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的中医干预研究

2011-02-11王亚红谢颖桢王硕仁郭维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7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证候

肖 珉 张 为 赵 勇 王亚红 谢颖桢 王硕仁 郭维琴 王 显

(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北京 100700;2 北京市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医内科学),北京 100700;3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700)

根据北京地区MONICA研究长期监测的结果,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的增加与人群中危险因素水平增加有关。如何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多重危险因素控制达标,从而使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下降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注重治“未病”,综合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多重危险因素,从而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病率,是较符合费用-效益的预防策略[1-4],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1 资 料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5]: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共同的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吸烟、血清胆固醇升高和糖尿病,其中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的首要危险因素,资料显示约1/3(33%)归因于高血压,10%归因于高胆固醇,3%归因于糖尿病,24%归因于其他因素。亦有大量的研究揭示一些炎性介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血清炎性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和组织急性损伤的标志物,亦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之一。

尽管大量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及指南的不断强调,但诸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仍较低。根据2004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综合调查,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情况如下[6]:高血压患者约1.6亿,治疗率24.7%,控制率仅为6.1%,明显低于美国。在糖尿病患者中,只有21%的糖尿病患者血脂治疗达标,而有约2/3死于心脑血管病变[7]。

分析以上我国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低的原因,除了国民生活水平有关外,尚与目前从临床试验(指南)到临床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的差距有关。多年的临床工作使广大医师不难发现,心脑血管事件的这些危险因素往往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互为因果,互相协同,加重了心脑血管病的进展[8-10]。这种聚集性是多重危险因素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上游,要进行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重点前移”,就必须着眼于多重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尽管现代医学已进入“强化降脂、降压、降糖”时代并取得显著的临床获益,但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率和严重危害性仍是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从重点针对疾病下游与终末期救治转向疾病上游预防,不得不迫使我们在现有认识的基础上,更新理念,转换模式,发挥我国中医整体观念特有优势,对心脑血管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传统中医药学发展的历程中,病因病机认识学上的每一次发展和创新,都会带来治疗方法学的改变和相应疾病防治效果的进步,如温病学及现代血瘀理论的认识等,便是实例。而现代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医药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无疑都为这种创新病因病机学说的提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

2 方 法

课题组已经完成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中风病高危因素和相关症状研究(85-919-02-02)”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基于临床的内毒损伤络脉创新病因学研究”(编号2006CB504805)、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证-熵-方相关科学规律研究-中风病之体现”基于以上本课题组已经具备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在心脑联防的公共平台上,采用医院与社区联合模式进行临床研究,对中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问卷研究,并进行前瞻性追踪分析,对比分析观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人群体与健康人群所合并危险因素的数目,症候学特点以及舌象,脉象特点。经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3 结果及讨论

结果表明,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前“有证可循”,中医证候出现相关规律和特点,及时辨证治疗予以干预,能有效改变高危状态。中老年人群是多重危险因素聚集发生率较高的特定群体,因年龄增高,各种危险因素均不同程度的高发,从而使得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对该人群的断面研究,能观察其群体的危险因素特点。同样,中医证候亦是患者特定阶段的病理状态的体现,与多重危险因素的复杂聚集性相应的不可能是单一的辨病,而只能是当前阶段的中医证候。分析具有多重危险因素患者的中医证候有助于研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中医病机特点。因多重危险因素聚集高的高危、极高危人群在诱因的作用下更易发生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分析这一过程的中医证候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急性事件发生时的中医证候特点,并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对高危人群防止发生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综合干预,同时对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共同的发病病机“风”“痰”“瘀”三要素进行中医早期的综合干预,探索多重危险因素高危患者到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证候分布规律,为建立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防止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供临床依据。

总之,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风”“痰”“瘀”的创新病因病机学说理论指导下,早期辨识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的高危患者,并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及早给予熄风、化痰、活血干预,可望起到“既病防变”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降低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1]胡大一.警惕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第二次浪潮[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3):7-8.

[2]赵冬,吴兆苏,王薇,等.北京地区1984~1997年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变化趋势(中国MONICA 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4-17.

[3]吴桂贤,吴兆苏,刘静.北京部分地区15年脑卒中事件变化趋—WHO—SINO—MONICA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3):106-108.

[4]胡大一.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193-194.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61-1071.

[6]田新利,胡大一,王显,等.做好“生命网”,提高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率和达标率[J].中国医刊,2007,42(9):38-40.

[7]孙明晓,迟家敏.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6(6):390-392.

[8]赵冬.对提高基层医师心脑血管病防治水平的研究与思考[J].疾病控制杂志,2005,9(2):109-112.

[9]索红亮,王硕仁,吴爱明,等.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分层及其中医证候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相关性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4):265-268.

[10]索红亮,王硕仁,吴爱明,等.中老年高血压人群多重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分析[J].吉林中医药,2009,29(5):389-391.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证候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295例住院心脑血管病患者甲状腺疾病患病率的分析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