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者的心理需求与医患关系

2011-02-10齐艳英宋桂芝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4期
关键词:医患时期医护人员

齐艳英 宋桂芝

(吉林市职业病院,吉林 吉林 132013)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患者就医心理,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与措施,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1-3]。

1 医患关系的发展阶段

由于社会的历史条件不同,医学科学的发展水平不同,致使不同历史时期医患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且存在显著差异。

1.1 第一个时期是远古时期

此时期医师被人们当作神,神拥有无限法力,可以死人复活。这一时期医师被抬高到神灵的位置,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和尊崇,这种情况不仅在我国,而且在西方国家也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1.2 第二时期为近代时期

此期医师不再被患者当作神,而是借神的法力治病的“半仙”。这一时期的医学内容一部分是祈祷,一部分是咒语,出现了医巫不分的现象,此时医师处于绝对主导的地位,而患者处于绝对服从的地位。

1.3 第三时期为现代时期

此时期不仅医师和巫术分道扬镳了,而且医师处于主导作用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医师被看成是为了谋生而从事医务工作的普通人,此时期才真正体现出了医患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富贵贫贱之分,没有高低之分,没有主导和服从之别。而现在的市场经济时期,医师和患者的地位发生的根本性改变,患者成了医疗工作的“上帝”。

2 医患关系的类型

医患关系按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分两类。医患关系技术方面按医师和患者主动性大小,分为以下3类。

2.1 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

此种类型的医患关系,医师是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而患者则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如远古和近代时期医师被当全神或“半仙”。此时医师的权威性不会受到患者的怀疑,患者也不会提出异议。这种关系犹如父母与婴儿的关系,父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婴儿没有表达独立意志的可能性,一切听命于父母。这种医患关系在危重、休克、昏迷、婴儿患病、精神患者、智力低下等患者适用。这种医患关系有极大的缺陷,它把患者在医疗中的主动参加和主动配合等主观能动作用都排除在外,这不但会影响诊疗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此种类型不应该广泛采取。

2.2 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

这种类型的医患关系,医师是主动的,患者也有一定的主动性。但这种“主动”是以配合医师,执行医师的意志为条件的。医师的意见仍然是权威性的,仍然受到患者的尊重,但患者可以提出疑问,可以寻求解释。这种关系犹如父母与少年,少年有一定的理解力和主动性,但他们在各方面远不如成人那样成熟、那样有权利意识,因此父母充当引导者即医师的角色,少年接受父母的引导即患者角色。此型医患关系见于急性患者,他们是清醒的,但疾病较重、时间较短,他们对疾病的了解很少,要靠医师的诊断和治疗,他们处在接受和执行医师劝告的地位。虽然这种医患关系有它本身的局限性,但可较广泛的用于患者,特别是对疾病了解甚少或不懂得医学知识的急性患者,这有利于提高医疗效果,有利于及时纠正医疗中的某些差错,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2.3 相互参与型医患关系

此种模式适应当前“和患者共同医疗”新趋势,此时医患双方具有近似同等的的主动性和权利,双方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和实施,共同商量选择最佳治疗方案。这种关系,犹如处理成年人之间的互相关系,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已经成熟了。已经学习或懂得了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其中包括一部分医学知识和医学经验,因此他们理应具有决定权。这种医患模式很显然较前二者大大进步了。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在这种关系中,医师有积极性,患者也有积极性,这无疑对提高诊治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使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清除医患之间的一些紧张因素,均是十分有利的。这种模式适合于慢性患者,因为此类患者患病时间长,因此不仅对自己的疾病了解甚为清楚,而且对自己的诊断和治疗都比较熟悉,俗话说:“久病成医”就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这种模式还适用于神志清楚并且用一定文化、智力水平较高的患者。总之,这种医患关系中,医师和患者一起共同商讨采取什么防治措施,共同决定和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自疗。

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医师与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关系。换句话说它是一种道德关系,包括服务态度、医德、医疗作风等等。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呢?我们应该从患者就医心理需求入手,充分了解患者的就医心理需要,尽量满足患者的这种心理需要,就会大大减少医患纠纷,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一般患者心理需要有以下几点:①安全感: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所,是人们不愿意来而不得不来的地方,也是患者必须接受各种检查,甚至决定命运的地方。因此,患者来到医院大多担心害怕,缺乏安全感。安全感是患者最重要的心理需求。一切影响患者安全感的活动都要避免。如任何新的治疗措施、诊断手段、饮食安排等都要向患者解释清楚,以消除其顾虑。医护人员要热情、认真、负责。使患者感到医院可以信赖,可以安心接受治疗与护理,从而主动与医护人员配合。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和康复。②受尊重:患者有病来看医师求治,在客观上就存在一种“被动祈求”的心理,医护人员一定要保护患者的自尊心,热情接待,以礼相待,绝不能冷落、傲视、怠慢患者,甚至呵斥患者而损害其自尊心。若患者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则会影响他们对治疗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感。医护人员要有“患者第一”的思想。称呼患者时要有礼貌不应该叫床号代患者的姓名,要用名字和头衔。多与患者交谈互相了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觉得受到尊重。以便建立信任感,融洽感情,配合诊治。③受欢迎:医院是一个流动的环境,患者不断更迭,不断有新患者加入这个集体,每个患者都存在一个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都希望医院接纳他如同家庭和 单位一样,使他尽快成为这个群体中受欢迎的成员。因此,医护人员对患者应表现出热忱和同情,乐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适应环境,使患者摆脱孤独感。尽量满足患者受欢迎的需要。这样,有利于患者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④明诊断:人一旦患病,多表现出焦虑、忧心忡忡,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换了什么病,预后如何。他们需要医护人员耐心听他们倾诉,进行全面而仔细地检查,以便尽早做出诊断。在观察中,医护人员闲谈、漫不经心、思想不集中等,都会使患者怀疑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涉及医疗保密的问题(如癌症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等),切不可不负责的泄露给患者,否则将引起严重后果。⑤快治疗:病情诊断清楚后,患者需要尽快治疗,并渴望治疗有奇效。患者需要住院,开药,需要复诊等。护理人员应协助医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各项检查指标的意义,疾病的性质,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转归情况和有无传染性等,给患者以安慰和鼓励,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使患者在良好的心境中,配合医护人员,尽快得到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同时,医师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诊治疾病的速度,提高患者的信誉度。

总之,随着医患关系类型的转变,我国目前,患者和医师同样参与到医疗活动中,所以必须从患者就医心理需求入手,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和谐。

[1]罗卫东.医疗纠纷起因与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15(11):700.

[2]易红.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护理杂志,2004,10(2):184-185.

[3]于晓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1):204-205.

猜你喜欢

医患时期医护人员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