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色诊法思维及理论特色探讨

2011-02-12张玉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关键词:面色五色全息

杜 松,张玉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色诊属中医望诊的范畴,为望诊中的独特诊法之一。其主要在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描述五色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和五色之间的生克制化等关系,通过观察上述变化来推断内脏疾病,色诊在望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意义,现试述如下。

1 中医色诊原理及诊法思维

中医色诊理论是望诊理论的中坚部分,有关其诊法的中医理论基础,涉及到整体观念、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等多个诊法原理。除此之外,根据色诊法特点,中医色诊理论原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五行归类理论、五行生克理论的应用。这得益于古人长期的生活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在医疗实践中自觉的总结和升华。古人在医疗活动中,通过对人体各种生命现象和病理状态的观察,同时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推测脏腑的功能状况以及疾病之所在、疾病之预后。有关根据五行理论而使用的中医色诊诊法,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运用取象类比和推演络绎的思维方法,构建了以人为中心广泛联系天地万物的五行系统的医学模型。

五行理论是确定五行内涵、特性、归类方法及生克制化关系,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联系的古代哲学理论,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内经》广泛地运用五行理论及其思维方法,解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的整体联系,人体各个系统结构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将五行理论广泛地应用于指导临床诊断。主要包括以五行归类理论用以指导疾病的诊断,以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说明病色交错等。临证中根据面部五色变化进行脏腑定位,如“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灵枢·五色》),就是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进行病证的脏腑定位诊断的。因此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还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具体病证的鉴别诊断之中,如果“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素问·痿论》)即是其例。其中主要使用了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和推演络绎思维方法。

所谓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即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的特征,推求它们其他方面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方法。就望诊而言,比如对面色的诊断,将面色赤等一类的表现形式归类于“热证”或兼有“热”象。《黄帝内经》中对自然界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大多是采用这一认识方法。比如在色诊中,就是通过比喻来再现视觉的体验,以说明面色的善恶。如《素问》中所说的“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之善色和“青如草兹”、“赤如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火台”之恶色。由此,而产生出中医色诊的理论思维模式。

推演络绎思维方法,是根据已知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出与此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五行属性的认识方法。如自然界的五化、五气、五色、五味、五谷、五音,以及人体的五体、五官、五志、五液等事物的五行属性,都是运用这种认识方法推演确定的。

《黄帝内经》运用生活体验总结出来的五行特性作为取象类比思维或推演思维时的原型,在对人体脏腑生理机能和生理特征加以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用来探求致病因素、分析相关病机、指导脏腑病证的诊断和治疗,其思维方法广泛应用于中医色诊法理论之中。

2 中医色诊理论特色

2.1 全息诊法特色

全息一词由匈牙利物理学家嗄伯提出。全息论思想认为,一个事物的整体性质、特点、规律,会反映在这个事物的各个局部的性质、特点、规律上。因此观察分析一个事物的某个局部,能推算出这个事物整体的性质或者这个事物其他局部的性质。我国著名学者张颖清教授结合全息论思想,提出了生物全息论。生物全息论思想认为,人体某些局部存在着大量反映整体变化的信息,即人体缩影于各相对独立部位中;在人体特定信息区域内,所有信息均包括在它的任何一个分离的小部分中。根据生物全息论的一般原理,人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的部位,如每一肢节、每一器官都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1]。

尽管中医典籍中没有明确提出生物全息论这个概念,但中医却始终遵循统一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把人体各部分与全身、人体与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中医整体观念中有局部反映整体和局部为整体一个缩影的思想,这与生物全息论思想确有相通之处。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医全息理论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体自身内部等诸多方面,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重要思想。中医学认为,面部为脏腑气血所凑,色为脏腑气血所荣。《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说明色为脏腑气血所荣,面为脏腑气血所凑,由于面部经脉丰富,故人体脏腑精气通过气血的运化,从经脉而荣于外,通过色泽而显露于面部。这些思想体现尤其体现在诊法方面,中医特有的望诊、切诊均体现了全息理论的思想。

2.2 时间诊法特色

时间诊法的思想体现于中医色诊理论之中。如《黄帝内经》强调按一日之间的时间段来区分,五色诊常以平旦为宜。因为人在清晨,气血不易受外界干扰,健康和疾病状态的区别较为明显,从面部气色上就可辨别邪正与真假、判断吉凶。按一年之时来分,《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认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随气的内外变化,色也有相应的浮沉之变,这说明常人色泽能随季节、昼夜等变化而有相应改变,对临床诊断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按照五行推论的话,春应色稍青,夏当色稍红,长夏色稍黄,秋则色稍白,冬则色稍黑,四季皆当黄。当其时而见其色为常,非其时而见其色为变。对此,《望诊遵经》中也有明确的理论论述,如《昼夜阴晴相参》曰:“昼为阳,卫气日行于阳;夜为阴,卫气夜行于阴。天温日阳,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深。”对昼夜人之正常面色有所不同的原理也给予了充分的解释。

如《黄帝内经》中论述色之变化于四时相应,《灵枢·五阅五使》中记载:“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是说五色当与五时的气候相符,气色出现于鼻的明堂。五时气候变化会引起五色交替。每一时令都有其正常的气色,说明内经重视四时的更替可以引起面色的改变,诊断时需考虑到四时之变对正常面色变化的影响。再如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察色论》也提到:“青赤见于春,赤黄见于夏,黄白见于长夏,白黑见于秋,黑青见于冬,是谓五脏之生者,以五行之相继也。”指出不同季节见到之面色有所偏重于当季主色是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同时,根据不同季节或时辰五色诊来判断疾病的顺逆。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春见赤色,夏见黄色,长夏见白色,秋见黑色,冬见青色”,属“先时而见为太过”。《望诊遵经·气色门户合参》说:“白色见冲眉上,肺有病,入阙庭夏死;黄色见鼻上,脾有病,入口者春死;青色见人中,肝有病,入目者秋死;黑色见颧上,肾有病,入耳者六日死;赤色见颐上,心有病,入口者冬死”,这些都说明中医色诊理论非常重视时间在判断疾病和预后中的作用,对临床诊疗意义重大。

2.3 体质诊法特色

《黄帝内经》中有关体质诊法的内容已经十分全面,其中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之面色有着详细的记载。如木形之人……其为人苍色,火形之人……其为人赤色,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金形之人……白色,水形之人……其为人黑色。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色诊诊法之间贯穿着体质诊法的内涵,在诊断时是非常注重“知常”的,这种对正常面色的把握已经细化到对不同体质之人面色的全面了解。同时指出了对正常面色和病理状态面色的鉴别区分,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4 预后诊法特色

根据中医历代与诊法理论的相关文献,我们对中医色诊理论中诸证死候面色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诊断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些理论内容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临床意义,但是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理论内容反映了中医色诊法理论中有关预后诊法的内涵。通过对面之色泽、色泽之变化等相关方面的判断,确定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预后,是中医色诊法理论、望诊法理论乃至诊法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内经》中的“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中藏经》中的察声色形证决死法对死之证兆的描述:如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口者死;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等,均是这一理论内容的反映。

2.5 地域诊法特色

地方环境不同对疾病也有影响。《黄帝内经》中早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域对正常人面色的影响。《内经》还指出,地形的高寒和卑湿,就是不同自然环境的具体反映,也必然引起人体相应的生理或病理的变化。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

综上所述,色诊诊法内涵丰富,其思维和理论特色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张颖清.全息生物学[M].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6.

猜你喜欢

面色五色全息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五色为功——孙博文的艺术探索与价值
"全息投影"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五色呈祥——谈一谈作品“时来运转”带来的创作思考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五色人小组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liver Twist
论新课程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创新
全息影像造就“立体新闻”——全息影像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