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猝死患者心肺复苏中心脏按压的重要性

2011-02-07邓大庆

医学综述 2011年13期
关键词:插管心肺对口

唐 强,邓大庆,黄 河

(湘潭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湖南湘潭411100)

心脏猝死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亡原因[1]。畅通呼吸道(airway,A)、人工辅助呼吸(breathy,B)、循环支持(circulation,C)及早期电除颤(defibrillation or drug,D)是抢救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主要措施,但目前常规心肺复苏的救治结果尚无明显改善[2]。传统的心肺复苏顺序即A-B-C,开通呼吸道一直是心肺复苏的首选。我院对采传统的心肺复苏顺序(A-B-C-D)即及有选择顺序的心肺复苏(即C-A-B-D)进行了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急诊及住院患者共救治12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45~70岁,平均64岁。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选择顺序组(61例)和常规组(59例)。病例选入标准:原发疾病均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突发心源性猝死,发病至紧急心肺复苏时间均≤5 min,心电监护示室颤者,首选除颤。

1.2 方法 选择顺序组:优先选择电除颤后心脏按压,再畅通呼吸道,人工辅助呼吸(紧急气管插管),具体为:心搏骤停心电监护示室颤首先电除颤,除颤后立即心脏按压,再行紧急气管插管的应用,无室颤者先心脏按压,再开通呼吸道,再气管插管,即有选择的心肺复苏顺序(C-A-B-D)。常规组:心搏骤停心电监护示室颤首先电除颤,除颤后立即气管插管,再行心脏按压,即传统的心肺复苏顺序(A-B-C-D)。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肾上腺素及阿托品等抢救药物。

1.3 心肺复苏成功的评价标准 心搏骤停3 min内开始心肺复苏,抢救0.5 h内患者心跳恢复、面色转红润、意识恢复或好转,瞳孔由大变小、出现自主呼吸或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选择顺序组的窦性心率、自主呼吸恢复和复苏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顺序组的死亡人数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复苏情况的比较 [例(%)]

3 讨论

心肺复苏成功率受基础疾病、救治环境、抢救设备、急救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等多因素影响,伴随医学科技的发展和抢救技术的进步,心脏骤停患者单纯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明显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已达25%~50%,存活率可达 1.8%~18%[2,3],心肺复苏的首要目标是尽快恢复自主循环和呼吸,然而现实很多情况是面对突发的心源性猝死,当目击者仅一人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心肺复苏顺序,将直接影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报道单独使用胸外挤压不加“口对口”与加“口对口”对比,两者存活相近,而且大多数现场复苏人员不愿意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4]。《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提出,在现场急救和运转途中,可不做口对口人工呼吸,而只行有效胸外心脏按压[5]。张天平等[6]用精确的实验数据证实了自己发明的不加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胸外肺心按压复苏法,将其应用于临床并获得成功。本研究发现,首选胸外心脏按压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只有通过胸外按压才能产生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进而产生血液循环来维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灌注。1960年Kowenhoven首次确认了单独的胸外按压比例,以维持血液循环,现代心肺复苏就按压与通气的比例经历了从5∶1到15∶2,直至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将按压通气比例调整为30∶2,目的在于每分钟提供更多次数的胸外按压,从而为重要器官提供有效的血流灌注,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能提供机体组织正常氧供的25%以上,可使组织获得接近正常的能量供应[7,8],本组资料说明,为了提高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开始心肺复苏的A-B-C-D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针对围心搏骤停期的表现及病因作出合理选择。在仅有一人徒手心肺复苏时不强调首选通气或气管插管,对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表现者应优先除颤,除颤成功后首选心脏按压,然后开通呼吸道,再心脏按压,即所说的C-A-B的顺序。尽早行胸外心脏按压以维持血液循环,能提高心脏猝死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

[1]Cooper S,Janghorbani M,Cooper G.A decade of in-hospital resuscitation:outcomes and prediction of survive?[J].Resuscitation,2006,68(2):231-237.

[2]宋维,莫德番,蓝宝琼,等.463例院内心肺复苏Utsein模式注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9,21(6):321.

[3]Melanson SW,O'Gara K.EMS provider reluctance to perform mouth-to-mouth resuscitation[J].Prehesp Emerg Care,2000,4(1):48-52.

[4]Bobrow BJ,Clark LL,Ewy GA,et al.Minimally interrupted cardiac resuscitation b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for out-of-hosipital cardiac arrest[J].JAMA,2008,299(10):1158-1165.

[5]胡辉莹,钟世镇.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作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2):928-930.

[6]张天平,葛再吉,梁延成,等.胸外肺心按压复苏法机制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3):178-179.

[7]余季彬.22例心肺脑复苏的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22(7):160-161.

[8]Link MS,Atkins DL,Passman RS,et al.electrical therapies: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defibrillation,cardioversion,and pacing: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706-S719.

猜你喜欢

插管心肺对口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在微创食管切除术中的应用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山西省2020年对口升学考试 数学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对口帮扶这一年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