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级供电公司建设智能调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探索

2011-02-09刘润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铜梁指纹识别短信

刘润宇

(重庆铜梁供电公司调度所,重庆铜梁 402560)

0 前言

近年农村电网改造后,电网的结构更加完善合理,供电能力大大增强,同时较高电压等级的设备调度权也逐步由上一级调度下放,使得县级电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相当的规模,因此,建设智能调度生产运行系统以支持电网的经济、安全运行显得越来越重要。2010年5月17日国家电网公司印发了技术指导性文件(Q/GDW Z 461-2010)《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功能规范》(以下简称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功能规范),用以规范和指导地区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工作,同时作为县级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的参考。

重庆铜梁供电公司,作为重庆地区的首家县级供电公司建设智能调度生产运行系统的试点单位,在系统的智能化、工作流程的规范化,调度规程的电子流程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该系统结合了目前成熟的短信、指纹识别、工作流等技术,实现调度运行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1 县级调度生产运行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

根据智能电网调度系统功能规范的要求,调度管理类应包括生产运行、专业管理、综合分析评估、信息展示与发布,具体功能要求如表1。

表1 调度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分析表

续表1

本次铜梁调度生产/运行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铜梁OMS系统)全面涵盖了上述功能,并根据县调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业务功能的扩展,达到了县级调度生产(运行)管理的信息化目标。

2 县级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

根据功能规范要求,结合铜梁实际需求,实现的软件系统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运行平台向各类应用提供支持和服务,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库管理与访问、数据交换机制、人机环境和系统管理等基本功能。系统运行平台全面支撑调度管理类应用,并按照横向、纵向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支持构建分布式一体化的调度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具有标准、开放、可靠、安全的技术特征,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系统管理:提供进程管理、安全管理、应用管理等软件系统的基础技术手段,为系统运行提供各种可靠性、安全性保障及相关监护手段。

(2)信息交换:提供跨计算机、跨调度机构的数据传输手段,保障各类数据在各级调度范围的交换和共享。

(3)数据库的管理和访问:建立科学的电网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的层次结构和管理机制,提供通用的数据访问接口,实现电网各类数据库存储信息的关联和共享。

(4)人机环境:提供应用开发和集成的各种界面技术和界面表达手段,通常包括窗体技术、图形技术(包括存储和浏览)、标准图形构件支持和可视化。

(5)公共服务:包括工作流、公用历史数据服务、告警服务、报表服务等多种应用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

3 运用多种成熟、先进技术对县级调度OMS智能化建设进行探索

在铜梁OMS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引入多种成熟、先进技术对实现调度OMS系统智能化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果。

3.1 通过业务信息的内在联系、采用工作流技术,实现调度生产管理流程化管理

月度检修计划、检修申请、调度操作指令票之间存在业务信息的强关联关系,系统通过停电设备实现智能关联和相关内容的自动填写,从而可以在检修计划执行监控模块查看检修计划到调度操作指令票的每个环节执行情况,如图2所示。

图1 系统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2 检修计划执行监控模块界面图

用户登录后将在系统首页显示待办事项,所有该登录用户需处理的业务均列在界面上,双击可直接进行办理。

3.2 采用短信、UDP等通信技术,实现消息通知、工作提醒,提高流转效率

短信,即 SMS,英文全称Short Message Service,是一种使用手机发送和接收有限长度文本信息的通讯服务,一条短信最多可包含140个字节,约七十个汉字,短信自1995年开放以后,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大部分手机支持长短信格式,超过140字节时,实际发送会将内容进行分包发送,手机接收后自动再进行合并处理形成长文本。

在铜梁OMS系统建设过程中引入了短信等消息服务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消息服务程序,结合短信发送设备提供短信服务。用户可以在线将调度运行日志,重要事项,会议通知,方便地群发到各相关人员的手机上,省去了查找手机号码、编写短信等操作;另外,工作流管理结合了短信服务,可通过设置业务处理时限。到处理时限,短信服务程序将自动发送业务催办通知,例如检修计划归档后根据检修计划所对应的检修部门和制度规定的天数,提前提醒相关人员填报检修申请,通过短信催办加快了工作流程流转效率,使业务运行更加有效。

铜梁OMS系统的消息服务包括在线的消息通知以及短信服务,而短信服务又分即时短信和定时短信。即时短信直接通过UDP包将所需要发送的短信内容发送到消息服务器,消息服务器接收到即时发送的请求后,将短信内容按PDU格式进行编码,通过串口发到短信发送设备,由短信发送设备向目标用户发出短信。定时短信则暂存到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库中,消息服务器定时扫描发送请求,根据发送时间要求定时发出短信,发送成功后更新发送标志。在线消息通知是工作流管理的辅助功能,客户端登录到消息服务器后,有工作单需要处理时,客户端将自动弹出处理窗口,双击进入即可进行业务处理。

3.3 采用指纹识别技术实现身份严格认证

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身份识别手段,也是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用户登录密码识别方式,使用指纹识别对于身份确定性更加可信,B/S结构的系统是通过客户端控件实现指纹读取,然后发送到服务端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根据指纹对应的用户与系统用户的关联,实现相关的处理。

铜梁OMS系统通过使用指纹识别方式,使得用户登录更加便捷,不需要记住密码,提高了调度员的每天系统登录、交接班、各种流程工作单审核处理等工作的便捷性;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将指纹识别技术引入到业务处理中,作为严格的身份鉴别手段,例如在操作票、指令票审核等关系到电网运行安全的重要业务处理时,只允许使用指纹识别方式确认操作指令票审核操作,这种技术手段避免了通过告知密码进行重新登录,进而代审核操作的违规行为,确保了操作指令票审核操作的操作者本人身份,从而确保了操作指令票填写与复核由不同的调度员进行,保证了安规的严肃性,从而加强了电网调度操作的安全性。

4 系统实施前后对比

4.1 系统实施前

铜梁调度生产管理没有信息化软件支撑日常业务,调度设备台帐采用手工 Excel文件管理或与PMS等其它系统混用,PMS系统中虽然有设备台帐,但缺少针对调度生产管理的相关信息(例如所有设备混杂在一起,没有列出调度关心的设备,没有设备的调度管辖范围、没有专门列出对设备运行有影响的缺陷等等),缺少调度操作票、停电检修申请、检修计划、自动化及通信设备缺陷管理、保护定值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均采用纸质文件传递,流转效率低,运行值班日志等重要调度管理信息采用Word、Excel或纸质登记方式,这些内容都是文本性的,非结构化,查询统计不方便。

4.2 实施后

目前,新设备启动、调度操作票、保护定值单、检修计划、自动化缺陷、通信设备缺陷、检修申请单等调度生产管理核心均已上线运行,实现调度核心业务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通过系统的建设,有效杜绝了以往检修申请中不规范的流转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流转效率,同时各部门的各级领导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检修申请情况,方便地进行管理和监控,加强管理层与执行层的沟通与交流。

统计查询非常方便:通过选择的设备参数、细分值班日志事项类型,或输入相关的关键词片断,就能通过组合查询、模糊查询等方式准确查找到所需要的调度生产管理相关信息。系统根据调度日志等相关数据实现数据的自动统计,减轻了调度员及相关人员的数据统计工作强度。

核心业务关联非常严谨:系统以设备为中心、调度计划为源头,调度计划、检修票、操作票、值班日志严密联系、相互关联。检修票通过关联调度计划,调度计划集中反映出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操作票关联检修票实现停送电闭锁关系。

5 存在不足及今后改进方向

系统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系统的流转过程实现了短信通知等促进流程流转更加顺畅的手段,但与内控机制要求的“凡是核心业务必须建立流程、凡是核心流程必须上线流转、凡是上线流程必须有审计功能;凡是核心流程必须有事后监督功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事后监督的功能还没有实现,今后应加强流程痕迹管理,实现业务流程审计分析自动化、监督考核定量化管理,通过开展业务流程审计、监督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通报,明确整改要求,及时加以改进完善,从而进一步实现工作质量的改进,以及更大程度地提高调度生产管理的工作效率。

6 结束语

铜梁供电公司在建设县级电网调度生产运行管理系统中,通过业务信息关联,实现从月检修计划、检修申请票到调度指令票的全流程闭环;图形化定义工作流程,并可设置时限,结合短信平台实现到时限通知,提前写相关票的短信通知,从而提高工作流程的流转效率;采用指纹识别方式杜绝使用别人口令进行操作指令票代审票等违规操作。提高了县级供电企业劳动生产率,在重庆地区树立了标杆,值得推广应用。

[1] 周杰娜.现代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林.智能调度管理系统初探[J].贵州电力技术,2006,(5).

猜你喜欢

铜梁指纹识别短信
铜梁:美丽乡村扮靓龙乡大地
重庆市铜梁区中医院“六项举措”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道歉短信
基于单片机指纹识别电子寄存柜设计
对标对表 务实重行 扎扎实实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铜梁大地上
代发短信
指纹识别技术综述
铜梁农村综合广播信息工程方案与实施
基于大容量指纹识别的实时身份认证系统
基于线阵CCD的指纹识别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