有林业特征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拥有覆盖整个林业行业的学科和专业以及相应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点,具备了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和条件,成为林业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高等林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学科建设、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基本符合林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有新的提高。高等林业院校全力为林业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服务、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表明,高等林业院校与林业行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成为学校与行业共同发展的基础。对高等林业院校而言,学校与林业部门的紧密联系,是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资源保障;依托林业行业办学,是高等林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优势;林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动力。因此,要保持高等林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与林业主管部门的联系,坚持走特色办学的道路。

二、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林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林业科学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孕育着新的突破和革命;二是我国林业正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时期,这对林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我国的高等林业教育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体系、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

(一)尚未完全树立“科教兴林、教育为本”的战略思想

尽管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但有关部门还没有真正把“科教兴林、教育为本”的战略思想落实到林业的实际工作中,一部分领导干部对高等林业教育在林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还缺乏应有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森林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森林占有量很少,林业仍然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处于落后状态。我国林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够先进,与世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也相对比较落后。目前,林业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在各行业中处于较低的水平。我国的林业教育尚不能适应林业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根据相关抽样调查结果推算,我国林业系统受过中专以上教育和具有同等学历的林业专门人才,尚不足林业职工总数的20%,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一些林业企事业单位,缺少既懂专业又懂经营销售、既有管理知识又能勇于开拓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下等问题。对高等林业教育来说,在改革和转制过程中,尽管对学科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拓宽了学科覆盖面,新建了一些新兴学科,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存在新建学科专业难以在短期内提升实力、有些学科很难形成优势、基础理论学科薄弱、特色学科缺少相邻学科的支撑、学科间交叉融合不够等问题。对相关院校的调查显示,行业性高等院校的学科面较窄导致相关学科的原创性不足,难以承担和解决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重大的战略性科技任务和问题;导致有些专业缺乏新的增长点,难以适应当今多学科交叉渗透和整体化发展的趋势。这些都是当前高等林业院校面临的困境。

(三)专业和课程设置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由于办学背景和历史的原因,高等林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设置过细,服务面过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适应林业科技发展的要求,不少课程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教学方法比较落后。多数教师只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难以提高。

(四)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

教师队伍是高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由于高等林业院校的学科面相对狭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够,所以相应的教师队伍没有形成优化结构。高等林业院校各学科间的师资力量严重失衡,优秀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特色学科专业,而新兴和边缘学科的优秀教师较为缺乏。同时,高等林业院校大师级的学科带头人严重匮乏,有的学校缺乏院士后备人选,高端人才青黄不接,具有高级职称的优秀青年教师不多。这都会影响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

(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后,与林业主管部门间的联系减少了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之后,高等林业院校的隶属关系发生了变化,由隶属于林业行业主管部门转为隶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虽然高等林业院校与林业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相互间的沟通渠道和联系机制弱化了,林业主管部门对大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发展方向、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和扶持也减弱了。这不仅使高等林业院校为林业行业服务的空间受到限制,制约了学校办学资源的获取,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而且对林业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后继科技人才的培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六)优质生源短缺,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林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逐步下降,这很容易导致人们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林业的生态功能认识不足。再加上社会上一直存在的对林业的传统偏见和“低视”,把林业视为艰苦行业。所以许多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高等林业院校,认为林业行业的工作环境差、就业难度大、生活待遇低。这造成高等林业院校的优质生源短缺,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等林业院校保持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高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其自身优势,注重特色办学,继续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3]。高等林业院校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的形成、学科布局与专业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都应具有自身的行业背景和特色优势。

就一般意义而言,“特色”就是独到之处,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大学特色的形成和提炼,首先,源于这所大学的学科体系、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服务方向;其次,源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的积累。这种内外部环境与因素的综合,孕育和凝练了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当然,办学特色是动态的,是不断飘移和变化的。在办学中,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特色,又要不断赋予“特色”新的内涵,使特色始终体现优势、始终代表顶端水平。

行业特色型高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在其主体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所在行业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4]。半个多世纪以来,高等林业院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与鲜明的特色,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能够及时跟踪和解决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技术问题,为我国的林业现代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智力、技术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林业院校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践行人才强国战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坚持特色办学。

(一)树立以教育为本的思想,实施科教兴林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的频发,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林业生态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全球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少水、旱涝灾害、气候变暖、水与空气污染等十大生态危机,在许多方面都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加碳汇、减缓地球变暖的重大使命。要发展现代林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就必须树立以教育为本的战略思想,实施科教兴林战略。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林业教育体系,不断增加林业教育投入,深化林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的创新能力与发展后劲;提高高等林业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推广和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二)准确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准确和科学的定位是高校制定发展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优势和特色办学的前提。定位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其是否科学关系着学校学科的建设、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办学模式与发展目标的确立。目前,高等林业院校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必须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发展方向。从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战略定位来看,虽然发展目标都是建设多科性研究型重点林业大学,但是各个学校的学科支撑点各不相同,所以尽管在文字表述上大同小异,但是在内涵上基本能够体现各校自己的发展思路。

(三)强化行业特色,保持学科优势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龙头,是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水平、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5]。通过学科建设,建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重点学科,促进多学科的协调发展,扩大学科覆盖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群,可以凸显高校各自的学科优势。因此,在学科建设中,高校要根据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要求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遵循“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分层建设、整体推进、优化结构、完善布局”的思路,全面提升学科水平;要正确处理综合发展与特点发展、强化基础与注重应用、保持传统与发展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加强特色课程与专业的建设,注重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对高等林业院校而言,就是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调整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强化优势特色学科,扶持人文社会学科,促进各学科间的优化组合;注重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尤其是要根据建设多科性全国重点林业大学的战略目标,重点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学科体系,充分发挥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特色学科的优势,充分发挥在自然保护区、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上的引领作用,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办学实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高等林业院校来说,尽管已经拥有一支强大的专业师资队伍,但是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这就需要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优化教育资源的重点,坚持引进与建设并重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培养和引进教育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并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大力培养和遴选院士后备人选,注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与使用;通过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资助力度,调动广大教师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以促进和加强创新团队的建设,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五)注重实践教学,坚持特色办学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是高等林业院校的一大特色。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是高等林业院校的传统优势和战略选择。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林业院校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坚持特色办学,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体制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搭建实习实验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注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形成有利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要主动追踪林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任务,开展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六)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共建,促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创新发展

要走出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的困境,解决行业特色型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等林业院校就必须加强与林业主管部门的合作与共建。高等林业院校应实行分类管理、分部门投入、多部门共同建设的机制,学校的基本建设与日常开支,由教育主管部门给与投入;而对行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门类,林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给与更多的实质性支持,以促进林业特色型高校的健康发展。

[1] 林业部人事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林业学校现状与展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7:1-6.

[2] 王亚杰.关于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09(5):23-26.

[3] 王小梅,张耀荣.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4] 高文兵.新时期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15):24-28.

[5] 赵沁平.走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新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8(3):8-10.

(责任编辑 柳小玲)

猜你喜欢

办学林业学科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land produces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