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导师制的实施与探索

2011-02-12刘宝东张启昌李国伟

中国林业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林学导师制本科生

刘宝东 张启昌 刘 盛 李国伟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 132013)

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导师制的实施与探索

刘宝东 张启昌 刘 盛 李国伟

(北华大学林学院,吉林 132013)

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探索,有利于使学分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以及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有利于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等。为此,提出了林学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方案,包括导师的遴选办法以及导师的职责和工作内容。最后,根据实施情况总结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完善学分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风好转和教学质量提高、增进师生友谊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并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地方林业院校;林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是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15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后来为其他学校所效仿[1,3]。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多采用导师制,本科生一般采用辅导员制。目前,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少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一些高校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中,大体的做法是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心里疏导等。2002年,在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带动下,全国许多高校纷纷效仿,一时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几乎呈遍地开花之势。北华大学林学院在借鉴其他高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林业院校的特点,在林学专业适时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林学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

目前,地方林业院校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分别由专业教师和专职思想政治教师承担,专业教师只通过课堂传授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师每人要负责几百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近些年本科教育持续扩招,学生数量成倍增长,学生素质明显下降,这在省属本科院校更加明显。其主要表现为本科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对未来的前途迷茫、自私自利、没有集体观念等。这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越来愈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困境。此外,近年来高等林业院校大多实行了学分制,这更给对专业和未来认识不清的本科生带来迷茫和挑战,他们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在林学专业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使学分制得到进一步完善

以选修课为主的学分制虽然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和弊端:①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还不能完全保证课程选择的正确性;②一部分学生为了实现就业,忽视全面发展,急功近利,在选修课程时表现出过分的职业化倾向;③一部分学生为了回避压力和贪图轻松,在选修课程时不顾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趋易避难,从而导致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有所偏颇。因此,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导师的作用,有利于保证本科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理性地去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林学专业本科生的年龄一般为18~23岁,他们正处在青年的初期和中期,是个体发展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个体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仍处于不稳定的发展时期[2]。本科生在这一阶段的具体表现为:①还不能很好地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需要导师进行个别引导;②认知心理发展正处于最佳状态,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都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③自我意识的调节还不成熟和稳定,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④个体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最后形成,易于情绪化,性格品质不稳定,有较强的可塑性;⑤存在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思想缺乏稳定性、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和其他方面的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些特点和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本科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所以非常需要配备导师对本科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单向的知识传递,以相对封闭、静态和单一的标准要求、衡量和评价学生。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统一,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将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①导师在专业上都学有所长,同时所指导的学生数量较少,所以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从而做到因材施教;②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人志趣、能力水平等选择导师,并较早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活动中,有利于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也有利于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目前,高校存在着科研工作与本科生培养分离的现象。一些教师专职从事科研工作,不介入本科生培养;一些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几乎不参与科研工作;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参加科研工作,但科研内容与本科生教学的联系并不紧密。可以说,科研工作在本科生的培养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既可以让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科研的内容和实践环节。这有利于高校科研工作与本科生培养之间加强结合,从而强化本科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师只负责教学科研、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现象,既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作用的发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进行指导,使导师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在师生频繁的交往过程中,导师的人格魅力、道德修养等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同时,导师也可以直接从学生那里得到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利于教与学的互动。

(六)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友谊

目前,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反映师生交往困难、关系淡漠。其实,许多学生都有与老师走得更近一些的想法,老师也希望身边有几个贴心的学生。这样,老师身边就多了助手,学生则多了亲密的朋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导师表现出来的学识、品行和才能,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重要的保证;同时,导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使自己成为可爱又可亲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友谊。

(七)有利于为研究生教育提供持续不断的优质生源

目前,地方林业院校的研究生生源严重不足。而本科生导师大多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就是硕士生导师,在与本科生的长期接触中,必然会对其毕业后的选择产生影响。硕士生导师一般都喜欢招自己带过多年的学生做自己的硕士研究生,所以本科生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其报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地方林业院校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

(八)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

如果本科生选择就业,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际资源,向用人单位推荐本科毕业生。

二、林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方案

借鉴国内其他大学的做法[4],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北华大学林学院制定了《林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对导师的资格、遴选的办法、导师职责、导师工作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以规范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一)本科生导师的选聘

北华大学林学院从大学2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为每个林学专业本科生选配导师,原则上中途不换导师,直至学生毕业。导师负责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凡能够正常在岗工作的林学系教师和承担林学系课程的其他系教师,均可担任林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学院还特别鼓励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的遴选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参加遴选的导师在开学之初应向学生介绍自己,让学生对导师有初步的了解;然后由学生选择导师,导师考核学生。本科生导师遴选确定后,由林学系存档备案。

(二)本科生导师的职责

1.专业指导

本科生导师要指导学生了解学分制条件下主修课程和辅修课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情况、发展动态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成才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术引导

本科生导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读书、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献和信息检索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此外,还提倡有条件的本科生导师要带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

3.品德培养

本科生导师要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

4.生活关心

本科生导师要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真诚关心,对学生的各种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本科生导师的具体工作内容

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导师要熟悉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素质、志趣特长、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基本情况;要保证与学生见面交流的频次,要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动态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要向学生全面介绍本专业的方向设置、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等,指导学生阅读专业学术期刊,学会文献检索;要在学生评优、评奖和组织发展等方面,客观地提供学生的实际情况;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并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进行成才设计和职业策划,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和就业。有条件的导师还应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教学建设课题的研究工作,或者参加相关的辅助性工作。

三、林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的成效

迄今为止,北华大学林学院已经为2006年级和2007年级的3个教学班共95名学生配备了导师,有19名教师被遴选为本科生导师。经过1年多的实践探索,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学分制得到完善的同时,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更加清晰

北华大学林学院要求本科生导师必须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选修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保证了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更理性地去构筑自己的知识体系。导师在指导学生选课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更加清晰、较早地树立和稳定专业思想,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热爱自己的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生选课图轻松、回避压力、趋易避难的现象消失了,学生选择“音乐鉴赏”“汽车运用”等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的人数大大减少;而学生认为很难学的、以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无法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现在的选课人数达到了20人以上。

(二)师生的交流得到加强,课内外的教学与科研得到有机结合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专业教师有机会在课堂外更多地接触学生,也使学生进一步有机会参与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教师从原来的只进行专业课的讲授转变为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原来单纯的学生身份转变为既是学生又是导师的助手。现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3个班级的大多数学生都参与了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课余时间大多是在实验室里度过,实验室从原来只有研究生进出的冷冷清清变得几乎人声鼎沸。例如,2009年的暑假,林学专业有50多名学生放弃假期休息而跟随导师去做科研,几乎占了全校不回家学生的一半。本科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导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不仅使其从中学到了知识和提高了能力,而且使导师繁重的工作得以减轻。

(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不但锻炼了实践能力,也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尤其是使部分学生萌发了科研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查文献时,不再是单纯地到百度里去搜索,而是学会了使用期刊网和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学生有了科研想法,也知道找谁去说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1年多以来,学生已经成功地申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项,校级和学院级创新项目5项。一部分学生不但帮助导师做科研,而且有了自己的科研项目。现在本科生的科研热情很高,经常有学生找导师探讨“头脑中的火花”。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实现教学相长,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术氛围。师生之间经常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导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做到因材施教,以个人的学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解决学习问题。同时,导师能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也会因学生的提问感到一种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变为动力,激励自己不断地创新进步。这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教师能够创新,学生能够创新,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4]。

(五)学生的学习风气明显好转,本科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生学习的风气明显好转,突出的表现为进实验室、自习室的学生明显多了,“泡手机”“泡网吧”“泡爱情”的学生明显少了;主动找老师问问题的学生多了,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少了。林学专业2007级有个班是专科对口升学到本科的,学生的基础较差,很多课程经常是全班不及格。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后,这个班在2次考试中仅有10人次的不及格。而2006级学生的考试及格率更是达到了100%,且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人数达到一半,高于历年的记录。目前,2007级的大部分学生也有了考研意向。

(六)师生关系更加密切,增进了师生的友谊

学生与导师的朝夕相处,使师生间的友谊得到加深。导师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学生有了老师的关心,就觉得有了主心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学生与导师成为朋友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疏导,有利于缓解学生在激烈竞争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的生活信心。

此外,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不但使学生学会了学习,也使学生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还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就业指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负担。

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的问题及思考

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索,以期使之更加完善。

(一)本科生导师制试行中出现的问题

1.导师的管理和评价等制度不完善

北华大学林学院在制定《林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时,曾考虑同时制定本科生导师考核奖励办法,但是由于本科生导师制还只是在1个专业试行,所以缺乏学校配套政策的支持。所以现在还很难将本科生导师的奖惩与工资、奖金挂钩,也不能给导师适当数额的专项酬金。目前,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还属于一种奉献行为,所以对奉献行为进行评价和考核显然不合适。既然导师履行自身职责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责、权、利是有机统一的密切关系,那么履行职责就应当获得相应的利益回报。因此,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希望学校不仅要给予政策支持,还要给予足够的资金保证。

2.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够

本科生导师要对学生指导,就必须与学生直接接触,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爱好等。但是,目前导师工作只是一种兼职工作,导师工作没有计入教师工作量。而高校教师工作量不但与业绩工资有关,还与评职称、评奖等密切相关。这就抑制了导师指导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有的导师“只要学生不找他就不会主动找学生”的现象。学生没有问题的时候很少会主动找老师谈心,这样时间长了,学生就是有问题也想不起来要找自己的导师解决了。此外,有的导师忙于科研活动,把本科生直接交给自己的研究生来指导。这导致虽然学生也参与了科研活动,但是与导师的实质性交流并不多。

3.导师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导师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了解得不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经常是自己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导师只是指导学生选课,并不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或者应付了事。由于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制度保证,所以对这样的导师还没有好的处理方法。

(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路

1.建立健全导师的考核评价制度

在争取学校大政策的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本科生导师考核考评制度,明确规定导师与学生见面的频次、导师要有完善的工作记录等。考核制度完善了,就容易更好地规范导师的指导行为,也使导师的指导具体化了,从而有利于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完善。此外,对导师的考核要引入学生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

2.建立导师的奖励机制

导师的指导工作要记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要根据导师的具体工作情况给与适当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5]。在本科生导师受聘期间,要根据其指导学生的数量给与一定数额的导师津贴。有了奖励机制,不仅可以激励导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本科生的培养工作。

3.建立导师的学习制度

要重视本科生导师队伍的培训,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导师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集中学习,组织导师之间进行经验交流、问题讨论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导师责任心的教育,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水平。

总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处在不断的探索当中,其进一步的完善不但是制度问题,更是资金和管理的问题。因此,为了不使本科生导师制流于形式,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加大管理的力度,使本科生导师制在林科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甄宏君.学分制条件下实施导师制的几点体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2):89-91.

[2] 拉毛才让.对推行和完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42-144.

[3] 李呈德,何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1):53-55.

[4] 李保国.高校本科推行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2):166-167.

[5] 李婷.学分制条件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5-108.

(责任编辑 柳小玲)

猜你喜欢

林学导师制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化学名词》(第二版)、《林学名词》(第二版)预公布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